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索: 金磚
您的位置:首頁 > 國內

“這些地方屬于我們中國,憑什么不讓我們打漁?”

2024-10-28 09:11:18 來源:環球時報-環球網 作者:樊巍 王琪
大號 中號 小號
原標題:《環球時報》記者走訪祖國最南端的三沙市:跟三沙漁民出海,感受耕海戍邊重要性

位于祖國最南端的三沙市,是中國最年輕的一批城市,但生活在這里的許多市民卻充滿了對厚重歷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世世代代以海為生的三沙漁民,一直是我國在南海耕海戍邊的主要群體。三沙漁民在南海各地留下的足跡,是我們宣告“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底氣。近期,《環球時報》記者專程前往海南省三沙市,探訪在南海從事漁業生產、維護海洋權益的三沙漁民。縱然南海不時風高浪急,常年酷熱難耐,但他們始終堅守在南海星羅棋布的島礁之上,在勤勞雙手締造的幸福生活中,護我海權,固我海疆。

在三沙市永興島永興社區的屋頂上,擺放著“安家就是衛國“的標語(拍攝:樊巍)

耕海戍邊的踐行者

“鄭和下西洋這是事實的,潭門鎮人是最勇敢的。走南闖北來到這里,祖祖輩輩在這里打漁,幾千年都已經過去,現在憑什么說是你們的?中國絕對不會同意,潭門鎮人絕對不會讓給你!”面對《環球時報》記者的采訪,現年60歲的三沙市民李前三驕傲地唱起了自己創作的一首名為《勇敢的潭門人》的歌曲。

李前三介紹稱,這首歌是自己2006年從海南潭門鎮搬到西沙永興島生活時,結合自己內心感受而創作的。“幾十年來,我在南海各地打漁經歷了風風雨雨。早些年的時候,我們到南海南部打漁,周邊一些國家的人不讓我們打漁,但這些地方是屬于我們中國的,所以我就想象了一下,幾百年來,我們祖祖輩輩都是在這里打漁,你們現在憑什么不讓我們打漁?我就不怕你,我們就要闖。” 李前三稱。

和李前三一樣,大部分的三沙漁民都來自海南省潭門鎮,他們祖祖輩輩都在南海以漁業為生。曾經南海上的島礁,是祖輩們打漁時暫避風浪的港灣,現如今這里成為了潭門漁民安居樂業的家園,他們以三沙市民的新身份堅守著在南海耕海戍邊的祖訓。

在采訪過程中,《環球時報》記者發現,幾乎每一位三沙漁民都深知自己在此生活的重要意義,并油然而生出一種使命感。得益于國家的大力支持,如今的三沙市已被建設成為設施齊全、環境優美的海濱城市。在西沙各個島礁現代化的漁村內,漁民們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但他們并沒有因此“躺平”,而是每日堅持出海捕魚,這不僅是為了滿足每日食物所需,更重要的是,這是守護海疆、經略海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三沙市永興島的碼頭,每一艘漁船在出海之前都會掛上五星紅旗。讓國旗在南海各地飄揚,是每一位以漁戍邊的三沙漁民心中的信念。

在三沙市趙述島上,“保護祖宗海,守好南大門”的錚錚誓言被鐫刻在大理石上(拍攝:樊巍)

近些年來,隨著一些南海周邊國家配合域外國家在南海興風作浪,試圖侵蝕中國的領土主權,一些三沙漁民也感受到自己守海護疆的“擔子”更重了。李前三回憶稱,早些年的時候,南海整體上是一片“和平之海”,中國漁民和一些周邊國家的漁民在南海上還能和諧相處。雖然語言不通,但是彼此之間會通過手語交流互換物品,甚至會邀請對方到自己的船上來抽煙、喝茶。但是隨著近些年一些周邊國家政府開始在南海制造爭端之后,各國漁民之間的關系也變得緊張。此前有一段時期,一些周邊國家漁船還不時闖入中國島礁附近的海域活動,特別是在中國實行伏季休漁期間,還試圖擅闖中國島礁周邊的領海范圍內越界搶捕搶撈。每到這個時候,三沙漁民都會向國家海上執法力量上報相關情況,或是挺身而出主動去驅趕外方漁船,堅決維護祖國的主權,保護海洋生態環境。

