人販子獲刑,
郭剛堂似乎完成了“一個父親的救贖”。
“我真的想不明白,為什么一次又一次地把黑手伸向孩子。四五個家庭,不只是我老郭一家,二十幾年一直在這種苦熬苦等里煎熬……”
12月25日,呼富吉、唐立霞拐賣兒童案一審宣判前,郭剛堂發布了一段視頻表露心跡,“希望27日,能夠是他們對于自己犯下罪行的一個了結”。
27日上午,山東省聊城市中級人民法院依法對被告人呼富吉、唐立霞拐賣兒童案公開宣判,以拐賣兒童罪判處被告人呼富吉死刑,緩期二年執行,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對被告人呼富吉限制減刑;以拐賣兒童罪判處被告人唐立霞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同時判令被告人呼富吉、唐立霞共同賠償附帶民事訴訟原告人物質損失人民幣50余萬元。
這個“了結”的到來,距離郭剛堂的兒子被人販子抱走已經過去26年。
其間,他萬里尋子的故事曾被2015年上映的電影《失孤》帶到大眾面前。影片中,一位丟了孩子的父親(劉德華飾),十幾年如一日地騎著摩托車,走在尋親之路上,途中睡橋洞、受欺辱,甚至遭遇過車禍、打劫。而這些,都是郭剛堂的真實遭遇。
與其他被拐賣兒童家庭相比,郭剛堂又是萬幸的——他的兒子兩年前已經找到。如今人販子獲刑,郭剛堂似乎完成了“一個父親的救贖”。
·電影《失孤》劇照。
離散24年終團聚
2019年底,一位年輕人從河南開車來到山東找到郭剛堂說,他覺得自己很可能就是郭剛堂丟失的兒子。郭剛堂喜出望外,立馬同他一起去采血化驗。
然而,化驗結果再一次讓郭剛堂失望了。
臨別前,郭剛堂和那個年輕人一起吃了頓飯。吃著吃著,郭剛堂忍不住哽咽:“我是多么希望他就是郭振啊。”
這樣的失望,從1997年開始,郭剛堂不知經歷了多少次。
那一年,2歲的郭振在家門口玩耍,被一名女子帶走,下落不明。聊城公安機關接到報警后立即成立專案組,但受當時條件所限,案件未能及時偵破。
3年后的2000年,DNA技術開始應用于打拐工作。可是由于此前沒有采集過郭振的DNA信息,加上兒童失蹤時的體貌特征往往與長大后差別較大,尋找難度依舊很大,一直沒人發現他的下落。
·郭剛堂在尋子路上。
直到2021年6月,專家們運用最新比對查找手段,突破技術壁壘,在河南發現疑似郭振的線索。
順著線索,河南刑偵部門采集了一名本地居民的血樣,檢驗DNA信息并錄入“打拐DNA系統”,成功與郭剛堂夫婦比中,確認該河南居民即郭剛堂夫婦失蹤20多年的孩子。
在山東、河南兩地公安機關的努力下,2021年7月11日,郭剛堂一家人團聚了。
即將認親前,郭剛堂高興地買了能裝1萬塊錢的紅包,還買了1000斤糖果發給街坊鄰居。認親現場畫面令無數人動容。“這20多年,可把我兒翻著了(找到了)。”郭剛堂妻子說。
在回想以往尋找兒子的經歷時,郭剛堂對媒體表達了些許“遺憾”。他說,自己曾騎著摩托車到過郭振所在的縣級市尋子,可惜父子倆當時無緣相見。
如今,長大成人的郭振,模樣更像父親郭剛堂一些,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已經成為一名人民教師。
郭振本人不愿意暴露現在的身份,也不愿平靜的生活被過多打擾。但他了解到父親這么多年來一直堅持尋找他,不僅心疼也很自豪,覺得父親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并表示以后會與父親一起多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事情。
被問及郭振養父母的問題時,郭剛堂回應說:“就當是一門親戚,這樣去走動,就兩個字:真誠。”他說,如果孩子愿意孝順養父母,郭家會坦誠接受,發自肺腑地尊重孩子的決定。
·郭剛堂父子認親現場。
噩夢的開始
郭剛堂一家的“苦”,要從26年前的那個傍晚說起。
彼時,郭剛堂剛剛27歲,結婚3年,有一個可愛的兒子。他們家住在山東聊城的一個村里。郭剛堂每日跑拖拉機運輸,能賺不少錢,家境比較殷實。
·幼年時的郭振。
那天下午6點左右,郭剛堂剛忙完,想著今天賺了不少,還挺高興,快步向家中走去,準備和老婆兒子一起吃晚飯。然而剛回到村里,他就發現村口到家門口圍了上百號人,“當時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想是不是我小子出意外了”。
