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的新加坡牛車水唐人街,擠滿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家家戶戶在售賣自家工藝品的同時,還要拿出些火紅的春聯、吊錢、墻花、窗花和燈籠擺在商店里最顯眼的地方售賣。
趙紅敏在街上開了一間名叫“胡姬花(Orchid)”的旅游紀念品商店。春節前,趙紅敏閑來無事就會和店里的伙計一起手工組裝紅燈籠。
22年前,趙紅敏為了孩子的教育從山東煙臺搬到了新加坡。為了維持生計,她租下這間門面,慢慢學著做起生意。“我覺得年的文化、華人的文化是流在血液里的東西,所以在做生意的時候就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趙紅敏說。
回憶起剛來到新加坡時的生活,趙紅敏說:“只要一開口,很多當地人就知道我是中國人,他們會叫我‘中國妹’。”
多年前,一位外國游客來小店購物,主動問起這些產品來自臺灣還是日本,趙紅敏認真地告訴對方,這些商品都來自中國大陸,對方卻有些不屑地表示不買中國大陸的東西。“當時,我心里咯噔了一下,非常氣憤。”趙紅敏說,世界對祖國有很多誤解,同樣一把筷子產自日本的價格要比產自大陸的價格貴10倍。
這些年,趙紅敏下定決心,店里的產品必須用最有質感的材料,就連過年貼的墻花也要廠家用毛氈來做,要讓外國人覺得來自大陸的商品也是一流的。她找到了經營小店背后更重要的價值——通過小店,講好中國故事。
平日里,“胡姬花”每天早上10點開門,一直到晚上10點才收攤,全年無休。“我們中國人在國外是最勤勞的一批,市場上的租金很貴,牛車水附近每一家中國人開的店都非常拼,從早到晚不休息。”趙紅敏有些自豪地說。
現在,趙紅敏已經在新加坡開了多家“小店”,還專門做了店鋪的官方網站,方便當地顧客在網上下單。此外,她還有了固定的國內生產商,她對供應商有個重要的要求,用最精致的做工、最好的材料,通過海運將更多的中國文化帶到新加坡。
如今,“胡姬花”店鋪里筷子、梳子、扇子、絲巾、瓷器、春聯等產品琳瑯滿目,小店也收獲了越來越多的回頭客。此前,有一位日本顧客在店里很高興地與店員拍照合影。回到日本還專門用英文寫了一封感謝信,評價他們是“牛車水最漂亮的一間店”。還有10年前的顧客游玩時買了紀念品,再來新加坡游玩時,又回來找到趙紅敏,他們還是對小店的商品質量贊不絕口。
許多從西方來新加坡的游客來趙紅敏的店里主要是看中了一墻一墻的筷子,這些筷子的顏色、質地各不相同,手持部分也有不一樣的圖案和漢字。
趙紅敏把這些設計有中華文化元素的筷子,裝在精美的盒子里,有序地陳列在展示柜上,路過的游客總被吸引。每到這時,“胡姬花”的店員們就會向游客介紹筷子上漢字的意思,還會幫游客計算生肖屬相,有時候還會教他們如何使用筷子。“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影響,我覺得中華文化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趙紅敏激動地說。
大多數“胡姬花”的店員既能講中文,又能講英文,他們中有人來自馬來西亞、菲律賓、緬甸。“他們都很單純、認真、吃苦耐勞,跑來新加坡打工也是為了賺錢。”趙紅敏說,這是一個作戰英勇、戰無不勝的團隊,“我為他們感到驕傲。”
前兩年,為了讓中華文化與新加坡當地更深度融合,趙紅敏在產品設計里加入新加坡當地的“峇峇文化”。
所謂“峇峇”,就是古代中國移民和馬來人的后代。他們的文化中流傳著許多用鮮艷的顏色和花朵組成的傳統圖案,趙紅敏的小店最近熱銷的筷子上就印著這樣的花紋。
春節前,新加坡的許多華人家庭都要準備買些年貨,趙紅敏又見到了許多一年未見的華人“老朋友”。
“他們好多人一見到我就說,‘我又來看你啦,一年才見你一次’。”趙紅敏說,能讓更多在新加坡的華人找到家一樣的感覺,這也是她堅持做這個小店最開心的地方。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