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把黑米稻華墨香的產量拉起來了。”3月2日,在湖北洪山實驗室重大項目“稻-鴨-蝦”產業化與華墨香生產技術培訓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湖北洪山實驗室主任張啟發教授親手將高產獲獎證書頒給了石首農民鄭孝忠,獎勵他種植的黑米稻華墨香畝產突破千斤,并給予2000元獎金獎勵。
今年63歲的鄭孝忠家里有10畝水田,去年全部種上了黑米稻華墨香,按一季油菜一季稻谷的種植模式,收獲了1萬多斤黑米稻,賣了3.42萬元,收益是種白米稻的3倍。“我十幾歲就開始種田,算是農村‘老把式’,產量高主要是田間管理到位,栽秧搶了半個月的時間。”鄭孝忠告訴長江日報記者,今年他打算繼續種植黑米稻,希望再拿一個高產獎。
張啟發院士(中)和兩位種田“老把式”胡品軍、鄭孝忠(右一)交流黑米稻華墨香增產心得。記者楊佳峰 通訊員蔣朝常 攝
“有點遺憾,我的黑米產量只有畝產800斤。”坐在臺下的監利農民胡品軍有些落寞,去年測產時他感覺自己有希望站上這個領獎臺的。
原來,去年5月20日,張啟發院士來到監利雙水雙綠科技小院,這里有胡品軍的173畝“稻-鴨-蝦”種植模式的小田塊。胡品軍是科技小院雇請的第二位農工。此前的種植畝產量只有500斤,當時胡品軍剛剛接手這片試驗田。
“黑米要高產了,我給你頒獎。”張啟發院士握著胡品軍的雙手表示,希望他能夠超過他的前任農工,讓黑米種發揮出應有的產能。
時年56歲的胡品軍愉快地接受了老院士的約定。“既然答應了張院士,就一定要把田種好。”從14歲開始,胡品軍便隨父母種田,知道田地的脾性。
173畝黑米稻是“雙不雙精準”(不打農藥,精準施肥,不用魚藥,精準投喂)的試驗田,且采用“稻-鴨-蝦”種植模式。胡品軍暗下決心,只要“人勤快,地就不會懶”。胡品軍的父親曾是農村生產隊的農技員,是十里八村的種田“老把式”。在20世紀80年代田少子女多的情況下,胡品軍的父親硬是將自家7畝水稻從畝產400斤種到畝產800斤,解決了一家7口人的吃飯問題。
“干什么事,只要用心學,一定會成功。”胡品軍從父親身上獲得種田心得,雖從沒接觸過“稻-鴨-蝦”模式,但他很快摸清了種植技巧。
經過數月努力,去年10月,胡品軍的173畝黑米稻華墨香產量突破800斤。“畝產量遠超去年,畝產冠軍非我莫屬。”正當胡品軍自信等待獎狀到來的時候,百里外的石首傳來消息,同樣是黑米稻華墨香,另一位“老把式”畝產破千斤。
在表彰會結束后,張啟發主動拉著胡品軍安慰,鼓勵他再接再厲。末了,張院士拉上胡品軍和鄭孝忠一起合影,三人的手緊握在一起。“從實驗室到田間收獲,是農民幫我們完成了科技成果轉化的最后1公里。”張啟發說,光有好種子不行,還需要會種田的“老把式”才能發揮種子的最大潛能。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