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歲上小學,9歲跳級考中學,這樣的“天才少年”,卻在初一第一次數學考試中只得到18分,也是這樣的經歷讓他從此養成嚴謹的治學態度。
作為我國現代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他將武俠精神融入到數學研究中,為培養新一代數學人才和促進全球數學學科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近日,總臺《吾家吾國》專訪數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大潛,聽他講述勇攀高峰的數學人生。
01
初一數學考了18分
他說“學好數學并非一定是天才”
李大潛4歲上小學,9歲跳級考入中學,15歲考入復旦大學,自幼便對數學展現出濃厚的興趣。
然而,在他的數學道路上,并非一帆風順。升入初一的第一次數學測驗,他為了成為第一個交卷的學生,急于交卷沒有檢查,僅取得18分,遠低于及格線。
當時有一項懲罰措施——按照與及格分的差值來決定被老師打手心的次數,李大潛本因差42分而面臨被打42下的懲罰。但以嚴厲著稱的老師,卻仁慈地決定,饒過他這一次。
這一打擊李大潛讓深刻反思,他將“18分”視為一塊獨特的里程碑,不僅標記了起點,更讓他認識到態度決定一切,自此養成了嚴謹的治學態度。
這些年,李院士在演講或者和中小學教師的交流中,常講起自己的“18分事件”。
與“不要輸在起跑線上”的觀點不同,李大潛認為,“起跑線”應當被正確理解,對于有志向、有追求的青年來說,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每一個時刻都可以視為新的起跑線。無論何時何地,只要心懷夢想,都可以隨時起跑。
02
為破解石油緊缺難題
他6次帶隊深入油田
作為我國現代應用數學的奠基人之一,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李大潛就開始了研究應用數學領域。
那時,我國為緩解石油緊缺問題,亟待解決判定油層位置和油田儲量的準確度問題。從1974年開始,李大潛在十二年間,帶隊六次到江漢油田考察,研究石油開發當中的電阻率測井問題,希望以此來提高石油產量。
當理論研究有所突破后,李大潛和團隊繼續科研攻關,建立了電阻率測井的數學模型和方法。
根據這個成果研制出的微球形聚焦測井儀器,在大慶等眾多油田的廣泛應用中,不僅顯著提高了油層判定的準確性,也為油田開發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填補了當時的國內空白,帶動了一些新數學課題的理論研究。
03
叱咤數學江湖
他心中也有“俠客”夢
李大潛從小就喜歡小說,這個愛好保持到了現在,讓他最愛不釋手的就是金庸的武俠小說《笑傲江湖》。
他說令狐沖隨性灑脫、淡泊名利的性格尤為吸引他,像令狐沖這樣的英雄豪杰,往往不是出身名門大派,而是通過兼收并蓄、融會貫通各家之長獲得成長,這與科研工作中博采眾長、不斷創新的精神不謀而合。
李大潛還借武俠小說中的“劍”意象,生動闡述了數學研究的不同境界。從“手中有劍”的張揚,到“心中有劍”的沉淀,再到“手中無劍,心中也無劍”的融會貫通,他追求數學思想的靈活運用。
同時,他也鼓勵年輕人要有這樣的念想和追求,不斷挑戰自我,勇攀科學高峰。
04
探索數學的腳步
永不停止
如今,已至耄耋之年的李大潛,依然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今年二月,他開始創作《我的數學人生》一書,記錄自己和數學相伴走過的70多年,以及對于數學教學和科研上的一些探索與思考。
在中小學數學教學方面,他更希望數學能夠回歸本源,讓數學課成為大家喜聞樂見、可敬可親的一門課程。為此,他撰寫了《圓周率π漫話》《黃金分割漫話》等書籍,參與主編了《十萬個為什么》數學卷(第六版)。
最近十年來,李大潛系統研究由偏微分方程描述的精確同步性和逼近同步性的理論。他說,自己探索數學的腳步永遠不會停下來。
“希望能做得更好一點。”李老說,“數學人生要不斷地攀登,不斷地堅持,這是個很重要的過程。人盡管年紀大了,精力也衰退了,但還是要不斷追求,不斷拼搏,不斷積累,也不斷前進。”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