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音樂,一定不會少了嗩吶的聲音。”
她出生于嗩吶世家,是中國第一位嗩吶博士,在悉尼歌劇院的舞臺中央,她吹奏《百鳥朝鳳》華彩段落,讓嗩吶演奏驚艷出圈。新的一年,她說要把更多精力放到嗩吶的傳承上,她就是劉雯雯。
01
后臺那一方小天地就是我吃飯、玩耍、睡覺的地方,睜眼閉眼聽到的都是嗩吶音,這是我從小就有的生活。
1990年,劉雯雯出生在山東,她的父親是“小銅嗩吶”第七代傳人,母親是嗩吶“咔戲”第十二代傳人。在她很小的時候,就經常跟著父母出去演出,除了嗩吶,她還接觸到非常多的中國戲曲、民間音樂。
“嗩吶是非常傳統的民間樂器,它來源于民間,發揚于民間。如果演奏者在那個環境里成長,就更能吹出那個味道。”
從五六歲起,劉雯雯每天早晨4點多,就被媽媽叫起床,“拎”到附近的植物園練習嗩吶。吹泡泡在別人的童年是快樂的游戲,但對幼年的她來說,是痛苦的練習,“我要在裝滿水的杯子里用吸管不停地吹出泡泡,以此來練習用鼻子換氣,也就是嗩吶吹奏需要用到的一個重要技巧——循環呼吸。”
起初,劉雯雯非常排斥,覺得女孩子吹嗩吶就像耍大刀一樣“土得掉渣”。她對著母親哭過、鬧過、罷練過,但母親一次次讓她堅持了下來。
除了嗩吶,劉雯雯還被父母要求背唱戲曲,“那個時候不知道自己在唱什么,現在才知道,它對我后面的學習有相當大的作用”。長年累月的訓練下,吹嗩吶對劉雯雯來說,變成了“和吃飯、喝水一樣天經地義的事”。
劉雯雯回憶起求學時,在上海音樂學院吹嗩吶的場景,“雙腳都是發抖的”。“但是上海音樂學院劉英教授一聽就說,‘雖然你吹得不好,但你血液里面流淌著的,都是你的音樂’,我想這是老師看到了我的潛力。”
2008年,劉雯雯考上了上海音樂學院,跟隨被稱為“中國現代嗩吶第一人”的劉英學習。
02
我的膽氣,是手中這把家族傳承十三代的嗩吶帶給我的,是二十幾年沒中斷過一天的苦練給我的。
讀研期間,一次為譚盾作品錄音的機會讓劉雯雯認識了譚盾。聽說劉雯雯和嗩吶的故事后,譚盾很感動,為她重新編配了管弦樂隊版《百鳥朝鳳》,帶著劉雯雯開始了世界巡演。
2017年,劉雯雯站在悉尼歌劇院的舞臺上,首次和現代交響樂團一起演奏《百鳥朝鳳》。
“當觀眾的掌聲第一次響起時,我知道我們成了。這一聲來自華夏大地的嗩吶之聲,這一曲《百鳥朝鳳》,讓這個國際舞臺為之驚艷。”演出開始之前,劉雯雯一度緊張到“胃痙攣”。但上臺后,觀眾熱烈的掌聲讓她馬上找到了狀態,“一下子就自信心爆棚了,只想著怎么能把嗩吶吹到極致”。
在悉尼演出《百鳥朝鳳》,為劉雯雯的舞臺生涯打開了一扇大門。她發現,嗩吶與西洋管弦樂團合作時毫無障礙,而且深得外國同行和觀眾喜愛,這讓她有了更強的使命感。“世界音樂,一定不能少了嗩吶的聲音。我想讓嗩吶登上更大的舞臺,向世界講述中國嗩吶的故事。”
03
能夠教更多的人吹嗩吶,把嗩吶演奏傳承下去,其實也是我,甚至是我的家族一直以來的夢想。
2018年,劉雯雯碩士畢業,選擇留校任教。2020年,熱愛嗩吶的她,繼續攻讀嗩吶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嗩吶博士。
嗩吶對演奏者肺活量和體力的要求非常高。同時,吹嗩吶對嘴周邊肌肉群控制能力的要求也極高。直到現在,演出繁多的劉雯雯仍每天堅持吹嗩吶6個小時以上,甚至吹出了腹肌。
“這個肌肉群力量會迅速消失,需要堅持長時間訓練。如果幾天不練,可能一首5分鐘的曲子都吹不下來。”
如今,劉雯雯仍從事著嗩吶教學工作,她欣喜地發現人們對嗩吶的認知在發生改變。“在我兒時,人們認為只有在紅白事上才會吹嗩吶,這也讓我小時候‘羞于’對別人說我是學嗩吶的。”
但近年來,劉雯雯的學生們都以學嗩吶、吹嗩吶為豪。一個五歲多的學生告訴她:“劉老師,我喜歡嗩吶,我覺得它超炫的,我覺得吹它太酷了。”
看到越來越多的人認可嗩吶、認可民族音樂,劉雯雯覺得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2024年,她希望把更多精力放到嗩吶的傳承上,“嗩吶是從中華傳統文化中生長而來的,需要我們投入更多精力去發掘傳統藝術的‘根’,把更多經典的民族音樂呈現給大家,呈現在世界舞臺上。”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