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
浙江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陳錦輝老師的
《數學分析甲Ⅱ(H)》課堂上
來了位“膽子挺大”的“旁聽生”——
一只鴿子從窗外飛進教室
在講臺上駐足
“看來這只鴿子
也很認真地在聽課呢”
大家調侃“學霸鴿”的同時
有人認出了講臺上的陳錦輝老師
回憶起一堂堂
不舍得“鴿”的數學課
“課本是家,要常回家看看”
據介紹,陳錦輝老師1982年9月進入浙江大學數學系學習,一直從事公共數學教學,曾開設《數學分析》《高等代數》《微積分》《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線性代數》《離散數學》等課程。
中國青年報記者在學院官網看到,陳錦輝老師授課“效果普遍反映良好,深受學生好評”,曾數次獲“最佳任課教師”等稱號。
談及學好數學的方法,這位總是笑呵呵上課的陳錦輝常對學生說,“課本是家,要常回家看看”“教材是理解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基礎,如果不清楚基本概念,就很難真正理解解題方法和數學思想。”
陳錦輝在上課
此前他花了4年時間參與主編了《微積分》教材,并根據人才培養和教學需求的變化,不斷迭代更新。
為什么在大學階段的數學學習中,教材這么重要?陳錦輝說,中學和大學的數學學習方法和思維模式有很大的區別。對很多學生而言,數學書總是眾多高中課本里“最新的一本”。
在中學階段,學生可以依賴大量的“刷題”,在不斷的重復中弄清知識點。但是到了大學階段,習題的訓練量少了很多,很多基本概念和思想方法都要通過獨立思考、探研教材才能真正掌握。“所以要回歸到教材,學會自己去歸納和總結,這一點很重要。”
“刷”高考考研卷
讓高中生更好銜接大學課堂
但上過陳老師課的同學會發現,老師上課時總帶著一個水杯,一個小包,并沒有教材。陳錦輝老師說:“講了幾十年的課,教材都在我的腦子里了,而且每年還不斷迭代更新。”
在陳錦輝的辦公桌上,放著來自各地的高考、考研卷和大學生數學競賽資料,且上面寫滿了密密麻麻的筆記。
陳錦輝每年都會把當年的數學高考和考研試題,親自研究一遍,其中蘊含的知識點和思考方向,都會體現在他“與時俱進”的課堂板書和PPT上,“這是為了保持講解內容跟得上‘潮流’,做好大中學數學的銜接。”
陳錦輝整理的高考題(部分)
提及陳錦輝的板書,同學們更是好評如潮。憑借著對知識點的熟練掌握,陳老師用“幾支粉筆,一個茶杯”就能夠做到,“想到哪寫到哪”。當年在沒有投影的幾百人大階梯教室里,為了看清楚板書,沒搶到前排的同學甚至會拿著望遠鏡或坐在地板上。
陳錦輝在寫板書
除了板書外,PPT也是講課的重要輔助工具。他花了三年多的時間,精心制作了《微積分》與《數學分析》數千張PPT,并且在每個學期都會結合當年的新變化重新改寫。數以萬計的數字、字母、數學公式符號和函數圖像,精確到每一個上下標:“這可能也是我們數學人的一種嚴謹吧。”
陳錦輝制作的教學PPT(部分)
陳錦輝認為,板書和PPT各有各的優點,通過板書講解概念、定理的起源與解題的思路,更能體現思維過程;PPT能展示的內容更多,效率更高。“不能純粹依賴某一個,像解一道數學難題一樣,要把各種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七點半就到教室
“最舍不得的就是課堂”
在被問到教學多年有哪些感想時,陳錦輝笑著說:“就是平平常常,踏踏實實做好教學工作,盡自己的能力,幫助學生讓數學的學習盡可能輕松一些。我馬上就要退休了,最舍不得的就是課堂和這群可愛的孩子們。”
前幾年,早8點的數學課,前五排的黃金座位在7:30以前就“供不應求”了。
陳錦輝一般會提前半小時到教室,但比他更早的是同學們求知的熱情。他始終覺得,和同學們是一個大家庭,“功夫在平時” “答案真的不重要”等幽默風趣的口頭禪,被一屆又一屆的學生流傳下來,成為膾炙人口的課堂“金句”。
無論在課堂上還是課下,他都對學生關心負責。
有一次上網課,一位同學不小心把和朋友聊天時情緒不佳的“牢騷”誤發到微積分課程的釘釘群里,陳錦輝以為同學遇到了困難,很快在群里回應和鼓勵,讓大家都感受到了屏幕背后來自老師的溫暖。
“希望同學們能像函數ex一樣,無論如何求導都初心不變。”陳錦輝笑著說。
這是數學的浪漫
也是一位好老師最生動的寫照!
中國青年報綜合:浙江大學(作者:李俊元、宋承旭、柯溢能 通訊員:周亦穎)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