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中午吃完飯的工夫,程慶好拿起手機,調試好燈光,他又要錄制今天的“日記”。
“有一種頸椎病,它的癥狀不是在脖子上,而是在心臟和頭上,因為查不出來心悸胸悶的原因,患者常常心情低落,最后只能前往精神科就醫。實際上這是交感型頸椎病導致的,這些朋友們一定要考慮,是不是頸椎出現了問題。”
放下手機,下午的日程里,還有成堆的手術病人在等著他。
作為應急總醫院疼痛科主任,程慶好并不是一個典型的醫生,他在視頻里玩梗,和患者開玩笑,1600多個小視頻讓他收獲了70萬粉絲。他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人們看到身邊的疼痛,敢于把疼痛說出口。
程慶好在查房。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踩在神經上做爆破”
在疼痛科,可以看到一個人最絕望的狀態。
3年前,一個70多歲的老先生看到程慶好醫生的視頻,坐了一天的車從內蒙古準格爾旗趕到600公里外的北京。他說,自己的病已經治了30多年,每天頭蒙、眼睛脹、耳朵異響、胳膊麻,整個后背像“背著一座城”。
按摩、理療、拔罐他都試過,中醫科、神經內科、骨科,凡是沾點邊的,他都拜訪過。最后家人忍受不了,勸他去精神科。來見程慶好醫生的時候,老先生已經吃了半年的抗抑郁和安眠藥物。
“實際上他的病都是頸椎病引起的,我們做了局麻,在頸椎出問題的位置扎進去,把藥送到位,半個小時手術就做完了。”手術結束后,老先生眼淚直流。要不是醫護攔著,老人差點跪下。他告訴程慶好,他和所有人說,自己不是精神病,沒有人相信他。
程慶好在看病人的腰椎核磁片。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這樣的老人,程慶好醫生見得多了。2018年,已經在應急總醫院做了14年麻醉科醫生的程慶好,開始籌備創建疼痛科。“我們發現,腰腿痛、脊柱痛的患者非常多。他們往往把能去的科室都瞧一遍,最后只能去精神科。”
患者們的無奈,讓程慶好思考,能不能比之前的工作多做一步。醫療界有句俗語:“手術醫師治病,麻醉醫生保命。”麻醉醫生也被譽為“生命的守護神”。麻醉醫師熟悉麻醉性鎮痛藥物,擅長各種穿刺技術,掌握急救技能,這使他們具備了轉型為疼痛科醫師得天獨厚的條件。
程慶好用了一年的時間,走訪北京各家醫院的疼痛科室,確定了以脊柱內鏡治療脊柱疼痛為主的科室定位。“這個難度系數較高,獲益的患者多,經常被其他科室醫生稱作‘踩在神經上做爆破’。”
在腰部開一個手指肚大的創口,將脊柱內鏡探進去,找到擠壓神經的那塊椎間盤,貼著神經的邊邊,用骨動力磨鉆把突出的地方磨掉,取出黃豆粒大的突出間盤。
半個小時不到,程慶好主刀的一場微創手術便結束了。他習慣性地讓局麻的患者抬抬腿,在完成抬腿、伸腳的動作后,患者激動地顫抖。
程慶好。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疼痛不是矯情,要敢于說出來”
創辦疼痛科之后,程慶好開始嘗試用短視頻的方式來進行推廣。這種方式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獲。由于短視頻平臺面向的受眾很多來自二三線城市,一些農村的老年患者循著視頻找到了程慶好。
在程慶好的印象中,老一輩人,尤其是農村的老人,對于疼痛的忍耐力都極高。他們覺得,人老了,疼痛忍一忍就行了,說出來矯情。“剛開始只是疼,后來腳麻,有人拿鞋底子使勁抽。再后來腿麻站不起來,有的人躺床上一兩年,躺久了,肺部感染,有可能就走了。”
而這些疾病,初期只是腰椎間盤突出而已。程慶好覺得可惜,于是短視頻成了他的“日記”,他在里面科普腰突是什么,馬尾綜合征是什么,正確的睡眠姿勢,怎么選取適合的枕頭,什么時候可以靜養,什么時候必須來醫院……
疼痛科在我國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發展,到現在依舊處于起步階段。
近三年,應急總醫院麻醉科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人民醫院與興安盟科右前旗醫院進行對口支援。內蒙古當地醫生來到應急總醫院來交流學習,逐漸從學習麻醉科轉到學習疼痛科治療方法。
正藍旗人民醫院在接受對口支援后的下一個月,就建立起了自己的疼痛科室。“其實基層老百姓對于疼痛科室的需求非常大,醫院也醞釀了很久,可能就差一個契機。”程慶好說。
除此之外,疼痛科在應急和訓練過程中,具有很獨特的地位。應急總醫院作為應急管理部直屬的單位,負責北京的消防力量醫治工作。
消防員由于長時間訓練與參加救援戰斗,許多人會有手指的腱鞘炎,膝蓋的骨關節病或者肌肉勞損。程慶好每年會帶著疼痛科醫生,去駐守北京的國家消防救援局機動支隊以及北京市消防救援總隊下屬支隊進行義診,為他們做一些紅光、熱敷或者微創手術。今年他們已經下到了12家消防支隊進行義診宣傳。
每個月,他們也會走進周邊社區義診。“以前的義診,掛的條幅是應急總醫院,來疼痛科咨詢的人并不多。后來在我們的宣傳下,人們逐漸認識到疼痛科,愿意來找我們傾訴。”
多的時候,程慶好一天就要做十幾場手術。他有個習慣,加班到晚上九十點的時候,會去病房里遛一遛,看到大部分燈都關著,他就放心了。病人睡著了,證明不那么痛了。
偶爾有一兩個燈亮著,這說明是剛做完手術回病房沒多久的。他過去囑咐兩句。“看到他們減輕病痛,回到家哪怕累點兒,也會覺得舒心。”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