而隨著廣大中國南海漁民守海意識的加強,以及中國的海上執法力量加大維權執法力度,現如今周邊國家漁民越界捕撈的情況被有效遏制。多位三沙漁民表示,雖然一些周邊國家漁民還是不時想要來三沙捕魚,但三沙漁民每次遇見都會堅決驅趕他們,有時候甚至一天要進行多次驅趕,面對三沙漁民構筑的堅固“防線”,外方漁船越界捕魚的情況明顯減少了。

一位在三沙市從事海上維權執法工作的人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從去年以來,周邊國家漁民滋擾三沙周邊海域的情況已明顯減少,“由于我們加大海上執法力度,依照相關法律,采取了登臨檢查、查扣等措施,外方漁船侵權的代價太大,因此就不敢來了”。

南海生態的保護者

因為世世代代在南海生活,三沙漁民對于南海有著特殊的情感。在近些年南海因為人類過度開發而面臨生態危機的時刻,三沙漁民自覺成為南海生態的保護者,積極履行一系列海洋生態保護措施。三沙漁民已成為南海地區建設海洋生態文明的引領者。

“我年輕的時候去南海的島礁捕魚,那時的魚確實多,大家也都以為南海的魚是永遠也捕不完的,但是后來發現,如果無休止地打漁,特別是周邊國家的一些漁民采用炸魚、毒魚等破壞性方式捕魚,確實會給海洋生態系統造成毀滅性打擊。有一段時間,我們發現南海礁盤的魚類數量明顯減少了。”李前三表示,在周邊國家漁民還在“竭澤而漁”的時候,三沙漁民率先意識到保護南海生態的重要性,現如今每個出海打漁的漁民心中都會繃緊生態保護這根弦。

在跟隨三沙漁民出海打漁的過程中,《環球時報》記者對耕海戍邊有了更深入的認識。生活在三沙市晉卿島的漁民符忠燦,平常會去晉卿島周邊的礁盤潛水捕魚。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從2008年遷居晉卿島之后,他明顯感受到周邊海域的海洋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魚類的數量越來越多,但自己和身邊的漁民都知道,盡管這里的漁業資源很豐富,但有一些海洋生物是絕對不能碰的。“現在海底的珊瑚越來越多,硨磲、海龜和玳瑁也很常見,但我們絕對不會碰它們。即便是捕魚,我們也會有所取舍,比如我們在釣玲瓏斑的時候,魚身寬度在三根手指的寬度以上的就會留下,尺寸太小的就會放走。”符忠燦稱。

要采用可持續方式開展漁業生產,這已成為三沙漁民的一種共識。三沙市趙述島社區工作人員蔡麗洪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三沙市各社區日常都會對漁民開展深入的宣傳教育。社區工作者會拿出南沙地區各種海洋生物的圖片,向漁民科普允許捕捉的海洋經濟魚類的品種,以及不同魚類成年體的尺寸和重量,禁止漁民捕捉尺寸不達標的魚類。

三沙漁民堅持用釣魚、潛水捕魚等一些傳統但對海洋生態更為友好的方式捕魚。(拍攝:樊巍)

“我們的漁民都很清楚,哪些魚類寬度達到三根手指可以捕捉,哪些達到四根手指才能捕捉,大家都知道這樣做是為了保證魚類有一個生息繁衍的過程,確保大海的資源可以無窮無盡。”蔡麗洪介紹稱,三沙漁民對于保護性制度的執行情況很好。盡管三沙漁民在島上過著現代化的生活,但他們依舊堅持用垂釣、潛水等一些傳統但對海洋生態更為友好的方式捕魚。社區工作人員會經常走家串戶查看每家售賣的漁類,也會不時在漁船靠港之后,去看一下漁民一天的收獲,從而掌握漁民打漁的基本情況。

