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這位院士說,“現在人人玩微信,將來人人玩衛星”

2024-07-15 08:18:00 來源:環球人物 作者:王秦怡 劉舒揚
大號 中號 小號

·李德仁。(新華社 熊琦 / 攝)

“科學沒有國界,

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不久前,中國科技界“頂流”獎項——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了李德仁、薛其坤兩位院士。

李德仁是誰?最高科學技術獎為什么頒給他?他為什么要把800萬元獎金都捐出去?來看環球人物的采訪。

·2023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李德仁(右二)、薛其坤(右五)兩位院士。

讓“慧眼”和“大腦”上天

采訪這天,武漢像一個大火爐,85歲的李德仁卻提前來到采訪地點——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一樓展廳。繡著“武漢大學”字樣的襯衫,被他一絲不茍地扎進褲子。他指著襯衫,笑瞇瞇地對環球人物記者說,這是為領獎特意做的。

近期,他接受了太多采訪,秘書提醒環球人物記者注意控制時間,但李德仁神采奕奕,看著展廳里的遙感衛星模型,隨時拋出一個新的點,滔滔不絕地講下去。

在采訪之外,獲獎后的李德仁,工作生活和平時毫無二致。他和團隊開會、看博士生的論文、與老伴散步……誠摯而熱烈地回到自己慣常的科研生活中。

·李德仁在武漢接受環球人物采訪。(吳可涵 / 攝)

李德仁是測繪遙感學家。遙感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用?要回答這些問題,不妨從李德仁參與主持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以下簡稱“高分專項”)說起。

21世紀初,世界上不少發達國家已經有了自己的高分辨率對地觀測衛星系統,而中國在苦苦追趕。

2003年,李德仁牽頭聯合多位院士專家向國家提出建議:“要把中國的衛星分辨率從原來的5米、10米,提高到亞米級。”

2013年4月,首顆“高分一號”遙感衛星發射成功。至今,高分專項已成功發射14顆衛星,每顆都具備獨特的觀測能力,涵蓋了光學、雷達、紅外、高光譜等多種技術類型。

一個例子可以說明它們的成功:2022年9月5日,四川瀘定發生地震,官方第一時間啟動民商衛星應急響應機制,調度高分三號01、02、03星等10余顆衛星對震區緊急觀測成像,災情研判工作在災后1小時內完成。

·2008年7月,李德仁(左)考察汶川震區。(武漢大學供圖)

“在震區上空掃一下,水系、道路、滑坡情況什么都清楚了。”李德仁自豪地說,“衛星分辨率提高到了民用0.5米,遙感數據從太空傳到地面,時長從數小時縮短至8分鐘。”

近些年,年過八旬的他又提出一個令人稱奇的設想:“通信、導航、遙感,這三件事全世界的團隊都是分開做的,信息分離、服務滯后,有沒有可能實現一體化?”

他腦海中“通導遙”衛星一體化后的圖景是:把人工智能送上天,讓天上有觀測大地的“慧眼”(衛星)和“大腦”(人工智能)。每個人都可以發送請求,衛星把所需信息加工好,3至5分鐘就可以收到自己想要的信息。“現在人人玩微信,將來就是人人玩衛星了。”

這個“人人玩衛星”的場景也許不久就能實現。李德仁計劃在2030年前建成“東方慧眼”衛星星座,發射200多個系列衛星。它們將成為中國人發到天上去的“智慧的眼睛”,在太空中為你閃爍。

刻在心里的家訓

67年前,18歲的李德仁從家鄉江蘇泰州考到了武漢測量制圖學院(現武漢大學測繪學院)。在這里,他遇到了恩師王之卓。

1934年,王之卓以及另外三名同學夏堅白、陳永齡、董鐘林一起被選派去德國公費留學,攻讀測繪專業,他們4人就是我國現代測繪科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

王之卓溫潤樸素,沒有一點架子。年輕的李德仁發現蘇聯教科書上有幾處錯誤,便寫了闡述文章托一名女同學轉給王之卓。那時王之卓與他并不相熟,卻痛快地邀請他去家中討論。

·1998年12月,李德仁(右)為王之卓組織90大壽學術活動。(武漢大學供圖)

師生促膝而談,直到晚上9點多。末了,王之卓讓李德仁跟著他做畢業設計。而那名替李德仁轉交文章的女同學,后來成為他的女朋友,再后來又成了他的妻子,她叫朱宜萱。

做畢業設計期間,李德仁發現,一位加拿大學者提出的公式并不完整,“那個公式推了三步以后,還有一步他沒推,我把第四步給推出來了”。王之卓很高興,指導李德仁寫了一篇論文,后來發表在《測繪學報》上。

這是李德仁發表的首篇論文,稿費180元。李德仁把這筆錢存了定期,結婚時,他向妻子公開了這個“小秘密”。

1963年,因為種種原因,李德仁沒有繼續讀研。他被分配到國家測繪局,幾年后又被下放到石家莊水泥廠。“王先生說你出去工作,不要把你的專業丟了,有空還要繼續學。”這句話讓他得以在打榔頭、綁鋼筋、灌混凝土的間隙,堅持自學了高級矩陣、線性代數等復雜課程。

