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思祖國金湯固
便憶英雄鐵甲寒
70多年
在氣壯山河的抗美援朝戰爭中
19萬多名中華好兒女捐軀報國
2014年3月28日,禮兵護送覆蓋著國旗的437具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進至棺槨擺放區。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他們中
有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
家喻戶曉的戰斗英雄
還有很多不為人知
埋骨他鄉的無名烈士
2014年3月28日,志愿軍老兵向志愿軍烈士鞠躬。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2014年至2021年
我國已連續8年迎回825位
在韓志愿軍烈士的遺骸
安葬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通過印章尋跡、DNA比對
如今已有10名烈士確認身份
成功“找到”親人
2014年10月29日,禮兵護送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進行安葬。
2019年9月29日,烈士家屬代表參加認親儀式。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每一張面孔都曾青春年輕
每一個犧牲都是永垂不朽
今又清明
讓我們去追尋這些烈士的傳奇故事
真正理解
為什么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林水實:荔香深處是“吾鄉”
仲春,荔枝花開
福建漳浦縣凃樓村林家老屋
一張青年畫像掛了60多年
那是烈士林水實當兵時的樣子
林水實的畫像
1949年4月
21歲的林水實告別家人參軍入伍
后又隨軍赴朝作戰
家人便再也沒了他的消息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
林家人收到一本三等功證書
和一張烈士證明
林水實的生命
永遠定格在了25歲
圖為3月5日,烈士林水實的家屬林藝輝從老家為他帶來的荔枝。新華社記者 王乙杰 攝
如今
那個離家參軍的少年郎再回故土
父親當年栽下的荔枝樹
已有10米多高
好似一位飽經滄桑的長者
在望兒早歸
這是3月5日翻拍的林家老宅照片。新華社記者 王乙杰 攝
陳曾吉:青春停留在20歲
一張黑白照片上
面容俊朗的青年
手握鋼槍、英姿颯爽
他就是志愿軍烈士陳曾吉
犧牲時年僅20歲
1950年
20歲的陳曾吉犧牲在朝鮮戰場
同為戰士的五叔在戰場
親手埋葬了他
陳曾吉烈士生前照片。
那個年代
陳曾吉一家共有7人
奔赴朝鮮戰場
只有兩個人活著回來
如今
每逢清明或者7月1日前夕
陳美善都會從鄭州前往沈陽
祭掃大伯陳曾吉
“這么多年,終于把大伯盼回了家
我要替我父親、我奶奶他們
看看他,守好他”
吳雄奎:泛黃的照片,永恒的思念
小時候
吳玉成一直以為自己是孤兒
“父親”吳雄奎犧牲在異國他鄉
只留下一張站著筆直軍姿
面容青澀的照片
長大后
吳玉成慢慢知道
未曾謀面的“父親”其實是伯父
自己是過繼給烈士的兒子
烈士吳雄奎生前照片。
吳玉成的錢夾里
那張泛黃的照片
是吳雄奎的唯一遺物
“兄奎贈
公元1952年5月15日
紅星照相館”
在相片的背面
簡單幾行字
記錄著即將奔赴戰場的少年
對家鄉親人濃濃的眷戀
侯永信:上柳村的漢子回來了
一雙腐爛的膠鞋
一只銹跡斑斑的鐵碗
一截10厘米長的皮帶……
是侯永信烈士
留給家人的全部遺物
3月5日拍攝的烈士侯永信的遺物。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侄子侯輔吉說
時隔幾十年
五叔回來了
全家的心愿了了
3月5日,烈士侯永信的侄子侯輔吉(右)、侄女侯甫坤(中)在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紀念館內參觀,在觀看到侯永信遺物的時候,侄女侯甫坤落下眼淚。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侯家的第二代、第三代
都沒有見過侯永信
但“志愿軍烈士”的紅色血脈
一直在遼陽上柳村
這個普通農家延續
“老侯家有為國捐軀的烈士
這是我們家永遠的驕傲”
許玉忠:再見已是報國軀
71年前
志愿軍戰士許玉忠
說了句“來世再見”
就沖向了敵人的陣地
2016年
第三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回國
許玉忠裝殮在506號棺槨
重回祖國的土地
2019年9月29日,許玉忠烈士家屬為親人帶來家鄉的黃土和特產。新華社記者楊青攝
離家還是少年身
歸來已是報國軀
侄子許同海
帶著家鄉的特產來了
他告訴三伯
家里的日子越過越好
你保衛的國家現在繁榮昌盛
如你所愿!
2014年10月29日,禮兵護送志愿軍烈士遺骸棺槨入場。新華社記者潘昱龍攝
遲歸的英雄
終于回到親人的懷抱
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
長逾百米的英名墻上
19萬多抗美援朝烈士的名字
都曾是一張張青春的面龐
魂歸故里
精神永存
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文字:徐揚、王炳坤、蔡擁軍、李錚、汪偉、王瑩、鄒明仲、趙洪南、于也童、郭翔、張博群、李宇佳、白涌泉、洪可潤、崔師豪、武江民、王宜玄
視頻:孫仁斌、高銘、趙泳、韓赫
攝影:潘昱龍、楊青、王乙杰
編輯:李永錫
新華每日電訊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遼寧分社
聯合出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