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紋銅盉,就是個調酒器,往里面裝三樣(酒),就像現在咱們調雞尾酒一樣……”“大唐嵩陽觀紀圣德感應之頌碑,這個碑正文和上面十二個字顯然不是一個人寫的……”春節期間,河南鄭州博物館登上熱搜,一邊是講解得頭頭是道的保潔阿姨,一邊是氣勢拿捏的志愿講解員“小孩姐”,引得網友連連點贊,紛紛評論“高手在民間”“博物館的掃地僧”。
博物館里有“掃地僧”,并不意外。要看到,近年來,傳統文化熱持續升溫,逛博物館成為了不少人出行清單的必選項,傳統文化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關注和好奇。博物館是傳承文化的空間,作為這些文化瑰寶每日的守護者,經過耳濡目染,自然信手拈來。
這類視頻的爆火,往往在于保潔阿姨、小學生這樣的身份反差帶來的沖擊。網友們往往驚嘆于他們的知識儲備和講解姿態,絲毫不亞于專業講解員,有些細節的考究和傳遞的文化深度更是令人敬佩不已,這樣專業的呈現,可想而知其背后的付出和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而這樣的例子并不少。同是鄭州博物館的55歲保潔阿姨為游客即興講解“云肩之美”,廈門市博物館保安楊貴寶的講解得到了南京大學教授的夸贊,頤和園保潔班長張旭能把頤和園的19座建筑一一報上名來,外賣小哥雷海為奪得《中國詩詞大會》的冠軍……
類似這樣的“掃地僧”都有感人的勵志故事,這些人的經歷或故事的情節雖各不相同,但他們長期堅持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不斷努力學習的精神卻是相同的。縱觀他們的人生軌跡,其實并沒有太過驚人的履歷,與大多數人一樣,做著一份普通的工作,循環往復著普通的生活,而不同的是,他們在普通的工作中找到了不同的意義和樂趣,并為之努力。
萬事抵不過心中熱愛。這些故事的動人之處還在于,它往往戳中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自己:那些立下的flag,似乎都倒在了工作、孩子、應酬等等借口之下。那些看似拗口難記的古籍說明、每件藏品背后的故事、每句詩詞背后的含義,在執著于此的人眼里,一點都不“難”,因為喜愛而不覺得枯燥——這些藏品在他們眼里,更像是有著厚重積淀的老朋友,工作之余能與他們相處交談,自然是快樂的。
或許,在為他們點贊的同時,我們更要看到的是,終身學習不只是一種求知理念,更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積極向上、不圖功利、悅己悅心的處世姿態:熱愛生活、不求報酬、不為目的,從自己的周邊汲取向前的力量,從人與人的交互中獲得情感增量,只為從中收獲單純的快樂和滿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