他甚至還搞了個新發明。在水泥廠當工人期間,李德仁和北京建材研究所合作,研制出一種新的硫鋁酸鹽水泥。在鋼材緊缺的情況下,它可以代替鋼管道運輸石油。改革開放后,這個發明獲得國家發明二等獎,“分到75塊錢獎金”。

但在當時,不管是三班倒打水泥電線桿,還是做新發明,他都只有一個樸素的想法,“國家養了我,父母生了我,不管干什么工作,要把它干好”。

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朱宜萱回憶,一名大學同學寫信給她,說自己報考了測繪學院的研究生,王之卓教授請這名同學轉告李德仁:回母校應試碩士研究生吧!就這樣,39歲的李德仁重新考入王之卓的門下,并且每門課的成績都在85分以上。

不久,王之卓就鼓勵李德仁去聯邦德國留學,因為那里有前沿的遙感技術、具有前瞻性的科學家。在王之卓的引薦下,李德仁師從國際測繪遙感領域的領軍人物之一阿克曼教授。“當時航空測量遙感數據越來越大,阿克曼就問我要不要解決這個難題,要找一種方法區分數據中的偶然誤差、系統誤差和粗差,來保證精確度。”

李德仁的回復是:“做!”

他每天從早上8點學習工作到晚上10點。不到兩年,他就解決了國際測量界的這一百年難題,其提出的選權迭代法被國際測量界譽為“李德仁方法”。而他據此寫就的德文博士論文,至今仍是斯圖加特大學論文最高分:1分+5星。

·1985年2月,李德仁(左)獲德國斯圖加特大學博士學位。(武漢大學供圖)

包括斯圖加特大學在內的多所國外大學,向李德仁伸出了橄欖枝,李德仁都沒答應。

他想到了恩師。1939年,王之卓學成歸國,有人問他為什么回國?他說:“回國跟回家一樣自然。”

他收到了妻子的來信。信中說:你是一頭牛,吃國家的草(糧食),一直到了45歲,你怎么不為國家為人民產點奶?你現在應當回來擠奶了,這是你作貢獻的時候。

他更記得刻在心里的家訓。曾祖父李貞發在清光緒年間寫了80字的李氏家訓,開頭第一句就是“愛我中華,興我家邦”,直到現在這幅字還掛在李德仁家中最顯眼的地方。

“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1985年,46歲的李德仁從容不迫地回到祖國,回到珞珈山下。

“能吃能睡能熬”

環球人物:您總說,“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是什么讓您生出了這樣的感慨?

李德仁:主要是和我的成長經歷有關。我的老師王之卓、我的岳父朱裕璧都是留學結束就回到了祖國;到了上世紀50年代,錢學森沖破阻力一定要回國……科技工作者是有為祖國作貢獻的傳統的。

也因為當時我們的經濟科技發展跟西方比有差距。在你意識到這個差距的時候,你不回來努力工作,就會覺得對不起你的祖國。

現在,自費出國的學生越來越多。一個中國人,到美國去,到歐洲去,可以當個好老師,也可以當個好教授,或者開公司、去上班,但不大可能在科研上做出大成果。我個人認為,你只有回到祖國做科研,才有可能登上科研的“珠穆朗瑪峰”。 

環球人物:有人形容您是一位有著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無論是您早年提出的“3S集成”,還是后來的“通導遙”一體,都和西方的細分思維有巨大的差異,是一種形象思維。您認同這個說法嗎?

李德仁:這是測繪遙感學科發展的兩個趨勢。一個趨勢是測繪遙感要往深里鉆,另一個趨勢是不同學科要交叉碰撞,來把它做得更大更深。作為一名科學家,要從社會的需要、科學進步的可能去思考這些問題。

舉個例子。非洲索馬里有海盜,為了保護中國船只安全航行,我們需要拍攝圖像。圖像拍到以后,原來是要等遙感衛星從非洲上空轉到中國的上空以后,信息才能傳下來;傳下來之后,再用計算機軟件處理;處理完了,再通過通信衛星傳上去。一系列操作下來,8個小時過去了。現在我們計劃把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衛星結合在一起,再把處理這個數據的方法——人工智能送到天上去,幾分鐘就可以將信息送到用戶手中,這是我從二零零幾年開始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來的。

我們中國人不要由于過去落后,就習慣性地看外國人做什么咱們就跟著做什么。作為一名真正有志向的中國科學家,我們可以進行創新引領,“從0到1”。

·2012年1月9日,我國第一顆民用測繪衛星“資源三號”成功發射,李德仁(右三)在發射現場。(武漢大學供圖)

環球人物:有人說“東方慧眼”是中國版“星鏈”計劃,您怎么看?

