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電腦前的方瑜。記者 潘苗 攝
作為一名徐動型腦癱患者,方瑜無法像正常人一樣說話,全身上下只有腳能動。雖然身患重疾,但她的思想是靈動的,她堅持用文字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和向往,用還算靈活的腳趾寫出了屬于自己的“生命圣歌”。
近日,寧波市作家協會會員方瑜的詩集《子夜圣歌》,由浙江出版集團數字傳媒有限公司出版。這是方瑜的首部作品,收錄了她近20年來創作的200余首詩歌。
用閱讀丈量世界,“讀書讓我更自信”
方瑜,筆名子夜,1987年出生于江北區慈城鎮。因為早產,她出生時僅有3斤6兩,身體十分羸弱。出生第40天,她患病了,不能自主控制行動。時間一天天過去,她卻腳不能走,手不能握,說話含糊不清,甚至連面部表情也難以自控。從記事起,當同齡人在藍天下奔跑嬉戲時,她只能蜷縮在十平方米的小屋里,看不到外面的世界。
視線到不了的地方,閱讀卻可以,于是她下決心要學會漢字。因無法接受正常的學校教育,方瑜看電視節目,靠聽聲音、看字幕,自學了3000多個漢字。
“讀了1萬多本書,(每天)最少讀4個小時……(有了閱讀的積累)漸漸地眼界寬了,思想多元了,也更自信了。”這是方瑜在微信對話框中打出的文字。環顧她的房間,兩個書架上堆滿了書。
“她常常一箱一箱地買,現在家里到處都是書。”方瑜媽媽說,每次去書店或圖書館,方瑜都會帶回好幾本書。如果實在拿不動了,她會將書籍封面拍下后網購。
書買回來后,方瑜就陷進裝有四個輪子的沙發里,把書放在茶幾上,左腳踩住,右腳翻頁,一本一本地讀下去。累了,就調整一下因四肢不平衡而歪倒的身體。
近二十年筆耕不輟,一朝結集成冊
長期的閱讀習慣,使方瑜打下了扎實的文學基礎,身體的殘疾,則賦予她敏銳的心靈觸覺。寫作,成為她表達的重要方式。
18歲那年,她讓媽媽買來電腦并學會用腳點擊鼠標打字,一點一點敲出20余萬字,有詩歌、雜文,還有小說,不少作品發表在她的個人公眾號“子夜的歌”里。
“《子夜圣歌》是我的第一部詩集,寫作時間跨度近20年。識字以來我一直在寫詩,堅信有一天可以集結成冊,被熱愛文學的朋友欣賞吟誦。”無法正常表達的方瑜,為了讓讀者了解她的這本詩集,在電腦上提前寫下了這些文字。
《子夜圣歌》分“酷醪”“圣美之欲”“觀世”“長勿相忘”“子夜的歌”五輯,詩作視域獨特,語言個性鮮明,或幽邃深沉,或激越犀利,發人深思。
她對自己的第一首詩印象深刻。“從一個視頻中,看到一個畫面很美。”這個美的瞬間被她用文字定格,“那一刻,我聽見了花開的聲音。愛在瞬間綻放了笑靨,也在瞬間枯萎凋謝……”
她的不少詩歌的題目取自唐詩宋詞,詩句中有不少典故。“從識字之初我便深深地愛上中國古典詩詞,可以‘起舞弄清影’,也可以‘一覽眾山小’;可以‘采菊東籬下’,也可以‘致君堯舜上’。我在這本書中融入了很多古典詩詞、典故,希望把這份力量傳給更多的年輕人。”方瑜說。
新年愿望“想為殘疾人朋友寫本書”
出版詩集是方瑜2023年初的新年愿望。江北區殘聯獲悉后,主動聯系方瑜,并為她聯系慈善、文聯,為她爭取經費。在各方大力支持下,《子夜圣歌》近日順利出版。
詩集出版后,方瑜覺得渾身充滿了干勁,說出了好幾個新年愿望。
“首先我想推廣這部詩集。”她想著先給周圍人看看,收集大家的看法。在她加入的“夜貓子研究所微信群”中,不少人申請為她寫書評,還有人表示愿意成為宣傳《子夜圣歌》的“自來水”。
接下來,她準備再出一本書,并且已在付諸實踐。“今年想采訪幾個殘疾人朋友,然后寫一本紀實文學。”方瑜在微信中告訴記者。(記者 潘苗 通訊員 葛棉棉 張娜 )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