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國際志愿者日。對于不少人而言,在黑暗的環境里奔跑,或許是無法想象的一種體驗。在北京奧林匹克森林公園里,卻活躍著一支奔跑在黑暗中的跑團。因為視力障礙,他們看不見世界,但跑步卻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勇敢邁步的背后,正是一個個志愿者的守護。
初冬的北京,清晨6點,氣溫還在冰點以下,奧森公園地鐵站里卻已熙攘起來。
志愿者和視障人士,他們兩兩攙扶,出地鐵、去跑步,大家迫不及待。
視障人士 孔泉勝:咱跑完步以后,就覺得自己的身體和心情,都跟以前都不一樣了。
志愿者張進每次參加助盲團,要接兩位視障人士下地鐵。
助盲跑志愿者 張進:助盲團的例跑在周三、周六,我們是風雨無阻,今天雖然風很大,但是大家都堅持來,然后即使夏天有時會下雨,我們也是在雨里,很開心去跑。
視障人士 鄭健:這個助盲繩是兩頭,一般就是我和志愿者隨意拉一頭,現在有了這些志愿者,我們就是敢走出家門,敢于跑步,敢于挑戰自我了。
視障人士 李海軍:以前沒跑步的時候,生活都非常單調 然后加入助盲團跑步之后,就變得豐富多彩了。
放下盲杖和背包,大家熱身、合影,破曉的天空下,助盲跑出發了。
助盲團中,有相伴多年的老搭檔,助盲繩一拉,便是一場競速賽;
助盲跑志愿者 魏浩:通過這樣的一次次活動,我們相互幫助激勵,周末的時候天冷,我一個人可能不愿意出來,但是想到這位盲友,朋友在一起,所以自己也會勇敢地走出來。
助盲團中,也有新來的盲友,步子亂,呼吸喘,志愿者就放慢腳步,幫助調整。
北京奧森公園的跑道,一圈5公里,初來乍到的盲友趙偉咬牙堅持下來,他拉著志愿者,要完成一個心愿。
助盲跑志愿者 沈飛鸝:他要曬一下今天跑了5公里的朋友圈,因為他的朋友不相信他能堅持下來。
跑完一次,發一個朋友圈,是不少盲友的習慣。有的盲友,發的第一個朋友圈,便是跑步。
視障人士 隆吉德:這個是我發的第一個朋友圈。我雖然是視力不好,但也能跑10公里,也能跑“半馬”,所以說挺開心的。
97年出生的小伙常清柯,高三那年視力出現嚴重下降,進而失明。開始那幾年,他把自己關在家里,不愿出門。在聽到媒體報道有志愿者的助盲跑后,他開始嘗試改變,第一條朋友圈便是他再次擁抱世界的最好見證。
視障人士 常清柯:像以前可能有些人覺得盲人看不見手機,發不了朋友圈,但是有了志愿者的服務,帶我們出去參加活動,帶我們跑步,我們盲人有了更多的自信。現在我們就樂于發朋友圈,然后向別人展示自己平時的狀態。
幾年的堅持,小常成為助盲團里跑得最快的一員,剛剛在10月北京馬拉松比賽中,他跑出了3小時12分的好成績。比賽結束,他就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
視障人士 常清柯:特別想讓帶我的志愿者看到,也是他們辛辛苦苦平時帶我跑步,一周來個幾次,他們也挺辛苦的。最起碼讓他們沒有白付出吧。
助盲團的固定例跑,讓盲友們勇敢地邁開腿,除了鍛煉了身體,更讓他們敢于社交。為了幫助視障人士勇敢曬出生活,助盲團的志愿者也開始分工,有領跑者,也有攝像師。
助盲志愿者 廖正義:其實不僅是為了跑步,更多的是為了跟人交流。看不見沒什么交流的內容,有了照片就好了,他把照片發給別人,別人看了以后就告訴他這個照片是什么,你在哪,你旁邊人是誰,他也知道的了解更多的內容了。現在到什么程度?有的人發了照片以后跟我說,廖老師你給我發的照片不是原圖,你把原圖發給我,到這種程度。
在奔跑中觸摸四季,助盲跑的志愿服務也越來越豐富,有帶盲友看電影的,也有帶他們去遠行的。在視障人士周玲的朋友圈里,曬著她走過的高原、踏過的沙漠,還有聽過的海浪聲。
視障人士 周玲:我的同學我的朋友見到我的時候都說,我想象的你的生活是特別的暗淡,而且你走不出來。當我看了你的朋友圈之后,非常感動。我就告訴他們是因為我們有志愿者,可以讓我們走得更遠,讓我們的生活變得五彩斑斕。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