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狗牽繩經歷過不少爭論,現在已經成為文明居民的共識。令人想不到的是,古人早就為我們做出了表率。
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牧馬山麓,坐落著廣都博物館,這里是雙流發現舊石器時代遺址、商周遺址聚落群、明清蠶叢祠等遺址舊跡的區域。館中一組東漢年間的陶狗很是特別,不管是養大型的護家犬,還是養小型的寵物狗,在它們的頸脖處,都無一例外地雕刻著造型各異的項圈或套帶,這些項圈或套帶,明顯便是用于套繩防止傷人的。
廣都博物館文物考古專家李國告訴記者,這組展出的東漢陶狗出土于不同的墓葬,其中大型的這只2012年出土于雙流廟山村東漢崖墓。它高50厘米、長60厘米,尺寸只比真犬略小。頭身一體,應為模制而成。這只陶狗昂頭而立,兩耳高豎,雙目炯炯,嘴大顎長,面相兇惡,疑似為墓主人的守衛者。另一些較小型的陶狗,則大多出土于修建雙流國際機場T2航站樓時發現的漢代墓群。
李國介紹,大型陶狗頸與前腹緊束套戴,其裝飾帶清晰可見,項圈的功能顯然是用于套繩防止傷人。“如果崖墓主人生前養狗,可以推測,其一,他豐衣足食,有余糧喂狗;其二,他云淡風輕,有雅興養狗,生活情趣和審美品位從陶狗身上的裝飾便可窺探。”李國說。
漢代陶狗身上展現的小小項圈或套帶,展現的是當時養犬人的文明素質。在社會形態高度文明的今天,我們養狗、遛狗,更應自覺行動起來,遵守規章制度,學會科學喂養,少一些隨意、多一份規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