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央視新聞報道了一則新聞
《“我該給十年前的支教老師打電話嗎?”后續來了!》
新聞中的當事人聯系上了
她十年前的支教老師
這段跨越十年的師生情令很多人感動
不少網友也想到了自己的支教老師
在央視新聞留言區
紛紛發布“尋老師啟事”
其中一條來自陜西的留言
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
這位網友稱,18年前
他在新疆庫爾勒讀高中時
一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的支教老師的到來
打開了他廣闊的眼界
時至今日仍很想念她
北京師范大學團委看到這條留言后
很快聯系到了留言中的這位于老師
于老師還發出一封
跨越18年的回信
“無數回憶和情緒奔涌而來
久久難以平復”
時間很遠,記憶很近
——寫給庫爾勒的弟弟妹妹們
親愛的弟弟、妹妹們:
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會在支教結束十八年后給你們寫下這樣一封信。在那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作日,我突然收到了朋友發來的微信,當我看到央視新聞下那條與自己有關的留言時,內心仿佛被猛然擊中,無數回憶和情緒奔涌而來,久久難以平復。
2006年,作為北師大第八屆研究生支教團的成員,我和其他5名團友懷揣著“到西部去,到基層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踏上了庫爾勒這片土地。那一年,我成為了高一年級5個班的歷史課老師。那時的我并不知道,報名支教的這個選擇將會成為命運給予我最為寶貴的饋贈之一。
“時間很遠,記憶很近”,這是離開庫爾勒多年后一名曾經教過的學生在我QQ空間寫下的留言。是啊,時光如白駒過隙,轉眼竟然已經過去了十八年!看到這個數字,自己都感到難以置信,但是赴庫爾勒支教的種種經歷、和大家相處的點點滴滴,在我心中卻依然清晰如昨,從未稍離。許多次在夢中,我聽到孔雀河流淌的聲音,看到胡楊林耀眼婆娑的身影,又重新站回熟悉的講臺之上……難以忘記,初次見面時你們眼中好奇的目光和稚氣友善的臉龐,化解了我內心的忐忑和緊張;難以忘記,每一節精心準備的課程得到你們的認可,都會給我帶來怎樣的欣喜和滿足;難以忘記,那年庫爾勒的初雪,我們一起在四中的操場上嬉笑,一張張燦爛的笑臉在照片上定格;難以忘記,課后你們到我的宿舍做客,大家如好友一般聊天說笑,分享彼此的生活和感悟。留言的這位親愛的弟弟/妹妹,我猜你一定是12班的同學吧?因為你提到了我們都不會忘記的“一二·九”比賽。那時我兼任12班的副班主任,那段大家齊心奮戰、勇奪比賽一等獎的日子至今記憶猶新。背景音樂是我當時熬夜到凌晨四點剪輯完成的,前奏截取的是《五月的鮮花》,親愛的弟弟/妹妹,我記的沒錯吧?看到你竟然還留存著這首樂曲,真的好意外、好感動。與大家相處的所有所有,都會永遠珍藏在我的心中。
一直以來,你們總喜歡叫我“小于姐”,我也始終把你們當自己的弟弟和妹妹們。記得那時你們最喜歡讓我唱《那些花兒》,而我親愛的弟弟妹妹們啊,轉眼間也已經各自奔天涯了。你們都還好嗎?都從事著哪些工作呢?很多人應該都有了自己的小家、成為了爸爸媽媽吧?不論身在何處、不論我們是否還有聯系,你們的小于姐都非常非常惦念你們、牽掛你們。不知道弟弟妹妹們是否也會和我一樣,在忙碌充實的生活中的某個時刻,會突然想起我們曾經一起度過的時光?如果這封信可以有幸被你們看到,一定要記得聯系我!和新聞里的那名支教老師一樣,小于姐在庫爾勒時用的手機號也一直沒有變。特別是你,這位留言的小家伙,聽到沒!希望快點讓我知道你是誰,謝謝你帶給我的這份猝不及防的溫暖和感動。
用一年不長的時間,做一件終生難忘的事,我相信這是所有支教人共同的感受。加入支教隊伍,投身西部建設,是我最無悔、最明智的決定,那一年的經歷、那一年結識的人們,永遠在我心底最柔軟的地方。能盡自己的綿薄之力,讓邊疆的孩子們看到更高更廣的世界,秉持初心使命,助你們展開夢想的翅膀,這是我的驕傲,更是我的榮幸。親愛的弟弟妹妹們,你們可能難以想象,我是多么感恩支教帶來的相逢,因為是它讓我們成為照亮對方的光。我是北師大研究生支教團的1/272,來自母校一屆屆的研支團成員,用信念、使命和擔當在基層的土地上澆灌出青春的花朵,自1999年的第一棒開始傳遞,此后25年間薪火相傳、從未間斷。我堅信青春之花會在時光的流轉中愈加盛放,生生不息。
