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三評“知網高收費”之一:頻惹眾怒,該重視
近日,一則“中科院因近千萬的續訂費用不堪重負,停用中國知網數據庫”的消息引發網絡熱議。據媒體報道,中科院相關工作人員確認這一消息屬實,稱原因在于知網的訂閱費用連年上漲,已經突破千萬元人民幣的大關。
一邊是國內具有較強科研實力的科研機構,一邊是國內知名學術服務網站,這樣的結果顯然是大家不想看到的。有網友評價:“這不是知網的損失,不是中科院的損失,這是對中國科研力量的無限打擊”,有媒體發出這樣的感慨:“中科院都用不起,學術機構還要吃知網多少‘苦’?”然而面對洶涌的輿論,中國知網最初的回應只是簡單的“不屬實”三個字。雖然事件發酵后,中國知網稱其對中科院的服務未出現停止或中斷的情況,2022年的訂購工作正有序推進中,但這顯然不足以解除公眾的困惑。
事實上,中國知網因為收費過高、不合理漲價問題深陷輿論風波,早已經不是一次兩次。2016年1月武漢理工大學發布停用知網的通知,同年3月北京大學也曾貼出即將停用知網的通知。有媒體統計至少有6所高校發布公告暫停使用知網,原因均為費用漲幅過高。如今中科院也加入這一行列,再次凸顯知網漲價早已成為眾矢之的。
知網因為價格問題屢受消費方詬病,頻惹眾怒,甚至引發涉嫌行業壟斷的質疑,按理早該深刻反思自身行為的合理性。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一次次輿論風波之中,我們看不到中國知網的實際行動,看到的是其利用一家獨大的市場優勢地位,不斷提高價格令各單位難堪重負;我們看不到定位于“國家知識基礎設施”的機構履行應有的社會責任,看到的是其賺得盆滿缽滿。
收取高額費用、連年漲價,表面上是經營方式問題,但從深層次上看是相關企業缺乏對市場的尊重、對作者和用戶的尊重、對科學事業的尊重。
作為“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的運作實體,知網及其關聯公司曾獲得有關政府部門專項支持資金,知網理應履行更多公共屬性所賦予的義務,把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當成自己的主要目標。當企業的逐利沖動與公共利益發生沖突時,理應堅持把公共利益放在第一位,而知網恰恰是在這一點上走偏了。
知網屢受詬病,也不單是因為高收費問題。2021年底,89歲退休教授趙德馨起訴中國知網擅自收錄其160多篇文章全部勝訴,知網表示“將積極處理趙德馨教授作品繼續在知網平臺傳播的問題”。然而此時距知網公開致歉已經過去4個多月,趙德馨教授被下架的100多篇論文在知網上仍然查不到。
令人無奈的是,此前宣布與知網停止合作的多家高校,在停用一段時間之后又迫于各種壓力繼續與知網合作,根源在于知網提供的服務無可替代。但對企業而言,店大欺客不道德,優勢地位也不意味著可以有恃無恐。須知:企業之上除了法律、監管,更有道義。(作者:沈默識)
人民網三評“知網高收費”之二:收入掛帥,該調整
知網主打知識服務旗號卻堅持“收入掛帥”,飽受各方批評。
公開資料顯示,知網的主營業務收入,由2010年3.8億元、2011年4.5億元一路上漲,至2019年達到近10億元,2020年更超過11.6億元。與此形成對比的是,知網訂購費高企不下、連年上漲。近年來國內多所高校或科研機構曾因知網每年超過10%、甚至高達20%的價格漲幅而出現過暫停使用的情況。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12月22日以前,知網上的碩士學位論文下載費用是15元/本,博士學位論文下載費用是25元/本。這一價格在趙德馨教授起訴事件之后,調整為7.5元/本、9.5元/本。而目前,知網規定2008年以后發表的碩士論文稿酬每篇60元,博士論文每篇100元。這樣的稿酬標準相比下載收益,可見知網利潤之可觀。
此外,知網在把持海量文獻數據、占據了一家獨大的優勢地位后,不僅對使用者規定最低充值消費額度,還對機構使用者連年抬高售價,被質疑涉嫌壟斷。
