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5日電題:你們長眠,我們常念——新華社記者追憶扶貧英烈
新華社記者
脫貧攻堅戰勝利了,1800多名“戰士”永遠地留在了戰場。
清明時節,新華社記者回憶那些印在頭腦里的戰士面孔,說一些藏在心底的感慨。
(一)你把“位卑未敢忘憂國”寫進家書
我清楚地記得,余永流是2020年12月1日早晨去世的。當天11點多,我從遵義那邊得知消息。
余永流是貴州遵義市匯川區觀壩社區的駐村干部。連日加班后,他身體突發不適倒在崗位上。當天下午,我看到了當地干部在他電腦里發現的《呈公主殿下書》。
信落款2018年4月28日,那是余永流請纓駐村不久后,寫給未滿月女兒的。
信600來字,卻是我從沒有見過的:不僅是文言文的寫法,更是字里行間對孩子的愛、對扶貧的情、對國家的義。
我們依據這封信和他的生平,采寫《小“公主”,這封家書爸爸再也沒機會讀給你聽》,第二天播發后,大量網友留言,有人說,信讓人想起《出師表》。
他去世5天后,我到觀壩社區采訪。說實話,當時還有點忐忑,擔心余永流只是因為這封信火。
我走進貧困戶家。馮先友說起他兒子查出血液病后,一家生活困難,余永流四處奔走,為他們爭取救助,兒子病情有了很大好轉。姚國和說,平時看余永流工作很拼,沒想到他孩子那么小,“淚奔,一路走好”。
我采訪他的同事。他們你一言我一語:余永流帶他們去四川幫貧困戶孩子上戶口、辦低保;為了吸引企業投資,他多方聯系,還自己畫了圖紙;五個多月的茄子銷售期,他早起到地里督促群眾采摘,夜里做銷售臺賬,有時熬通宵。
他的妻子吳學義手機里保存著一段視頻。
“我走嘍,我走嘍,你就在這里玩喏!”
“爸爸——”
鄉間小道上,女兒左顧右盼玩耍,余永流開玩笑似地呼喚,女兒抬頭,張開雙臂撲向爸爸。
“女兒太小,她好像已經把爸爸忘記了,這讓我很難過。”吳學義說,“不到6歲的兒子,還記得爸爸,有一次老家有人過世,棺槨停在外面,他非要過去看,說‘爸爸在里面’。”
我覺得,余永流信里寫“國之大計”“不辱使命”,不是空話套話,而是他的心聲。從他的言行看,他是一個充滿理想主義色彩的人,有強烈的家國情懷,但也是實干派,他的一生就是“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寫照。
33歲的余永流、45歲的馬勇、56歲的徐先文……身處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的貴州,這些年我采訪多名犧牲干部的事跡,他們的忘我奉獻深深觸動我。沒有他們,不會有今日脫貧攻堅成果的取得。斯人已逝,精神永存。(記者李驚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