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爾濱地鐵站某女廁內,一女子與一男童母親發生激烈爭吵,起因是女子阻止男童進女廁。男童母親認為女子態度不友好,傷害了孩子,要求女子道歉。
拋開雙方態度不談,類似男童能否進女廁的爭論已不是第一次發生。很多單獨帶異性娃出行的家長,都遭遇過進退兩難的如廁、洗浴尷尬,這種情況,不僅讓成年人不舒服,對孩子自身成長也無益處。
隨著類似矛盾逐漸成為熱門話題,想辦法去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應該被提上日程。
首先,從對孩子教育負責的角度出發,家長應主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性別意識。比如,在有母嬰室、第三性別衛生間的情況下,或有同性家長同行時,堅決不帶孩子進入異性衛生間。要知道,家長堅持科學的性別教育,受益的是孩子,這與教授孩子文化知識同樣重要。
其次,遇到類似尷尬,當面斥責兒童確實不恰當,而聯系對方家長或工作人員溝通解決會更有效。這也進一步提醒家長,必須承擔監管責任。
想避免類似的沖突再發生,一方面需要家長的責任心,另一方面也需要社會的理解,同時更需要的是基礎設施的跟進。各個城市的第三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母嬰室等設施應該盡快跟上,這樣才能解決家長的燃眉之急,從根本上讓民眾出行更加舒適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