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fǔ)生活于宋末元初
二十多歲的他,意氣風發
寫下贊美家鄉的文章
年近半百,又是怎樣的一番經歷
讓他“再賦吳興”?
一起認識
|| 趙孟頫行書吳興賦卷 ||
01
趙孟頫900多字寫吳興:
贊美家鄉的“范文”
猗與休哉:吳興之為郡也,蒼峰北峙,群山西迤,龍騰獸舞,云蒸霞起……
趙孟頫是吳興人
(吳興,今浙江湖州一帶)
青年時期寫下了這篇贊美家鄉的文章
全篇語句流暢、辭藻華美
結構清晰、感情真摯
趙孟頫貫徹了
“你要寫家鄉美,就不能只說‘美’”
“猗與休哉”(吳興美,就是美)
你要寫——
山巒起伏,如獸如龍
河川匯集,以天為堤
“星列乎斗野,勢雄乎楚越”
還要寫——
德能才士,到此為官
前有王羲之、謝安,后有顏真卿、蘇軾
“風流互映,治行同符”
既要寫——
東南西北中,平原和山峰
物阜民豐
“既樂且庶,匪教伊慢”
又要寫——
文教興舉、文明隆盛
孩童上學,人人有禮
“家有詩書之聲,戶習廉恥之道,
辟雍取法,列郡觀效,誠不朽之盛事已”
趙孟頫對自己這篇描寫家鄉風物的文章頗為自得
在自己的《松雪齋文集》中
開卷第一篇便是《吳興賦》
02
從楷書到行書
寫家鄉,就是越寫越來勁
趙孟頫是元代初期最負盛名的書法家
他能在“楷書四大家”中
與唐朝的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并稱
足見其在中國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
△趙孟頫畫像
大德六年(1302 年)
年近五旬的趙孟頫回望自己十幾載的宦海浮沉
感慨之余,鄉愁無限
提筆再次書寫這篇文章
為后世留下了難得的書法珍品
這篇作品開篇以楷書為主,整整齊齊
隨著他越寫越熟練,再加上感情的“加持”
后半段行書元素增加
愈發瀟灑流暢
寫家鄉,就是越寫越來勁
整篇書法作品
浩浩蕩蕩、瀟瀟灑灑、神氣一貫
回頭再看題目“吳興賦”
這三字右邊或是由于后世多次裝裱已殘缺
但這種“猶抱琵琶”之美
仿佛也留給我們更多想象的空間
03
“趙體”代表作,從魏晉風范走來
“趙體”既有唐楷的規范,又不拘泥一筆一劃
有史料中評價他的各種書體
“無不冠絕古今”
趙孟頫的作品中有一種“古意”
在書法中要有源流、源頭的精髓
學界對他的書法作品風格總結了四個字
圓、潤、遒(遒勁)、麗
筆畫圓秀,間架方正,流美動人
有專家學者按時間
對趙孟頫書法作品進行分類分析
總結了他的書法風格
△元趙孟頫真草千字文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四十五歲前創作的作品,存世約二十件
最能流露出其書法師承
如三十三歲創作的真草《千字文》
是他早年的力作
(智永:陳、隋間僧侶書法家,承襲王羲之的風范傳于后世)
△趙孟頫行書洛神賦卷(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而四十五歲之后的作品
則漸漸形成既有“二王”之風范
又有自身特點的“趙體”
(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和王獻之父子并稱為“二王”)
大德六年的《吳興賦》
便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
趙孟頫贊頌家鄉山川風物的大作文
也成了書法史上的一座高峰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