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區各號30分鐘準備完畢,15分鐘準備及后續口令由你下達。”
“01明白!”
2024年5月3日16時57分,嫦娥六號任務進入30分鐘倒計時,全航區口令由本次“01”指揮員廖國瑞下達。自空間站夢天艙任務結束一年半,這是他第四次坐在測發指揮大廳最中央的席位,以“01”身份參與探月工程四期。
問天艙任務時,廖國瑞在大廳內喊出口令。
周圍的一切似乎都安靜下來,廖國瑞的世界里只剩下精確到秒的操作指令,“發射”本身,成為他意識的焦點。
隨著清晰洪亮的倒計時口令,長征五號遙八火箭搭載嫦娥六號探測器點火起飛。2024年5月3日17時27分,成為廖國瑞生命中又一個難忘的時刻。
“在一次次實踐中修煉自己”
星點點,月彎彎。廖國瑞完成發射日當天的收尾工作走出指揮大樓時,想起這會兒是自己平日里鍛煉的時段。長跑是他鐘愛的運動,跑步后大腦產生的多巴胺和全身心投入任務工作的作用很相似——都讓他感到充實、喜悅。
談及一名“01”需要具備的素質時,廖國瑞說:“體能和心理,兩關都要過”。作為發射場十幾個系統的“大管家”,勞“力”在所難免,沉穩的心理素質更是必不可少。
嫦娥六號任務火箭進場卸車、系統測試與垂直總裝工作,和鵲橋二號任務加注發射階段緊密銜接,這對計劃統籌、資源調配、人力部署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面對這樣的命題,廖國瑞始終有條不紊,數十次執行重大航天任務的經歷、與團隊人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他心態平穩。
“在一次次實踐中修煉自己,好心態是‘經歷’給的底氣。”廖國瑞坦言,從崗位操作手到發控臺“金手指”,從分系統指揮員到發射區負責人,是一個遞進的過程,每走一步都在積累。
01指揮員廖國瑞(右)在廠房內和同事交談。
“每次任務都是從零開始、重新出發”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發射日嚴絲合縫的程序操作背后,是廖國瑞長達一年半的扎實準備。
2022年10月,空間站夢天艙任務圓滿完成后,廖國瑞并沒有沉溺于自己這份“滿分答卷”,很快投入到新任務的準備中。空間站建造任務由長征五號B火箭執飛,嫦娥六號任務則采用長征五號火箭。
因此,廖國瑞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長五和長五B的不同:“我之前以崗位操作手和分系統指揮員的身份參與過長征五號火箭發射,但這和當‘01’是不同的。”
崗位不同,視角不同,責任也不同……從設備細節原理到各系統協同工作理念,廖國瑞在他那本舊舊的厚筆記本里一點一點添上更多新東西,面對許多看似同樣的命題,他有了新的思考和應對。他說:“我們永遠不會執行同樣的任務,每次任務都會有技術狀態變化,‘從零開始’是一種心態,是面對國字號航天任務的謹慎、務實。”
廖國瑞在測發指揮大廳外。
“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不斷延伸目之所及”
2013年,潮濕炎熱的龍樓小鎮,廖國瑞帶著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火箭控制系統工作的知識經驗,像一顆小小的“火種”,加入了我國第四座發射場的火熱建設。
從西昌到文昌,廖國瑞感受到的不僅僅是蒼莽青山與驚濤拍岸的迥異,他看到無數新的技術、新的設施在這片土地“拔節生長”,而他和身邊的許多年輕人一樣,懷揣著最初在大涼山深處描畫的夢想印記,讓大涼山里奮斗拼搏的影子在這里也有跡可循。
“傳承、啟程”是廖國瑞航天生涯前幾年的寫照,如今,他從自己這一批航天工作者身上感受到:“祖國的航天事業會在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下,不斷延伸目之所及。”
回想2010年,大涼山深處,嫦娥二號任務圓滿成功,那是廖國瑞成為航天工作者后見證的第一次發射。
月行總與人相隨,十四年前的月光再次灑落廖國瑞的肩頭。他向我們介紹:嫦娥六號探測器將突破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月背智能采樣和月背起飛上升等關鍵技術,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圖片均由 李汶駿 攝)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