《環球時報》記者在三沙市隨機采訪的過程中發現,三沙漁民對于相關保護性制度的執行情況很好。在一艘返回趙述島的漁船上,漁民捕獲的小石斑魚尺寸較為統一,魚身寬度基本都在三根手指以上。而在另一艘漁船上,漁民則捕捉到了用于觀賞的活體炮彈魚,漁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些魚都是自己在潛水的過程中用網兜捕撈的。(拍攝:樊巍)

為了更好地保護南海的生態環境,三沙漁民除了對海洋資源有限度的索取外,還會對環保事業無界限地投入。在打漁之外,日常投身海洋垃圾治理也是三沙漁民的一項重要工作。

符名友是2002年遷居到趙述島的三沙漁民,這位在南海已經從事三十余年漁業生產的老漁民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現在的身份不僅是一位三沙漁民,還是一位島礁巡護員和趙述島的綠化組人員。

“我剛來趙述島的時候,這里就是一座光禿禿的島礁,幾乎沒有植被,當時大家也沒有環保的意識,成堆的垃圾沒人管理。后來隨著三沙市政府的成立,政府工作人員帶著我們進行環境治理,現如今的趙述島干凈整潔,環境非常好。”符名友介紹稱,自己和一些漁民幾乎每周都要去周邊島礁開展巡查,在海龜和候鳥產卵期開展保護工作。此外,還會定期到各島礁收集和清理海漂垃圾,把撿回的垃圾帶回島上的環保站統一分類處理。

“平時我們會組織漁民到各個島礁撿垃圾,幾乎每個星期大家都會去開展兩次垃圾清理工作。”蔡麗洪表示,現如今趙述島的漁民已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出海捕魚時看到海上有海漂垃圾都會主動收集回來,然后在島上進行集中處理。

然而,近些年來,隨著南海航線日益繁忙,周邊國家漁民的漁業活動愈加頻繁,人為活動給南海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越發嚴重,為了鼓勵三沙漁民更多的投身于南海生態環境治理的工作中,三沙市政府還出臺了一些獎勵性的措施。

位于三沙市永樂群島的甘泉島,受季風洋流的影響,海漂垃圾問題在此非常嚴重。該島還是南海重要的海龜產卵區,海漂垃圾的增多,同時對海龜上岸產卵產生了不利影響。據《環球時報》記者了解,為鼓勵三沙漁民撿拾海漂垃圾,三沙市永樂群島工作委員會(以下簡稱“永樂工委”)出臺了相關的垃圾處置管理辦法,為漁民發放容積約為1.3立方米的集裝袋,每集滿一個集裝袋的垃圾,給予漁民兩百元錢的補貼。

“這些措施增加了漁民撿拾垃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永樂工委工作人員朱利介紹稱,該措施出臺之后,從去年10月至今年9月,三沙漁民一共拾滿了150余袋垃圾,而統計數據顯示,自永樂工委自成立以來,總計處置轉運了1800余噸垃圾,這顯著改善了永樂群島以及周邊海域的生態環境。

值得一提的是在將海漂垃圾收集回來之后,三沙漁民還對這些垃圾進行了精細化的分類處置。“我們整理發現,這些海漂垃圾多是一些瓶瓶罐罐,且來源豐富。廢棄物上的文字標識顯示,它們大多來自周邊國家,也有一些瓶子來自日韓等東亞國家和地區。我們組織漁民對這些垃圾進行收集記錄,然后集中處置。”朱利稱。

富饒島礁的建設者

在廣袤的南海之上,如星散落的西沙島礁每一座都極具戰略價值,如何讓廣大漁民能夠長期扎根島礁、安居樂業,是守好祖國南大門的關鍵。

曾經,西沙群島的部分島礁被喻為“南海戈壁灘”,無淡水、無耕地、無綠化的條件使得人居環境極為惡劣,島上鮮少能有可以遮陰的綠色植物,想要吃上一口新鮮果蔬更是難上加難。為此,駐島軍民在離島歸來后,都會背一袋土回來以期能夠改變島上的生態狀況。在經過三沙市民多年的不懈努力后,現如今三沙市各大島礁已綠樹成蔭,基礎設施也逐步完善。

