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長安街16號,屹立著國家文化客廳——中國國家博物館(以下簡稱“國博”)。
這片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恢弘館舍,不僅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中華文化展示窗口,也在百十年來見證著長安街的變遷。
根據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2024年7月27日的決定,它作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擁有了“世界遺產”的身份。
2018年12月,國博“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廣受好評。圖源:北京晚報
走進國博,面對國史文物,我們能夢回開國大典;撫摸根根廊柱,我們可贊嘆巧奪天工;漫步智慧云端,我們醉心藏品活化……
與國家變革休戚相關,與長安街發展密不可分,邁入新時代,國博這顆璀璨的明珠正熠熠生輝。
館藏紅色時光
后母戊鼎、紅山玉龍、四羊青銅方尊、擊鼓說唱陶俑、孝端皇后鳳冠……國博擁有藏品143萬余件,涵蓋古代文物、近現當代文物、藝術品等多種門類,其中國家一級文物6000余件(套),充分展現和見證了中華5000多年文明的血脈綿延與燦爛輝煌。
無怪乎眾多網友慨嘆:國博是中華文化的祠堂和祖廟。并非巧合的是,國博與廣場西側的人民大會堂沿中軸線對稱,延續了長安街以北太廟和社稷壇“左祖右社”的格局。
你知道國博編號為0001號的文物是什么嗎?這是一件銹跡斑斑的絞刑架,上面似乎還殘留著鮮血的痕跡。1927年4月28日,就是在這個絞刑架上,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李大釗,被反動軍閥張作霖下令絞殺而犧牲,時年38歲。
抗戰時期,此絞刑架由京師看守所刑場轉移到德勝門外第二監獄刑場。1950年國家開始籌備中國革命博物館的籌建工作之時,主要負責人之一的王冶秋心心念念一定要找回這座絞刑架。
從東城到西城,王冶秋騎著借來的自行車不斷奔走尋找,終于在德勝門外的一片草叢里找到了這座絞刑架,并為之編為0001號。
李大釗就義的絞刑架,在國博編號0001。圖源:北京日報
國博保管的包括絞刑架在內的革命文物、國史文物中,許多都與長安街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詮釋著數百年來“神州第一街”一片又一片的流光飛羽。比如“清帝退位”號外——這是1912年2月13日刊登在《京師公報》上的“號外”頭版,刊載“清帝退位詔書”及“辭位后優待之條件”,并有“恭送大皇帝永享清福萬歲,中華民國共和萬歲”等內容。
開國大典,毫無疑問,長安街上的一大盛事。如今,董希文所作的《開國大典》油畫、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使用的話筒、國璽“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等,無一不令人神回75年前令人心潮澎湃的那一天。
其中,國博還收藏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正是開國大典當天在天安門廣場中央的旗桿上冉冉升起的那一面。
1949年7月,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公開向全國人民征求國旗、國歌、國徽方案。在上海工作、時年31歲的曾聯松冥思苦想,終于有一日,一陣滬劇唱腔從窗外飄來:“盼星星,盼月亮,盼來了中國共產黨……”
曾聯松突然找到了靈感。經過十多天的繪圖設計,他拿出初稿:以一顆大星導引于前,幾顆小星環繞于后,象征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征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征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
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征革命的旗面紅色相協調,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征。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開國大典后,這面國旗又在天安門前飄揚了一年多時間。到1951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決定將它交撥,現今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
2019年8月,國博“屹立東方——館藏經典美術作品展”拉開大幕,開國大典上升起的五星紅旗亮相。圖源:北京日報
除了涉及開國大典的文物,國博中與長安街有關的文物還有中央人民政府木牌、周恩來書人民英雄紀念碑碑文、中科院109廠群眾清明節悼念周恩來的詩牌、鄧小平擬定的中央工作會議講話提綱手稿等。
國博建設簡史
如果說藏品覆蓋了長安街的前世今生,那么國博的位置更直觀地說明,它與長安街密不可分。坐落于天安門廣場東側、東長安街南側,與人民大會堂東西相對稱的國博,本身就是長安街上璀璨的明珠。
國博多少歲了?鮮為人知的是,它的前身可追溯至1912年,以蔡元培、魯迅先生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奔走推動成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邁出了典守文物、增進教育的第一步。
