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南京大漢窯藝術館里,沖泡的普洱茶熱氣蒸騰,魚缸里斗魚四處游弋,泰迪狗背對主人曬太陽。館主林詩閔捏起一只胎壁極薄的白瓷杯對著陽光端詳。他手指輕輕蘸水,在瓷杯邊緣環繞,幾秒鐘后,瓷杯發出綿長的嗡嗡聲。“好成品才會發出這樣悅耳的聲音。”
林詩閔手指蘸水,在瓷杯邊緣環繞,幾秒鐘后,瓷杯發出綿長的嗡嗡聲。
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攝
林詩閔是生在臺灣、長在臺灣的“陶二代”,其父林明德在臺灣陶瓷界頗有名氣。2000年,林明德來到上海,在繁華的淮海路上開店,把作品從臺灣空運過來售賣,又托朋友找到一處2000平方米的廠房作為生產基地,于2003年在上海創立“大漢窯”品牌。
林詩閔打小就坐在父親身旁玩泥巴。大學畢業后,每每聽父親聊起在大陸的陶瓷生意,林詩閔心中毫無波瀾:在臺灣做廣告設計、開潮服店的日子悠然自得,收益也可觀。
2006年,大漢窯接到為國際頂級賽事制作高端瓷器禮品的訂單,此后又陸續接到多項重大賽事展會的禮品瓷訂單,以及為多款名酒定制酒瓶的訂單。隨著大漢窯在大陸業界聲名鵲起,愈發忙碌的林明德向兒子發出“登陸”邀請。
“我考慮了三日,最終放下手上所有事務,來到大陸幫助父親一起經營生意。”林詩閔介紹,那時訂單眾多且工藝要求繁復。“以高端禮品瓷為例,定制器型后,須把圖案手繪至瓷上,反復燒制八至九次,窯溫高達1340℃,從泥巴到成瓷,從設計到出廠,整個工序大概要花40天至60天,成品率卻只有70%左右。”
林詩閔在南京大漢窯藝術館里查看瓷瓶。中新社記者 朱曉穎 攝
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福建德化、河北唐山、山東淄博……走訪過大陸眾多知名的產瓷地,林詩閔決心在點釉描金技法、典雅富貴風等“家底”上繼續創新。2021年,在考察過南京后,林詩閔被當地的歷史文化底蘊所吸引,通過臺青引薦,他以江西景德鎮為生產基地,將大漢窯品牌展示區域搬到南京。
“如今大陸陶瓷用途很廣,有生活用瓷、藝術用瓷、科技用瓷、文化藝術用瓷等。年輕人更青睞接地氣、有個性的陶瓷用品。”近些年,林詩閔研制的琺瑯彩馬克杯、卡通瓷器擺件等,頗受年輕客群追捧。每逢周末,不少家長會帶著孩子到大漢窯藝術館漢服文化沙龍區,換上漢服,練書法、彈古琴,體驗手拉坯、制作瓷器手作。
林詩閔表示,未來,大漢窯將向博物館文創等方向發力,在父輩的基礎上繼續創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