親愛的弟弟妹妹們,短暫的交匯讓我們成為彼此生命中獨特的、不可替代的存在。我很慶幸,在最青春最美好的年華來到了庫爾勒,因為身在庫爾勒,因為有你們,所以那是我最青春美好的年華。我會熱烈盼望著聽到你們的消息,期待著下一次重逢。真心祝福我親愛的弟弟妹妹們健康幸福,眼中有星辰,心中有陽光。
愛你們的:小于姐
2024.3
更幸運的是
在央視新聞和北師大團委的共同努力下
這位網友和于老師已成功取得聯系
兩人的問候讓人不禁淚目↓
01
這名留言網友名叫張鑫
目前在陜西西安一所高校工作
2006年
北師大研支團的于老師
來到張鑫所在的高一12班教歷史
于老師的到來給他留下了深刻記憶
張鑫告訴總臺記者
為了讓大家記住每一段歷史
于老師都會以歷史人物的故事為切入點
一下子就提起了大家學歷史的興趣
△張鑫
于老師當時還是副班主任
為了幫班級在一場詩歌朗誦比賽中取勝
她參與詩歌內容的編寫
為了達到更好的舞臺效果
她加班到凌晨4點剪輯伴奏音樂
每天和同學們一起排練
最終在比賽中
張鑫所在班級奪得一等獎
研支團的到來給張鑫帶來了快樂的時光
和新鮮的知識
也讓他有更開闊的眼界去追求夢想
2009年,張鑫高中畢業后
手機號碼和社交媒體賬號都換了
也失去了于老師的聯系方式
恰好不久前看到央視新聞的報道
思緒一下就被拉回18年前的高一
他很想再次找機會感謝于老師
表達這么多年對老師的想念
02
于老師名叫于湛瑤
18年前,她正值大學四年級
抱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想法
看到研支團志愿者的招募通知
便毫不猶豫地報名
來到庫爾勒市第四中學后
她成了高一年級5個班的歷史老師
△于湛瑤(左二)和支教隊友在一起
雖然在支教前學過系統的教學理論
但于湛瑤真正走上講臺時發現
每個班都有各自的特點
每個孩子也都不一樣
給5個班上課,同樣的一節課
絕不能重復講5遍
特別是面對不同民族的學生
會對歷史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此,她針對不同班級
研究出了不一樣的教學方法
也因此得到了學生們的喜愛
△支教期間,于湛瑤參加班級元旦聯歡會。
當用心準備的課程收到學生的積極反饋
看到學生們興奮期盼的眼神
于湛瑤說覺得非常有成就感
這段支教經歷也讓她快速成長
△于湛瑤(第二排右四)和老師學生們的合影
于湛瑤印象中的張鑫
是一個內斂的孩子
“他做事比較認真比較乖
其實和我交流并不多
支教結束后也沒有過多聯系
但在網上和我有兩次留言交流
得知這次留言的人是他
還是很出乎意料”
時隔18年
當看到學生尋找自己
于湛瑤非常意外也非常感動
“能夠得到學生的認可
讓孩子們感到有所收獲
對學生產生了哪怕一點點的影響和激勵
都是莫大的幸福和幸運”
得知張鑫現在也是一名老師
于湛瑤感到很欣慰
“相信他一定是一名好老師”
△支教期間,于湛瑤拍攝的校園。
03
這段支教的故事
在兩人的心中都播下一顆種子
上大學后
張鑫對公益志愿活動產生了興趣
連續三年
作為中國—亞歐博覽會的志愿者參與盛會
工作以后
他也經常參加公益活動
義務獻血、為福利院的孩子們送書籍玩具
“因為我的家庭條件一般
從小接受了別人很多幫助
更想要做力所能及的事去幫助別人”
△張鑫
于湛瑤說,她的人生
因支教留下了一抹明艷的色彩
“任何時候都心懷感恩
都會感到自己肩負的使命和責任
成為閃閃發光的人
成為照亮別人的人”
如今,于湛瑤在中國農業博物館
農業歷史研究部工作
她既是一名“三農”工作者
也是一名文博工作者
18年前的支教和現在的工作
都是在為服務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這么多年來
很多工作經驗和能力得益于當年支教的歷練
△于湛瑤
從庫爾勒回來后
關于支教的記憶
被于湛瑤深深地珍藏在家中的箱子里
△支教結束前,學生們在于湛瑤的T恤上簽名留念。(左下角處有張鑫簽名)
當年支教的學生們長大后
也時常來北京和她相聚
“看著他們從高中到大學
再到工作、成家
很感謝他們愿意
和我分享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2011年,于湛瑤和支教時的學生在北京相聚。
于湛瑤說這些年來
她的手機號一直沒變
盼望收到弟弟妹妹們的消息
期望能和大家重逢
如她給庫爾勒學生們的回信中寫道
“真心祝福親愛的你們
眼中有星辰,心中有陽光”
鳴謝/北京師范大學團委
文內素材由受訪者提供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