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龍潭區一所鄉村小學的美術課,授課的地點不在學校畫室,而是在雞舍里,這次課,孩子們要練習的就是描繪出小雞的可愛形象。
這堂美術課的老師,叫王曉野,今年51歲。畢業于吉林師范學院美術系的她,在吉林市龍潭區第二實驗小學任教已經29年了。在本職工作之外,她從2015年開始,以支教的形式,把自己的美術課延伸到了吉林較為偏遠的鄉村小學。一起去王老師的田野美術課上看一看
支教九年
帶鄉村孩子們畫畫
缸窯鎮大屯村距離吉林市區約65公里,王曉野已經在這里支教9年了。這次美術課的內容是畫蟈蟈籠,提筆作畫前,孩子們要先在田間尋找材料,自己動手編制蟈蟈籠。王曉野請來了當地村民給學生們演示編制的技巧。讓孩子們來到戶外感受自然,是她的美術課的最大特點。
王曉野自己就是一個農村娃,對鄉間田野有著深厚的情感。2015年,在城里學校任教20余年的她,報名參加了支教工作,從那時起,她就成了金珠學校和大屯小學孩子們的美術老師。每次支教為期三年,她已經連續申請了三次。
吉林市龍潭區支教老師 王曉野:快樂的童年能治愈一生,因為我的童年是快樂的,所以我就想把我的那種快樂帶給現在的孩子,包括現在我領孩子做那些活動,共創那些小游戲,都是我童年時玩過的游戲。所以把這個童年還給孩子,也等于找回了我的童年。
把鄉村的一年四季
鋪在畫紙上
除了把美術課送到鄉村,王曉野還把她城里的學生也帶到了自然之中。每年寒暑假,她都會帶城里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共創,春天踏青,采摘野菜;夏天嬉水,荷塘垂釣;秋天在金黃稻田里創作,冬天則在天寒地凍里做雪雕。
這樣的美術課,很快就成了孩子們的期待。然而,在支教初期,王曉野的上課形式卻遭到了一些家長和村小老師的質疑。比如:孩子們會不會玩野了,學生成績會不會受影響,不少人都有這樣的擔心。
雖然有不理解的聲音,但學生的熱情是王曉野最大的動力。一個學期下來,不少家長都感受到了孩子的變化。美術,開始在附近三十多個自然村火了起來。
把課堂從教室搬到田野,改變的不僅僅是教學地點,除了教授繪畫技巧,王曉野更看重學生觀察生活的能力,她還把語文、音樂、勞動等學科內容融到自己的美術課中,為孩子們的畫筆賦予更多的色彩。
這一排畫在紅磚墻的作品,創作于2022年。是讓王曉野印象最深的課堂之一,9年來,越來越多的孩子學會了用畫筆去描繪生活、表達內心。
讓藝術教育
走進更多偏遠鄉村
從最初的金珠學校和大屯小學開始,王曉野的美術課慢慢觸及了吉林市的更多偏遠村小,而為了讓更多孩子走進美術課堂,也讓更多人關注和支持鄉村藝術教育,從2018年8月開始,王曉野把自己的美術課搬到了網上,還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山里紅美術教室”。
一張大課表,一臺電腦,一根網線,一部手機,讓她和全國各地鄉村學校的孩子們建立起連接。每周五,她帶領金珠學校的幾個學生在美術教室做公益直播,為全國700多所學校的學生上課,到現在累計授課人數已超過20萬人。
支教9年間,王曉野和學生們走遍了田野的各個角落,把家鄉勾勒在畫紙上。同時,她也一直在爭取帶孩子們走出去的機會。
2018年,應吉林省教育廳邀請,4名來自金珠學校的學生,赴北京參加教育部主辦的“第三屆全國基礎教育信息化應用展示交流活動”。王曉野和這些從未坐過火車的孩子,從田間地頭出發,一路走一路畫,登上了萬里長城。
從稚嫩到靈動,學生們創作的很多作品都讓王曉野印象深刻,她把這些畫都更新在社交媒體上,收獲了眾多觀眾,一些作品還被人預訂、收藏。這些山里娃的故事,正乘著畫紙做成的翅膀,飛向全國。
畫蟈蟈籠的這節美術課,是王曉野給大屯小學這六個學生上的最后一課,夏天過后,他們就要到鎮上的中心學校讀書,孩子們也為王曉野準備了一份特別的禮物。
吉林市龍潭區支教老師 王曉野:其實我覺得每一個鄉下都是有故事的,每個人都是有故事的,但是這個故事怎么講,得講出去,得讓更多人看到。我最初就是想讓社會的各界人士來關注農村的藝術教育。我覺得這九年我的愿望還沒有實現,我未來還有八年退休,想在未來八年,領孩子們走出國門看世界,向世界講述中國鄉村孩子的故事。
勾勒鄉村之美
點亮童年之夢
稻田屋舍,雞鴨牛羊,就是鄉村孩子的生活底色,在學習美術之前,這些習以為常的事物,在孩子們心里也許就是平平無奇,了無新意的。但當他們在王曉野的帶領下,去細心觀察,用心勾勒,讓一花一草躍然畫紙。家鄉之美、田野之趣,便為孩子們的童年著上了絢麗的色彩。
王曉野帶給孩子們的,不僅是童年的快樂和繪畫的技巧,更是一雙能發現美的眼睛,和一顆自信表達的心。未來,她還想帶著孩子們和他們的創作去到更廣闊的世界,用藝術為鄉村點亮更多的夢想。
(總臺記者 張旭成 肖金偉 盧正橋 馬榮達)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