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點亮夢想,匠心傳承文化。進入系列報道“青春匠心”。從西湖斷橋到江南雨巷,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下都出現過油紙傘。詩人戴望舒就曾寫下這樣的場景:一位姑娘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在浙江杭州,有這樣一位90后油紙傘非遺傳承人,他做的傘頻繁在國內外展覽亮相,深受歡迎。
劉偉學是余杭油紙傘非遺技藝第三代傳承人。余杭油紙傘從清乾隆三十四年至今,已有250多年的歷史。但后來隨著鋼骨傘的出現,逐漸消失在大眾視野中。直到2006年,劉偉學的爺爺劉有泉,召集了四位制傘老師傅,這項技藝才得以恢復。當時只有16歲的劉偉學,看到老師傅們制作完成的油紙傘,像被打開了新世界。
杭州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 劉偉學:最初的我拿到傘撐開 “咯吱”的聲音,就是開古董門一樣的感覺。在下雨天我撐在外面的時候,那個雨滴,滴到紙上面的聲音,“砰砰砰”那種。
然而,由于制作周期長、利潤低,余杭油紙傘一度難以為繼。2015年,劉偉學不顧家人反對,辭去了設計公司的工作,從爺爺手中接過紙傘技藝傳承的衣缽,跟著老師傅們從頭學習。制作一把油紙傘,要經過鋸竹、刮青、劈骨、糊傘、裝柄等至少70多道工序,劉偉學繼承了其中最難掌握的一項,劈傘骨。
杭州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 劉偉學:刀下去以后不要斜掉,比如我師傅能劈50、60、70根。我可能只能劈出30、40根,就是這種區別。
劉偉學還在傘面顏色和用材上做起了文章。他在傳統色的基礎上改良創新,調出了春藍、荷葉綠、西塢紅、流云白等經典顏色,將春、夏、秋、冬四季都畫進了油紙傘中。
杭州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 劉偉學:沒有一把一模一樣顏色的傘,我們的傘非常受年輕女孩子歡迎,也是非常受結婚的時候婚傘的歡迎。大紅的顏色會比較艷麗,我希望是個低調的紅,要不停地去調,然后不停地去試。
為了讓傘變得更輕盈,他改用壓縮竹做傘骨。為了讓傘更經得起風雨,他將傳統的桃花紙改為韌度十足的手工皮紙。
杭州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 劉偉學:大家都會覺得紙傘是紙做的,很脆弱。其實不是,它其實是非常牢固和耐用的,我們傘骨是非常剛強的,傘面是柔美的。
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的筆下都出現過油紙傘。許仙與白娘子在西湖斷橋以油紙傘為媒,結下千古奇緣,成為中國民間流傳最廣的愛情傳奇。 如今,隨著新國潮、漢服熱的興起,古老的油紙傘重新回到了年輕人眼前。劉偉學團隊出品的油紙傘,趕上旺季,最久的一次,訂單排到三個月之后。
顧客:我們搭配漢服,需要一把這樣子的傘,在我們老街拍一套寫真。所以來定制一把,慕名而來,他做的傘都很精致。
出自他手的紙傘,去過意大利米蘭設計周,今年還曾在北京故宮展覽上亮相。現在,劉偉學常常會帶著老師傅們,開展“非遺”進課堂活動,他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年輕人了解學習這門手藝。
杭州余杭紙傘制作技藝傳承人 劉偉學:看繁體字“傘”,它上面一個大的人,下面聚了四個小的人字。就是把所有的師傅聚攏在一起,才能做出我們最好的余杭紙傘。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