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奮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奮斗,致敬偉大時代。今天講述兩代全國勞模巨曉林、胡正偉的技術報國之路。
初冬的皖南,遠山近水彌漫著清冷。從宣城到績溪的高鐵工地,卻是一派熱火朝天。巨曉林身著制服,和天南海北的工友們一起忙碌。一個月前,他穿的還是西裝,人在北京,在燈光和掌聲下再次當選全國總工會兼職副主席。不時有人喊“巨主席”,他更習慣的是那一聲被叫了三十多年的“巨師傅”。
小小的個子,光亮的額頭,樸實的臉上總掛著憨厚的笑容。在許多80后、90后甚至00后工友中,他就是偶像,無與倫比。
86年的信號工胡正偉比巨曉林正好小兩輪:“巨師傅是我們所有工友的偶像,巨師傅寫了這么多工藝的創新,當時說‘農民工也要努力學技術’,對我影響很大。”
△巨曉林(前排右一)和工友們在一起
和巨曉林相比,胡正偉這一代農民工無疑是幸運的。出生于改革開放后,他們打小看到的就是更廣闊的天地。巨曉林也會回望自己的青蔥歲月,他走出陜西岐山縣的山村,搭上了時代的列車。一路上人來人往,但他一直在往前開的那趟車上。
農民工也要努力學技術
地處秦嶺北麓的陜西寶雞,是巨曉林的家鄉,也是中國電氣化鐵路建設的起筆。1961年,電力機車牽引的列車轟鳴著從寶雞開往鳳州,實現了我國電氣化鐵路“零”的突破。
家門口看到的火車,勾起當年還是農家少年的巨曉林內心樸素的渴望:“上五年級的時候,我還親自坐公交車,到我們蔡家坡那邊看了一次火車,那時候我從心里好像有這么一個小夢想,長大了以后能當鐵路建設工人就好了。”
人生的多種可能里,巨曉林想過會成為一位能干的莊稼漢,或者是他高中畢業后的工作——電影放映員。機緣巧合,1987年初春,25歲的巨曉林被老鄉推薦為中國中鐵電氣化局的一名接觸網工。
每一位乘坐火車的旅客都能看到,沿鋼軌上空之字形架設的輸電線,那就是鐵路接觸網,被稱作是列車的“生命線”。雖然只是“簽合同”的農民工,那身藍色工服依然帶給巨曉林抑制不住的興奮。還在興頭,一碗冷水便當頭潑下。
巨曉林回憶起初入行時的迷茫:“開始的時候其實我想得簡單了。他們講的是干活,只要你有力氣,只要你好好好學。其實來了以后才知道,并不是說有力氣就能干,這是一個技術行業,技術性還特別強。”
看不懂的施工圖紙,宛如天書。鐵路接觸網工是一個技術密集工種,集納了維修和養護線路、橋涵、隧道等多種知識門類,這讓沒有任何基礎的巨曉林感到茫然。
小個子也不能被看低,巨曉林暗下決心,一定要勤學苦練,干出個名堂:“我那時候就說了,農民工也要學技術,要做一個懂行的人。”
△巨曉林手寫的書稿
鉚著一股不服輸的勁兒,巨曉林白天跟著師傅學,晚上攆著師傅問,宿舍熄燈以后,還悄悄地打著手電筒學習。無論工地轉移到哪兒,圖紙、工具書、筆記本,是他不離身的“三件套”。
有一年,工地宿舍安排在了一所學校,巨曉林白天出工,晚上總結學習。教室里面正好有個乒乓球案子,他就將其拉到床鋪跟前來,坐在床上整理了40多天,把經驗和方法都梳理出來。有時候紙不夠了,就在其他紙的背面寫。工程測量、機械制圖、接觸網軟橫跨計算……這些光看名字都頭大的專業技術,被“零基礎”的巨曉林一一啃下。
△接觸網作業車是巨曉林最熟悉的“工作伙伴”
琢磨出來的工人上崗“寶典”
1998年,我國鐵路實施第二次大面積提速,36歲的巨曉林正在參與哈大線的鐵路電氣化改造工程,這將徹底終結東北地區沒有電氣化鐵路的歷史。但在這條繁忙的線路上施工,最大的問題是留給工人施工作業的天窗時間十分短暫。有時甚至不到10分鐘。
巨曉林一直在思考如何改進:“特別是掛下部固定繩的時候,最少15分鐘以上。這是因為掛下部固定繩的時候,掛起來以后它下面就是耷拉著,支起來車才能通過。”
傳統的工作方法,需要工人像蜘蛛俠一樣行走在半空,用鋼絲將下部固定繩和上部固定繩連接到一起。正常進度至少需要80天。讓所有人意外的是,巨曉林所在的施工隊竟然在30天內完成這道工序。來自德國的技術督導迫不及待想知道這個奇跡究竟是怎樣發生的。
其實一切源自于巨曉林的靈機一動。他說:“我想了一個辦法,用了一根7米長的竹竿,竹竿上面弄了一個Y型的叉頭,然后弄了一個S鉤,把S鉤先掛到上頭那個橫向承力索上,等下邊弄好,拉過去以后,用叉竿放到鉤里面去。”
叉竿和S鉤極普通,效果卻立竿見影。巨曉林心里充滿成就感。在南北工地摸爬滾打的日子里,他用心琢磨施工過程中的每道工序,不斷創新復雜問題的解決方法。
2006年,一本名為《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的工具書,成為數千名一線施工人員的上崗“寶典”。作者便是農民工巨曉林。
△巨曉林的《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已經出到第4本
新時代需要更多“能工巧匠”
