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燈,烏鎮過年時的重要文化標志。據《烏青鎮志》記載:“烏鎮新年,街市試燈,好事者為藏頭詩句,任人商揣。又扎造滾燈及龍象獅馬等燈游戲街市,行至元宵為燈節。”舊時,在農歷新年到來之前,烏鎮民間的一些作坊、店家便開始為籌劃燈會忙碌起來。屆時,街上、水面上都將出現各式花燈,場面甚是熱鬧。作為一項歷史悠久的中國非遺技藝,花燈不僅點亮了這座古鎮的夜空,更“點燃”了新春佳節的濃郁氛圍。一些年輕人也投身于這項古老非遺技藝的學習和傳承,為家鄉制造濃濃的年味兒。
“半路出家”但從未“跑路”
如果去烏鎮游玩,很容易就能注意到一家“張恒興花燈鋪”。花燈鋪外,數盞形態各異的彩燈交織成一片,絢爛如云霞,引得游客駐足、拍照。鋪子里,一名戴著眼鏡、有些書生氣的年輕人正在埋頭做花燈。他就是“張恒興花燈鋪”的花燈師傅高云超,一名留在家鄉、用非遺手藝助力打造江南年味兒的90后。
烏鎮本地青年高云超原先在烏鎮圖書館工作。2016年下半年,花燈鋪師傅的助手離職,人手緊缺,他們找到高云超去幫忙。“花燈鋪沒有什么業績要求,還能學一門技術,我愿意來這里試一試。”高云超爽快地答應,自此走上學習花燈制作之路,如今已是第八個年頭。
說起自己的手藝,高云超很謙遜。可一說起他的師父,便滔滔不絕。高云超的師父是南京秦淮燈彩省級非遺傳承人顧葉廣,十幾年前受邀來到烏鎮景區制作花燈,直至現在。“師父跟我說,他們整個家族都從事這門手藝,他8歲就開始學做花燈了,到現在應該有40年了。”高云超提到,師父今年做的龍燈,工藝極其復雜精細,從繪圖,到扎龍頭、粘鱗片,前后要經歷幾十道工序,耗時兩個多月。
平日里,師徒二人就在花燈鋪里做燈。高云超說,剛開始學習時師父會“手把手教”,“他教做一個燈,我跟著做一個,全靠他指導。”高云超說,師父對他的評價是:還可以,雖然手工能力一般,但很有耐心,沒有跑路。
高云超介紹,對于一個“新手”而言,做花燈的起始步驟就很“硬核”。他們先要選有韌性、竹節較長的竹子,按照燈籠大小削竹條。高云超剛開始削的時候,經常被竹子扎到手,“非常疼,店里的創可貼基本都是我用掉的”。
他介紹,傳統手藝里要搓紙線,然后扎骨架,“紙順著纖維撕成條,搓成線,搓得越細越容易斷。但我比較擅長,搓得很好,不容易斷,大概因為我之前在圖書館工作,做事比較細致、有耐心。”
烏鎮很小,但也可以很遼闊
除了跟著師父學習,高云超也會琢磨著創作一些花燈。他曾在游客稀少的時候,花了3天時間嘗試創作了一盞鯉魚燈。高云超調侃說:“如果在工廠流水線,一晚上也許就能做出成百上千的燈籠,而我一天之內都做不出兩個鯉魚燈。”無法批量生產的純手工作品,成就了非遺技藝獨一無二的內涵和光彩。
今年龍年春節,烏鎮依然沿襲歷史悠久的燈會習俗,打造老街餐飲環境燈組、水鄉棧橋燈組、江南耕田燈組、庭院建筑燈組等不同主題的10個大型燈組、40余種不同花燈,讓游客在烏鎮體驗多樣的氛圍花燈。春節期間,高云超不僅制作了竹骨龍燈,還帶領游客體驗傳統龍燈制作,感受古老的手工藝。
對于高云超而言,古鎮很小,但也可以很遼闊。曾有人問高云超:“外面的世界很大,像你這樣的年輕人為什么不出去闖蕩,而是留在鎮上呢?”高云超回答:“外面的世界是很大,但是我們的店鋪也不‘小’。”
高云超看到,在烏鎮,國風國潮已成為流行文化元素,“年輕人白天穿著漢服,拿著團扇或折扇拍照,晚上提著燈籠漫步,這已成為‘配套’的裝束”。
有不少外國游客對傳統花燈也充滿興趣。高云超說,尤其在每年舉辦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烏鎮戲劇節期間,時常會有外國人走進花燈鋪好奇地打量,還會問他各種問題,比如花燈的制作方法、具體用途,甚至還會親身體驗簡單的制作步驟。高云超說,他希望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回到家鄉,把當地的傳統文化傳播出去,讓全世界都能看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