這時,有人走上前拉著他的手說,郭振被人販子拐了,讓他不要擔心,趕快先想辦法找孩子。
那一瞬間,他慌了神,撲通一聲給在場的鄉親們跪下,在泥土里不斷磕頭,一邊哭一邊懇求鄉親們幫忙。當晚,鄉親們便行動起來,500人分成3人一組,到各個路口、汽車站、貨車站找人。大家還自發集資5萬多元,讓郭剛堂去找孩子。
·郭振被拐時,郭剛堂一家住的房子。
兒子突然丟失,郭剛堂心力交瘁,體重驟降50多斤,一頭黑發也變得灰白。但他別無他法,只能苦苦尋找。兩年過去,他花掉了所有積蓄,又借了20多萬元,卻依舊沒有孩子的消息。他越來越絕望:“孩子沒了,還欠了這么多債,一度還有一些極端的想法。”
1999年,他決定一個人外出尋子。“我們大人可以選擇絕望或者堅強,但孩子只能等待,等待父親的出現,等待父親來帶他回家,所以我一定要找到孩子。”
他將“命運”的“命”字,寫在自己的手心,騎上摩托車,載個箱子,里面裝滿妻子做的葫蘆烙畫,當作盤纏;車后插上一面“尋子旗”,上面是郭振小時候的照片。
·郭剛堂騎著摩托車,帶著“尋子旗”,走過50萬公里尋子路。
從那時起,郭剛堂的生活徹底改變了。他每天騎著摩托車,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10年跑了30多個省,跑報廢了9輛摩托車,不論刮風下雨、風吹日曬,從未停下腳步。
尋子多年,郭剛堂的難,大概只有自己懂。
在訪談節目《豫見后來》中,他講述了自己最絕望的時刻。那天大別山下著傾盆大雨,狂風亂作,他推著摩托車來到山口,風旋轉著向他襲來,他被刮向懸崖邊。
在懸崖邊,出于生存的本能,郭剛堂一把推倒摩托車,用雙手抱住旁邊的防護柱,臉生生磕到柱子上,雨水帶著血水向下沖刷,左腿膝蓋撞到路邊,右腿已經懸空,褲腿整個扯爛。
他往下看,卻看不到崖底,雨水不停從他的領子灌進去。那瞬間,他想著:干脆松手吧,那樣所有的苦痛都不存在了。
然而,就在他想松手的時候,聽到在狂風中,那面尋子旗啪啪作響的聲音,一抬頭,旗子上兒子的臉清晰可見,仿佛在和他說,“爸爸,小六(郭振小名)不是一直陪你淋著雨嘛”。
他心里一緊,如果自己這么松手,那就沒人找兒子了。從那次爬起來,他一直堅持了下去。
·郭剛堂手持兒子郭振的照片。
將光亮傳遞給更多人
在萬里尋子路上,郭剛堂早已將困難和危險置之度外,在這過程中,有許多光源一次次照向黑暗中無助的他。
他馱著大箱子和妻子做的葫蘆烙畫,邊賣東西邊找兒子時,一些人了解了他的遭遇,便全部買了下來,讓他輕裝上陣。
他在貴州時,晚上天很黑,摩托車的燈卻突然不亮了,有一輛車一直跟著他。他快車便快,他慢車便慢。他好奇,下車問車主為什么跟著他,車主說,“我看你是找孩子的,只想給你照個亮”。
郭剛堂說,每當想放棄時,都有光讓他心里再次亮堂起來,他沒有理由停下。他有一個日記本,上面寫著他在尋子過程中遇到的好人好事,還記著每一位借給他錢的人,他說要一筆一筆都還上。
此后多年,他用自己的方式,將收獲的光亮傳遞給更多人。
2012年,他創辦了天涯尋親網——“無論你在哪里,都要找到你,尋親到天涯”,借助互聯網幫助失親者尋親尋家。
2014年,他出資創建了“天涯尋親志愿者協會”。協會宗旨是“讓愛回家,萬家團圓”。他擔任首任會長,配合相關部門收集、整理、比對尋親信息,用尋親路上的切身經驗,為失親群體免費提供幫助。他還聯合各地志愿者,幫扶失親失聯家庭,將其打造成為全國性的尋親平臺。
協會辦公室設在聊城市,30平方米左右的空間,墻上掛滿了這些年受到幫助的尋親者送來的錦旗,還有更多掛不下的,就放在柜子上。
·郭剛堂出資創建“天涯尋親志愿者協會”。
除此之外,郭剛堂還致力于打拐和安全科普。20多年過去了,他經常外出協助警方打拐,曾替數十個家庭找回了被拐的親人。他還在短視頻平臺開通了賬號,將自己多年尋子的經驗和知識,整理成防拐打拐和保護兒童安全的科普常識,分享給大家。
如今,罪犯獲刑,圓滿的結局為過往的痛苦罩上一層濾鏡。郭剛堂還留著當年騎行時的舊夾克和水壺,他想之后找個地方把之前騎壞的幾輛摩托車都好好收集起來,“哪怕只剩個車架子也行,沒事我就去擦一擦,坐上去回憶回憶唄”。
資料來源:央視新聞、新京報、齊魯晚報、極目新聞、新華社、《豫見后來》、工人日報等。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