然而,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時代,博物館在戰亂與經費困難中慘淡經營。直到新中國成立,更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的它才獲得喘息與發展。
在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的過程中,各地發現了大量的古代文化遺址和墓葬。為展示這些珍貴歷史文物,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和社科院考古所精挑細選,將最具代表性的精品匯集到一起,于1954年4月籌辦了“全國基本建設工程中出土文物展覽”。
1954年5月2日和20日,值得國博人銘記的日子。毛主席在陳叔通、羅瑞卿的陪同下,兩次前往午門參觀展覽。當時,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服,腳蹬布鞋,手拿一根竹竿,對每一件展品都很有興趣,山東沂南出土的畫像石上有雜技圖案,主席也拿著拐杖舞起來,還說:“這就是我們漢代的雜技團啊。”
1954年11月10日出版的《北京日報》刊發《基本建設出土文物展覽結束》報道稱,到十月底為止,前往參觀的已接近十七萬人。
1959年9月拍攝的博物館外景。圖源:新華社
1958年,為了向新中國成立十周年獻禮,中央決定在北京建設“十大建筑”,其中就包括位于天安門廣場東側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
兩館工程自1958年10月28日開工,到1959年8月31日竣工,“在施工過程中,得到全國十八個省市一千五百多名工人的支援。各地工廠還積極承擔了博物館的五百多項加工訂貨任務。首都的一些職工、干部、學生,在假日里也自動到工地上來參加公益勞動。”
1959年9月20日出版的《北京日報》刊發了探館報道《革命博物館、歷史博物館建成》:兩個博物館緊連在一起,合成一座宏偉壯麗的建筑物。這座建筑物的總入口處,是一座巍峨雄偉的十一孔大柱廊。從正門廳向南北兩翼穿行,北部是中國革命博物館,南部是中國歷史博物館。兩個博物館的建筑是對稱、平衡的。
1969年9月,兩館合并,改稱中國革命歷史博物館。1983年,恢復獨立建制。2003年2月28日再次合并,國家博物館掛牌。
2003年2月28日,中國國家博物館掛牌成立。圖源:北京晚報
鑒于老館建筑已難以適應新的事業發展需求,中共中央、國務院決定對國博原有建筑進行改擴建。2007年3月,改擴建工程正式動工。2011年3月1日正式竣工。2012年3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經過建設,國博建筑面積增加到近20萬平米、擁有48個標準展廳,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現代化綜合性博物館。
讓文物活起來
參觀瀏覽長安街邊的國博,能帶走的除了豐富的知識與愉快的體驗,還有精美的文創產品。
這些從館藏出發、把傳統美學融入現代設計中的創意產品,吸引了更多青少年群體成為中國優秀文化的傳播者,也讓收藏在庫房、展示在玻璃罩中的文物走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說文創產品是讓文物“融入”生活中,那么展覽則是讓藏品“走出”庫房。“不求所藏、但求所展”的國博近年來堅持將展覽作為博物館最重要的公共文化產品,持續推出優質展覽,僅2023年,就舉辦各類展覽57個。“到國博看展覽”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2023年11月,“遠古江南·海陸山河——紀念河姆渡文化發現50周年考古成果特展”在國博開幕。圖為浙江省博物館藏河姆渡文化豬形陶缽。圖源:北京日報
國博的展覽大體可分為四大類型:一是大型主題展覽,比如此前的“偉大的變革——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型展覽”;二是基本陳列,包括“古代中國”“復興之路”以及“復興之路·新時代部分”等;三是專題展覽,如錢幣展、瓷器展、玉器展等;四是各種臨時展覽,比如“逐夢寰宇問蒼穹——中國載人航天30周年成就展”等。
2023年,國博開放314天,累計接待觀眾6757067人次,平均每天接待觀眾2.1萬人次。35歲以下的觀眾占比超過60%,年輕人已成為國博觀眾的主力軍。
除了“融”起來、“走”出來,國博近年來還努力讓文物“動”起來、“智”起來。
在這方面,國博已取得一些建設成果。比如陸續推出虛擬數智人“艾雯雯”“仝古今”,參與到線上線下為觀眾提供的服務中,帶領觀眾暢游展廳。舞臺劇《盛世歡歌》《俑立千年》順利演出,它們從國博館藏陶俑中尋找創作靈感,融合“科技+影像”技術手段,帶觀眾穿越千年,領略多個朝代的璀璨文化。
2023年5月,原創文物活化舞臺劇《盛世歡歌》在國博上演,該劇以漢代的擊鼓說唱俑為切入點,生動再現了漢代俳優人的命運起伏。圖源:北京日報
再比如,國博推出首個智慧展廳“數說犀尊”,運用高清三維掃描、超高清顯示、人工智能等技術,從出土經歷、功能特點、鑄造和裝飾工藝、造型美學等方面對這件國寶級文物進行全方位解讀,讓無法移動的文物活起來,與觀眾產生聯動,帶給觀眾全新體驗。
今年,國博已經112歲。走過近兩個甲子的風云,這個代表國家收藏、研究、展示、闡釋中華文化代表性物證的最高歷史文化藝術殿堂矗立在被譽為“神州第一街”的長安街邊,在留存民族集體記憶、傳承國家文化基因、促進文明交流互鑒等方面,正煥發出勃勃生機。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