在三沙市政府所在的永興島,不僅醫院、學校、運動場、電影院等公共服務設施一應俱全,甚至還開起了火鍋店、咖啡店以及海邊燒烤夜市,這座以漁民為主體市民的城市變得更加宜居。

在三沙市晉卿島,規模化蔬菜種植基地是島上的一塊招牌,得益于海水淡化處理廠等基礎設施的建成,島上已經建起了1100多平米的蔬菜種植基地。朱利介紹稱,在相關專家和島上漁民的共同努力下,這個基地已經成功種植了西瓜、辣椒、黃瓜等瓜果蔬菜,這顯著改善了島礁的生活條件,“吃青菜比吃海鮮困難”的問題已經徹底解決。“晉卿島上的廣大漁民和干部群眾,最初只能吃到從海南本島運過來的冰鮮蔬菜,現在島上能夠自己種出新鮮蔬菜,這不僅是口感上的改善,也使得我們有了更均衡的營養攝入。在我們給各社區和平臺送新鮮水果蔬菜的時候,看到他們的笑臉我們非常開心。”朱利稱。

在三沙市趙述島,經過漁民多年的肩拉背扛、刨坑澆水,從海南島上運過來的樹苗都茁壯成長,目前趙述島的綠化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蔡麗洪介紹稱,島上由政府出資建設的漁民新村中,不僅向每家每戶都提供了空調、電冰箱、熱水器、洗衣機等家電,而且政府每個月還免費向每家提供300度電、15噸淡水。她還提到島上實現了5G網絡全覆蓋,“因為現在趙述島上各種公共設施很齊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漁民的幸福感特別足。他們駐島的時間相較以前要長很多,漁民們現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島上,只是偶爾有事才會去一趟海南島”。

基礎設施的完善和生活條件的改善,也使得三沙漁民開始探索發展海洋經濟的新模式。現如今,各式各樣的漁家樂在三沙市多個漁村中興起,到不同的海島上體驗三沙漁民向海而生的生活,聽他們分享耕海戍邊的故事已成為三沙旅游的新特色。而便利的網絡和物流服務,也助力許多三沙漁民轉型成為“微商”。漁民用貝殼手工制作的工藝品和飾品,以及漁民捕捉之后進行真空急凍的南海魚類,可以通過快遞和冷鏈發往全國各地。在永興島從事海產銷售的漁民符福和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自己幾乎天天都有生意,在將捕撈的漁獲發到朋友圈展示之后,就會有客戶挑選下單,大部分的漁獲上岸一周內就能賣掉。

李前三向記者展示他創作的對聯(拍攝:樊巍)

“對于我們而言,南海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地方,我們三沙漁民,近山就要靠山,近海就要靠海。”李前三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因為對“祖宗海”的熱愛,對當下幸福生活的滿足,他還特意創作了一副對聯貼在門前直抒胸臆,上聯是“前程萬里保南海”,下聯是“三沙航行絲綢路”,橫批是“我愛三沙”。

責任編輯:李璐璐
關鍵詞: 三沙漁民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關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伊人久久久久7777人| 中文字幕在线2021| 亚洲婷婷第一狠人综合精品|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国产麻豆videoxxxx实拍|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成人| hdjapanhdsexxx|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看| 大肉大捧一进一出好爽视频动漫| 免费人成在线观看网站| www.av网| 特级欧美老少乱配| 在线观看91精品国产入口|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播放| 99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波多野结衣aa| 国产精品视频在| 亚洲人xxx日本人18| 国产精品乳摇在线播放| 日韩一卡二卡三卡四卡| 国产一级淫片免费播放电影| 中文字幕在线视频在线看| 精品国产欧美一区二区| 好男人在线神马影视www在线观看 好男人在线神马影视在线观看www | 一本大道久久a久久综合| 粉嫩虎白女P虎白女在线|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弄|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3d动漫精品啪啪一区二区免费| 欧美午夜一区二区福利视频| 国产无套在线观看视频| 久久免费动漫品精老司机|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视www| 好男人资源在线观看好| 亚洲男人电影天堂| 四虎在线免费视频| 日本24小时在线| 免费无遮挡肉动漫在线观看| 99re最新视频| 日韩网新片免费|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