知網是國內最大的學術電子資源集成商,在國內文獻檢索領域占據很高的市場份額。因此,對于知網提出的漲價要求,大部分機構使用者只能被迫接受。
從本質看,主打知識服務的知網,和其他學術期刊庫一樣,都是學術生態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性質屬于對知識生產起幫扶作用的臂肘羽翼,但絕不是控制知識生產的大腦中樞;其功能體現在服務知識創新上,是襯托紅花的綠葉,而不應是壟斷知識、借機牟利的“鏈頂獵食者”。
當然,平臺運行必然需要成本,這可以理解。但也不該以高收入增長、高利潤回報為最高追求。知識創造者憑知識產權獲得合理收益,知識使用者為使用知識適當付費,平臺靠中介服務收取恰當費用,這才是符合大眾預期、契合市場邏輯的知識服務模式。其中的價格機制,不應由平臺自我掌控,機構和讀者作為消費者也有協商定價的正當權益,相關監管部門更需要切實履職盡責,確保公平公正,確保公眾利益。
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把羊拖垮是最起碼的底線。公平交易的市場法則一旦損毀,那些損害公平的人肯定也不會有好前途。只惦記著每篇論文賣多少錢、每家高校收多少錢是急功近利。知網在服務讀者上應有更多擔當、更多貢獻,在助力創新上應有更多情懷、更高追求,如此方能行穩致遠。 (作者:魯陽)
人民網三評“知網高收費”之三:不忘初心,該遵循
當特定的商業模式屢屢沖撞公共利益,我們不禁要問:知網的初心去哪兒了?
有人說,讓高校機構查不起論文的,不止知網一家,國外亦有類似情況。但我們不能忽視的是,沒有國家支持、各類科研機構支援、數之不盡科研成果的資助,就沒有知網今天的風光。
梳理知網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從被列入國家火炬計劃,到被評為科技領域創新的重點項目,再到早年承建了部分科技部投資的諸如“機構/個人數字圖書館與出版物投送”等項目,其發展始終離不開國家和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取之于民更該用之于民,貢獻國家、回饋社會,應當成為知網前行的終極目標。
知網是數字圖書館,是文獻檢索平臺,更是知識基礎設施。其首頁上標注的“中國知識基礎設施工程”字樣,說明知網從誕生之時起,就肩負著記錄知識、共享資源的使命,具有回報社會、服務公益的功能屬性。
知識是人類的公共財富,不是任何人的私有財產。知識的有效傳播讓科學文化的種子落地生根,推動學術研究、創造社會財富、激發創新活力、凝聚共同智慧。特別是在當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復蘇面臨嚴峻挑戰,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第一動力。在這個背景下,為了服務好大局,作為國內首屈一指的知識平臺,知網應當在知識與用戶之間架起橋梁,而不是利用市場優勢筑起高墻,讓更多渴望知識、從事研究的人望而卻步。阻礙文化傳播、制約科技進步,這樣的責任誰都負擔不起。
當然作為一家企業,有贏利需求無可厚非。但問題在于,知網作為“知識搬運工”,能否在自己獲益的同時兼顧公共利益?能否通過優化文獻服務獲得利潤?這需要知網統籌處理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二者之間的關系,不能因為利潤至上而放棄追求公益目標。
知網等知識平臺曾為中國學術的數字化作出重要貢獻,但能否不斷提高學術成果普及性,在人才培養、決策參考等方面作出更大貢獻,還有待平臺繼續努力,寫好“下半篇文章”。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忘初心,就要適應時代發展、面向社會需要,將眼界放到人類知識的星辰大海,在順應大勢、服務大局中成就自我。
所謂基礎設施,應當人人可及、人人可負擔,而不宜采用純粹追求利潤的商業模式運營。知網等同類數據平臺的未來如何管理和發展,值得有關部門深思。(作者:原石)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