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水匠”馬麥德“失業”了!
冬春之交、數九寒天,原本是“賣水匠”馬麥德最忙的時候,現在他卻整天待在家,不再像以前一樣在山間穿梭忙碌。
冬日,“賣水匠”馬麥德坐在家里喝茶。新華社記者 多蕾 攝
今年51歲的馬麥德是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人。這里溝壑縱橫、十年九旱。他家世代居住的龍泉鎮大嶺村位于東鄉縣北部,曾是當地吃水最困難的村子之一。
缺水,是馬麥德腦海最深處的記憶。
昔日,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群眾飲用渾濁的山泉水。(資料圖片)
小時候,馬麥德看著父親每天天不亮起床,牽著毛驢去鄰村的溝底馱水。人和驢擠在一方淺淺的山泉邊,將混雜著泥土的水一勺勺舀到桶里。長大后,馬麥德接過父親的擔子,每天凌晨四點起床去拉水,一個來回要花掉3個小時。
2007年,自來水通到了離家7公里外的龍泉鎮。馬麥德買了輛農用車,定制了大水箱,做起了“賣水匠”。村里誰家的水窖沒了水,就會來找馬麥德幫忙跑一趟。村民要為一噸水花費近80元錢,這個支出在曾經是“三區三州”貧困地區的東鄉可不是一個小數目。
2009年,自來水通到了村口。來水的日子,全村人用一根長長的水管接上水龍頭挨家挨戶往水窖放水。這家接滿了再到下一家。
“水通的那天,大家伙拿碗接上自來水,你喝一碗我喝一碗,真是太高興了。”馬麥德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臉上仍難掩笑意。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山間的一處供水站點。
馬麥德本以為自己的“賣水匠”生涯要結束了。然而到冬天,輸水管線水管經常被凍,一凍就是好幾個月。馬麥德又忙了起來,開著農用車行駛在冰雪覆蓋的村道上。想到村里人還沒水吃,他顧不得路滑危險,只能硬著頭皮往前開。
就當馬麥德以為自己要當一輩子“賣水匠”時,一場規模浩大的農村飲水安全清零行動從2019年起在東鄉的大山里展開。8座集中式供水水廠、8座加壓泵站、22座提水泵站、603座調蓄調壓水池、4460座各類閥門井、7200公里輸水管道……如今,密布全縣的供水設施在四級供水人員的精心維護下將汩汩清流送到家家戶戶。
現在,全縣集中供水率和農村自來水覆蓋率分別達到99%和97%。
馬麥德在自家院里接自來水。新華社記者多蕾 攝
如今,任何季節、任何時段,東鄉縣農村群眾只要想喝水,擰開水龍頭,汩汩清水就能噴涌而出。“賣水匠”馬麥德這次是徹底“下崗”了。正如先前告別馱水的驢子一樣,他心中雖有不舍,但仍萬分高興。
馬麥德曾經拉水用的水箱如今已經閑置下來。新華社記者多蕾 攝
“賣水匠”成為一個被淘汰的職業。雖然不賣水了,但馬麥德找到了更好的致富行當。“自來水通到家里后我就開始養羊,一年能賺5萬元,比賣水好太多了。”
羊圈里,曾經見證了缺水歲月的大水箱閑置在角落,已是銹跡斑斑。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
作者:新華社記者多蕾、胡偉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