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河北衡水冀州區碼頭李鎮王明莊村村民張志旺來說,孝老愛親是立身的德行。從南下打工替父還債,到20多年間不辭勞苦照顧體弱多病的親人們;從開辦農民技術學校、幫扶退伍軍人到資助困難群體,張志旺用20多年的閃光足跡,詮釋了“至誠至善,一諾千金”。11月5日,張志旺被授予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榮譽稱號,是8名全國孝老愛親模范之一。
張志旺1989年參軍入伍,連續5年獲得全師特種兵比賽第一名,于1993年入黨。
1995年,張志旺父親病逝。臨終前,老人囑咐兒子一定要還上鄉親們為自己湊的醫療費。
面對眼前一大摞賬單,生活拮據的哥嫂們發愁,年邁多病的母親擔憂,全家人一籌莫展。
“我當時的第一反應就是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張志旺說。
張志旺決定離開冀州,外出打工。臨行前,他挨家挨戶到鄉親們家中,謝過援手之恩后,承諾由他償還父親的債務,并承諾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張志旺開始走南闖北。他賣過苦力,到大街上露宿,有時兩三天身無分文吃不上飯。經過近10年的打拼,父親看病欠下的錢,被一份份送還回鄉親們手中。
償還父親債務的同時,張志旺也在踐行著第二個承諾——“讓鄉親們過上好日子”。
1998年,張志旺辭去深圳月薪萬元的工作,回鄉創辦了冀州士心職業培訓學校。20多年來,張志旺的培訓學校開展農技培訓186期,培訓安置農技人才3萬余人。為幫助鄉親們盡快脫貧,遇到家庭困難又想學習一技之長的農民,張志旺就減免學費,甚至全額資助他們。這些年,接受過資助的學員達1000多人。
由于自己曾遺憾地放棄軍旅生涯,多年來張志旺始終關心退伍軍人的再就業與成長。他先后幫助5100余名退伍軍人實現再教育、再就業,資助累計達38萬元。
“退伍士兵、初高中畢業生往往缺乏技能經驗,找工作比較困難,需要幫助和引領。正是基于這樣的考慮,學校取名‘士心’,即士兵的初心,就是幫助更多的人實現就業。”張志旺說。
2020年,作為冀州區慈善協會名譽會長,張志旺號召當地有愛心的民營企業家加入慈善協會,同時張志旺成立了“冀州區脫貧攻堅張志旺戰隊”,結對幫扶困難家庭58戶,出資10多萬元為村里修繕水渠,幫村民銷售因疫情滯銷的玉米300萬斤。
“有什么困難,我盡全力幫忙!”“這事包在我身上……”這些話成了他的口頭禪。只要知道誰家有困難,他總是一次次許下諾言,又一次次履行承諾。
張志旺賣房救母,是當地廣為人知的孝事。
1996年,張志旺的母親患上了哮喘、慢性支氣管炎、腦梗塞等多種疾病,生活不能自理,張志旺工作時就把母親帶在身邊。
2016年9月,張志旺母親哮喘病復發加劇,住進重癥監護室,半個多月下來,花費20多萬元。為了籌錢給老人治病,他賣掉了位于石家莊的房子。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終于把母親從死神手里搶了回來。
除了照顧母親,張志旺10余年間還照料著患病的兄嫂,并為嫂子養老送終。
“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可志旺不僅對母親至孝至順,對他的哥嫂也盡忠盡孝,這讓所有鄉親們都很欽佩。”王明莊村黨支部書記賈東生說。
收留走失老人、替貧困戶子女交學費、幫鄉親們處理滯銷的農產品……張志旺用自己的義舉,無聲地激勵著身邊的人。
經常有人問張志旺:“你到底圖啥呀?”他的回答始終如一:“讓鄉親們的日子越過越好,是我的承諾。只有踐信守諾,才能無愧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