巨曉林潛心寫書的2005年,同樣是農家子弟的胡正偉正式走上鐵路建設崗位,成為一名信號工。這一年,我國首條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正式開工,神州大地即將迎來高鐵時代。
比起年輕時的巨曉林,胡正偉顯然擁有比“偶像”更多的機會。通過鉆研學習,??莆膽{、本科文憑,他一步一個腳印。公司還送他到清華大學和中國勞動關系學院進修。談到巨師傅,胡正偉說:“我倆應該說出身來到單位的時候都一樣,也都是農民工,我來了跟巨師傅一樣都是合同工。”
巨曉林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我們職工的上升渠道,以前農民工就沒有。我原來一直考不了技師,農民工現在是可以考技師。不單對我,就說跟整個社會的環境影響是非常大的。”
△巨曉林在京滬高鐵項目上
2010年的巨曉林,已經作為高技能人才,被選調到京滬高鐵參與施工技術攻關,公司聘任他為“工人導師”。兩年后的2012年,以他名字命名的“巨曉林技能大師工作室”掛牌成立,幫助培養更多的“能工巧匠”。
胡正偉加入工作室那一天,在他的描述里,被稱為“幸福時刻”。他說:“巨師傅我倆其實在工作中是不同專業,但是我們會在一條線路上去做不同的事情,就想向他這樣的人學啥:第一學技術,第二學他怎么樣去更新這些技術方法的訣竅,因為他特別愛鉆研。”
△巨曉林曾獲得“改革先鋒”、“最美奮斗者”等多項榮譽
每個人都可以有很好的發展
“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的宏大藍圖在神州大地鋪展。2019年4月,在商合杭高鐵建設中,工人們嘗試采用巨曉林的新發明“承力索緩安器”。年輕工人們不太適應這個新工具,已經57歲的巨曉林親自爬上設備調試。
胡正偉記得,當時在商合杭高鐵接觸網施工的時候,巨曉林為了找到吊弦安裝方便快捷的方法,在放線車上一待就是一天。這種對工作特別認真鉆研的精神讓胡正偉特別敬佩。“當好工人既要苦干實干,更要敢想敢干,巧干會干”,巨師傅的這句話,胡正偉琢磨了很久。
致敬偶像的最佳方式,是成為最好的自己。昆廣、大麗、京廣、京哈改造等重點工程建設,都留下了胡正偉的身影。帶著和巨師傅同樣愛鉆研琢磨的勁兒,他的研發提高了工效,降低了成本,獲得了實用新型專利。
后輩中能工巧匠層出不窮,也是巨曉林最愿意看到的事,他說:“我們雖然是專業不同,但是他的一些展品在我工作室里放的,我覺得設計得很好。他設計的一個打磨鉆頭,我原來都做過這個事情,但是我沒做成,他做成了。”
△胡正偉在施工現場
2020年11月24日,34歲的胡正偉同樣站上了巨曉林曾經的領獎臺——“全國勞動模范”的表彰現場。他說:“知識型新型工人,我覺得工人就是要懂技術、知標準、敢創新,現在智能化、機械化這些設備都在運用,使用起來節省人工成本,提高工作效率,現在主要是奔這個方向去研發。”作為新一代農民工,胡正偉們正在用行動給予“知識型新型工人”新的注解。
△胡正偉榮獲“全國勞模”榮譽稱號
當臺下雷鳴般的掌聲為這位80后新型產業工人響起時,作為前輩的巨曉林感觸的是時代和政策的照拂:“人們都在搞技術創新,搞革新。然后對整個社會、特別是我們搞技術行業的,發揮他的技術才能這方面,有上升的渠道、有保障,各方面都做得特別好。我們這個時代,對我們每個人都是有很好的發展。”
工作之余,樂觀的巨曉林喜歡寫日記、寫詩。在職業生涯最低谷的時候,他曾寫下這樣一首題為《夢》的小詩,那是他對夢想的詩意表達:“在冬天里,我把一個最美妙、最美妙的夢,藏在心里,撫育撫育著,讓它發芽,開花,結果……”
△巨曉林手繪的漫畫、創作的小詩《發現》
改革“聲音印記”
從農民工到知識型新型工人,一代代勞動者在平凡崗位上接力書寫不平凡的故事。如果45年濃縮為45秒,中國產業工人經歷了怎樣蛻變?請聽改革“聲音印記”: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5周年,也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全面深化改革決定10周年。回望改革漫漫征途,在祖國大江南北、各行各業,涌現出無數勇立時代潮頭、銳意改革創新、敢于探索實踐的先鋒模范,他們身上鮮明的改革開放精神正被賡續傳承。
“心懷天下,吾輩何辭”,改革先鋒的精神正在何處開枝散葉、生生不息?“百舸爭流,奮楫者先”,后輩如何接好改革開放的接力棒,為新時代新征程匯聚更加強勁的力量?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策劃《奮楫者》,致敬改革,致敬奮斗,致敬偉大時代。
▌本文來源:中央廣電總臺中國之聲(ID:zgzs001)(吳菁 劉佳榮 郭淼)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