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京東集團原副總裁、漸愈互助之家平臺創始人蔡磊與西湖教育基金會簽訂捐贈協議,支持西湖大學相關科研團隊在漸凍癥方面持續開展研究。蔡磊因身體原因已經無法來到儀式現場,由妻子段睿作為代表簽訂捐贈協議,蔡磊通過視頻連線參加會議。
推動科研成果走向臨床
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劉曉東表示,此前雙方長期在iPSCs、類器官藥篩平臺開展合作,目前正加速推進漸凍癥類器官模型的分化與構建工作。接下來,雙方將在神經生物學、免疫與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等學科方向進一步深入合作與探索,共同推動科研成果從實驗室走向臨床,爭取早日為漸凍癥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這不僅是一次資金上的捐贈,更是一份對科研精神的傳承與弘揚。漸凍癥等神經退行性疾病是全人類共同的敵人和挑戰,相信西湖大學能夠成為攻克漸凍癥的一股重要力量。”蔡磊表示,過去五年多來,西湖大學已經在類器官技術、細胞生物學、分子遺傳學等多個前沿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這些研究成果無疑為漸凍癥發病機制的理解、藥物開發和臨床試驗奠定堅實的基礎。
“破冰”為何艱難?
漸凍癥(學名肌萎縮側索硬化,ALS)被稱為“世界五大絕癥之首”,這是一種無法逆轉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發病后身體會逐漸喪失力量和控制能力,無法說話、吞咽、呼吸,最終導致死亡。其救治困境包括病因不明、靶點不清、快速發展不可逆、藥效微弱、嚴重依賴護理等等。
漸凍癥醫學權威專家、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樊東升表示,目前在研究漸凍癥方面有兩點困境:
第一,漸凍癥患者醫療數據不能打通,醫生和科研機構掌握的樣本不夠;
第二,漸凍癥主要累及的器官是大腦和脊髓,它們不像人體其他部分病變可以活檢,無法在患者生前完成。這兩點對于研究和攻克漸凍癥至關重要。
漸愈互助之家平臺科研事務負責人宋濤向中新社國是直通車介紹,他們建立了包括約15000名漸凍癥患者的360度全生命周期患者數據平臺,目前還在以每月約500人的規模遞增;完成千人隊列的基因組學分析;成立攻克漸凍癥慈善信托,公益基金,對相關項目及其他眾多科學項目實施了大規模研究捐贈。
科研“沒有彎道超車”
清華大學醫學院教授、神濟昌華聯合創始人賈怡昌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采訪時認為,蔡磊不屈服命運,積極地參與攻克漸凍癥的科學研究事業非常有意義,這讓更多人關注到漸凍癥、支持攻克漸凍癥的新藥研發。另外,蔡磊組織患者捐獻遺體、建立和完善漸凍癥相關的醫學數據和樣品庫,有助于更多的科研工作者利用相關資源,開展漸凍癥研究。
同時,賈怡昌也表示,攻克漸凍癥是世界難題,不存在彎道超車,全世界的科學家都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困難。攻克漸凍癥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美國在持續投入,保守估計僅2022年美國健康研究院就資助了335個漸凍癥相關項目,投入高達1.8億美元。另外,美國漸凍癥病人家屬和企業慈善家還出資成立基金會,持續支持科學家和臨床醫生攜手攻關。
“我覺得希望就在不遠處,但還需要一步一步努力。”蔡磊說,所有的成功都是用一次次失敗堆積起來的,攻克漸凍癥也不例外。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