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信可以產生怎樣的影響?
2023年末,重慶大學的1100名學生
每人寫了一封信
約一周后
信件抵達1400公里外的
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第六高級中學
被送到800多名高二學生
和200多名高一學生手里
一次溫暖的奔赴就此開啟
自1995年起,重慶陸續開始承擔對昌都市及所轄芒康縣、類烏齊縣、察雅縣對口支援任務。西藏自治區昌都市第六高級中學(以下簡稱“昌都六高”)是2021年當地新建的學校,2023年10月該校曾組織與重慶市沙坪壩濱江小學開展書信交流活動,但只有300個名額。
當時,重慶大學的趙晨旭在昌都六高支教,她公布那次書信活動時,班上的學生都非常積極,但名額有限,大部分學生沒有機會寫。“學生們有些內向,不太敢口頭交流。”趙晨旭透露,昌都六高的許多學生家庭情況比較特殊,有的來自福利院、單親家庭和邊遠牧區等地。
趙晨旭和同在昌都六高的3名支教團成員暗暗定下計劃,一定要讓每名學生都收到一封信,都能寫一封回信。
2023年11月11日,趙晨旭等4名成員一起向母校寫了一封信,在信里介紹了昌都六高學生對祖國其他地區的好奇和向往、對學習進步的渴求。
“學生們都有向善向好的心。當我們頒發期中考試獎勵時,全班會一起鼓掌高歌:‘棒!棒!你真棒!你是我們的好榜樣’;當我們播放張桂梅校長的短片時,很多女孩兒會偷偷抹眼淚;當他們回答對題目時,會羞澀地問:‘老師,我可以擁有一顆糖嗎?’正如對這次來信的期待,每每提到,他們眼睛里就有光。”
這封信迅速在重慶大學的微信群、QQ群里擴散,打動了許多重慶大學的學生。短短一天,學生們便寫了1000多封信。寫信的人來自重慶大學30余個學院,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有參與。
其中一名本科生劉璇瑞來自新疆,她在信中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在新疆邊陲小鎮的我怎么樣一步步走出來、看見外面的世界,希望自身的成長歷程對昌都六高的弟弟妹妹們是一個鼓舞。”
最終,共有1100封信被送到了昌都六高,學生們都很興奮,他們捧著一張張信紙,有的手在顫抖,有的不斷抬起頭問老師:“老師,我可以給這個哥哥回信嗎?”“老師,這個學長在后面寫他在重慶大學等著我呢!”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有些學生就此改變了人生軌跡。在昌都六高,有些學生有輟學的想法,其中有很多是因為學習基礎薄弱,沒有前進的目標,“想退學回家放牛放羊或者外出打工”。
高二14班的數學課代表因為聽不懂化學課,“覺得考不上大學,學習沒有什么意義”。她在這個學期多次表示想輟學打工,“一個月還能掙上幾千塊錢”。
在讀到重慶大學的來信,觀看“哥哥姐姐們”錄制的視頻后,她紅了眼眶,告訴支教老師:“要繼續學習,爭取考上大學、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
高二16班的扎昂收到信后特意錄了一段視頻回復重慶大學的“哥哥姐姐”。以往羞于口頭表達的她大膽講述了自己的夢想——成為一名獸醫,給那些流浪動物一個屬于自己的家。“我以前覺得它不可能實現,但自從收到了你們的信,你們在信里寫了很多鼓勵的話,我也開始選擇去相信這個夢想”。
借助書信來往,重慶大學鼓勵學生和昌都六高的學生結成“學習搭子”。寒假期間,重慶大學的學生將開展“一對一”和“一對二”的“云支教”活動。重慶大學的學生還自發募集愛心物品捐贈給昌都六高的學生。
昌都六高的學生也向重慶大學的學生回了信。
昌都六高學子積極向上的精神也感動著千里之外的重大學子。一位重大學生說:“我也要學習昌都六高的學生們,像格桑花一樣活著,不僅要喜愛高原的陽光,還要耐得住雪域的風寒。”
重慶大學和昌都六高的雙向奔赴引起了許多網友的共鳴,一些網友分享了他們作為寄信人或收信人收獲的感動。
@煎bingo子
以前初中的時候有這種活動,當時是留守兒童,以前沒有手機那些,就是純靠收信跟姐姐聊天,傾訴自己內心的想法。時光流逝,我從收信人變成寄信人了。
@于軼
我也寫了好多信!有小學生、初中生、高中生,有云南大理、四川大涼山、安徽、山西等。這個學期我就寫了將近40封信,一半以上都塞了小貼紙或者其他在學校活動淘到的小禮物~
@無名
很有幸結識了一名清華學子互通來信,交往學習方法之余還可互相傾吐心聲,暢聊未來。真的很感激他們,在學習生活的繁瑣碎屑中能給我們帶來一份對未來的憧憬與執著,希望在我步入大學后,也能和遠方的同學們交流,將這份薪火傳遞下去。
@種
目前參與的志愿項目是和初中生通過寫信的方式對話,已經是第三年了,時間過得好快,也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
來自千里之外的書信
在這個冬天溫暖了兩地學子
流淌在筆尖的關懷和鼓勵
帶孩子們看到更廣闊的世界
也讓夢想生根發芽
(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綜合重慶大學、中國青年報)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