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偉闖蕩演藝圈40多年,在大眾眼中,他從相聲、小品演到電視劇、電影,身份和形象一直在轉變,但聚光燈之外,他說自己敏感、拘謹、不自信的天性始終沒變。這種性格一度令他內耗,卻也成就了他對角色的敬畏之心。
央視新聞《中國UP!》,春節特別策劃,范偉講述自己,在演藝路上的“退”與“進”。
01
用范偉自己的話說,他的演藝之路在10歲左右時就“錨下了起點”。
那年,鄰居家借來一臺錄音機,對著它說話、唱歌,就能用磁帶錄下來反復聽。面對這個稀罕物,兩家人聚在一起像開聯歡會一樣又說又唱。錄完后,范偉得到了大家一致夸贊:“小偉唱得最好,是做演員的料。”
這句夸贊被范偉牢牢記在了心里。為了成為一名演員,而后的數年間,他參加學校的藝術隊、找老師學相聲。有段時間,為了說好普通話,他甚至“把舌頭都練腫了”。正是這樣的刻苦執著,讓他的夢想一步步向下扎根。
20多年后,范偉終于等來了自己的機會。1995年,他以小品演員的身份第一次登上春晚。然而,作為配角的他并沒有一炮而紅。表演完的第二天,他坐火車從北京回沈陽,路上沒有一個人認識他。
這種情況持續了好幾年,直到表演了小品《紅高粱模特隊》后,觀眾才開始關注到他,后來小品《賣拐》等作品又讓這種關注更上一層樓。
△小品《心病》截圖
范偉說,自己是一個既有鈍感但又十分敏感的人。第一次在春晚表演時,他并沒有意識到這個舞臺的巨大影響力,但隨著慢慢走紅,他越來越覺得責任重大。
或許是因為心理壓力太大,2005年,范偉在春晚舞臺上開口第一句就說錯了詞。他稍稍停頓了一下,緊接著完成了后續表演。
當時,許多觀眾并沒有注意到這處失誤,甚至有人認為這是節目的特殊設計,但這個無法消除的瑕疵卻成了范偉的心結。“因為小品講究整體節奏,一氣呵成,你一旦說錯了,節奏就破壞了。”
02
“小品演員范偉”漸漸淡出公眾的視線后,人們開始越來越多地在電視劇、電影里看到“影視演員范偉”。
△《我和我的家鄉》劇照
談及范偉的身份和形象的轉變,大家常用到這樣一個詞:急流勇退。但在范偉看來,這并不是“退”。
“小品和相聲不一樣,你不能帶著相聲的痕跡演小品;電視劇和小品不一樣,你不能套用小品的經驗演電視劇;同樣,電影和電視劇也不一樣。”
在范偉看來,不斷剝落身上的符號,這是再出發,是他的人生之“進”。
無論喜劇、正劇還是網劇,范偉都十分喜愛飾演“小人物”。“他們可能不完美,有這樣那樣的人性弱點,但溫暖良善是他們永恒的底色。”范偉說飾演“小人物”,最重要的是“角色落地”。
小時候,胡同里吹拉彈唱的街坊鄰居,成為他飾演“小人物”的素材庫。曾經,父親戴著棉布口罩、拍掉車座上灰塵等細節,就被他用到了表演中。
△《耳朵大有福》截圖
為了飾演好每一個“小人物”,范偉時刻提醒自己不能將表演與生活割裂。所以每隔一陣子,他都會戴上口罩,到公園各處溜達溜達。“總之,到生活的河里去。”
在長期的摸索中,范偉也找到了屬于自己的表演風格。
他演喜劇人物,常常十分誠懇地說出那些讓人哈哈大笑的臺詞,頗有種“一本正經胡說八道”的感覺,卻總能碰撞出不一樣的效果。范偉說,他從來沒把自己當成“喜劇人”:“一旦拿自己當喜劇人物了,就會不自覺擠眉弄眼來表現自己的淺薄,表現自己的可笑。”
他塑造悲劇角色,又總能舉重若輕。在電視劇《漫長的季節》里,范偉飾演的王響夢到了已逝的兒子,這時候本可以煽情,但范偉的處理方式是笑,他不哭不喊,反倒惹眾多觀眾淚目。
△《漫長的季節》截圖
范偉說他從不覺得自己是天賦型演員,但承認自己是個努力的演員。“我做一個事兒,本能的反應就是不自信。我必須靠努力以及大量的準備去建立信心,別人花四個小時,我就花八個小時。”
03
與熒幕里或喜或悲的角色不同,生活中的范偉,言談舉止更像一位儒雅的知識分子,他講話慢條斯理,調門不高卻張弛有度。
范偉說,從藝40多年,他有過成功,也曾經歷低谷,但敏感、拘謹、不自信的天性始終沒變。
他不愛社交,也從不參加綜藝,最大的樂趣就是給家人做飯,廚藝“比全家人做得都好吃”。他說:“我本人不愛聊天,只有進入一個角色后才會得心應手,但在綜藝中,我需要呈現我自己,每到這個時候我就有障礙。”
在早年,這種性格帶給他很多苦悶,也曾因此錯失了很多機會。但現在回頭看,恰恰是這種“不完美”成就了如今的范偉。自卑、敏感,是內耗,但也轉化成了一種認真和對演藝事業的敬畏。不通人情世故,也讓他內心足夠安定,可以靜靜地去體味每個角色。
“我今年61歲了,人生所行至此,反而有一種豁然之感,覺得前路無盡,天地廣闊。我向往新的風景,我希望自己仍有能力走到它們面前。為此,我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出發。”
新春之際,范偉說他的愿望還同往年一樣:身體健康,心情愉快,能出演更多好的角色。
撰稿/楊瑜婷
視覺/孟祥龍 李婷婷
攝像/韓星 董巖 李林松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