李德仁:我們原來說,中國做2G、3G是跟著走的,到了5G,中國是引領的。馬斯克的“星鏈”計劃,其實就是用低軌通信衛星來取代5G,計劃發射4.2萬顆通信衛星。 

但“東方慧眼”不只是通信衛星,它是以智能遙感衛星為主,結合通信衛星和導航衛星提供實時服務的大系統。通信只是一個手段。比如你是一個農民,遙感衛星可以把你那片田里莊稼的長勢、施肥的情況拍下來,用人工智能分析后,把分析數據和結果通過通信衛星發到你的手機上。這跟“星鏈”計劃只做通信是兩回事。但2022年馬斯克又提出來一個“星盾”計劃,和“東方慧眼”相像。

·2024年6月24日,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后,李德仁與妻子朱宜萱合影。

環球人物:您跟夫人之間最吸引彼此的那一點是什么?

李德仁:我們的性格比較互補,我的數理化特別好,大腦思維好。她的小腦好,小腦好就表現在有運動天賦,她大學時在校羽毛球隊,她還是學校100米短跑紀錄的保持者。

她做事非常認真、非常嚴格,精益求精,所以后來我們就有分工了。我做的是測繪遙感,她做的是近景攝影測量。她對甘肅敦煌石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北京故宮、香山,湖北武當山和香港志蓮凈苑仿唐建筑等進行過數字化測量,我都支持她。

環球人物:您把獎金中的500萬元捐給“王之卓創新人才獎學金”,300萬元捐給“朱裕璧醫學獎”。朱裕璧是您的岳父,很多人覺得這太浪漫了,您夫人對此是什么反應?

李德仁:我跟夫人有一個原則,如果我得了獎,這個獎是獎給我個人,那我就能自己做主,把它捐出去。像湖北省科技突出貢獻獎,50萬元獎金,我都捐出去了。

朱裕璧是我的岳父,1934年從德國回來,是武漢大學醫學院的創始人。2006年是他去世20周年,我們夫婦就捐款成立了“朱裕璧醫學獎”。開始捐了20萬元,后來就一點一點地捐,前后捐了共110萬元。

這很正常、很自然,我和夫人的心意是相通的,都是覺得創新人才的培養需要有激勵機制,都沒有把物質看得太重,而國家對我們院士的待遇已經很好了。

環球人物:您現在一天的工作強度是怎樣的?

李德仁:如果工作需要我早上6點坐飛機,我就早點起床。如果沒有這樣的要求,我就7點半起床,8點吃完飯,在校園里散步一個小時,每天走1萬多步,9點開始工作。

我總結自己,能吃能睡能熬,吃什么都行,躺下來就睡,還能熬夜起得早。對環境的適應力很好,到美國去開會,時差10個小時,我沒感覺;爬山沒有高山反應,爬到5000米都沒事兒。(說這句話時,李德仁掏出手機,給《環球人物》記者看他不久前去高原的照片。照片里,他和朱宜萱穿著長長的藏袍,戴著寬檐氈帽,仰望著藍天白云——是妥妥的情侶“旅拍”照。)

我現在一般是晚上11點多睡覺。以前不是這樣,以前干得很晚,現在讓年輕人挑大梁,不包辦。不能像魯迅寫的小說那樣,九斤老太說兒子八斤孫六斤,一代不如一代。不允許學生超越自己,是錯誤的,是倚老賣老。要有胸懷,把前沿的、能創造價值的研究交給年輕人,讓年輕人一代一代地健康成長。

本文為節選

全文刊載于2024年第14期

《環球人物》雜志

總第521期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

監   制: 呂   鴻

編    審:許陳靜 

(雜志原標題為《“玩”衛星的戰略科學家李德仁》,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投稿和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責任編輯:李璐璐
關鍵詞: 院士李德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最新亚洲精品国自产在线观看| 97久视频精品视频在线老司机 |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欧美黄色免费看| 国自产拍91大神精品| 亚洲色成人www永久网站|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免费不卡 | 日韩三级电影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在线不卡|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 中国一级特黄特级毛片| 绿茶可约可空降直播软件| 性做久久久久久免费观看|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亚洲性猛交xx乱| 五月婷婷伊人网| 日韩精品免费电影| 国产人妖xxxx做受视频| 中文毛片无遮挡高清免费| 精品露脸国产偷人在视频| 明星ai换脸高清一区| 国产大片b站免费观看推荐| 亚洲乱码精品久久久久..| 欧美jizz18欧美| 日本成本人视频| 国产成人在线电影| 亚洲成a人片毛片在线| 777xxxxx欧美| 日韩伦理一区二区| 国产XXXX99真实实拍|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网站| 精精国产XXXX视频在线| 天天干天天干天天操| 全彩侵犯熟睡的女同学本子| 9久久这里只有精品国产| 精品国内自产拍在线视频| 大看蕉a在线观看| 免费a级片在线观看| zzzzzzz中国美女| 欧美日韩色黄大片在线视频| 国产成人手机高清在线观看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