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2023中國詩詞大會》總決賽落下帷幕,來自甘肅平涼的農民工朱彥軍從眾多參賽者中脫穎而出,奪得亞軍。“我回去以后,一定好好聽話,好好讀詩,好好掙錢,好好愛你!”比賽中,朱彥軍憑借出色的表現和向妻子的深情告白,贏得全場掌聲,也讓無數人認識了這位煙火里謀生、詩詞中謀愛的“最可愛農民工”。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件事。
一段時間以來,在電視熒屏中、網絡平臺上,涌現出不少如朱彥軍般愛詩的普通人。在等餐時背詩、送餐時默詩的外賣小哥雷海為的成功逆襲,詮釋著“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的堅持;“詩情工作、詩意生活”的公交大哥劉寬云用別出心裁的報站詩詞,傳遞著“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哲思;而“被詩歌拯救”的礦工詩人陳年喜,更是用“五千米深處”的玲瓏詩心靜靜流淌出屬于自己的詩篇——“再低微的骨頭里,也有江河”……這些樸素人生中的詩意片段如月光之皎皎慰藉心靈,又如春風之徐徐撥動心弦,叩問著曾被問及無數次的話題:千百年來,為何我們始終對詩詞愛得如此深沉?
“詩言志、歌永言”,詩詞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棵參天大樹,是漢語中瑰麗的精華所在。從“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的向往,到“皚如山上雪,皎若云間月”的信念;從“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思戀,到“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灑脫;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家國情懷,到“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豪情壯志——無論從事何種職業,身處何種境遇,人們對詩詞的感受,也許會因理解能力、學識水平的不同而有差異,但文字間的詩意作為一種審美、意境與趣味,于所有人而言卻是共通的。即便往事已越千年,人們依舊能在詩句的字里行間,尋得凝練辭藻背后的豐沛情感,窺見綿密韻律織就的氣象萬千。
在詩詞間,有美的滋養。愛詩之人,更容易捕捉到生活中那些稍縱即逝的美。對于朱彥軍而言,詩詞之美早已充盈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當夏天走在鄉間田野,他會想起“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聲里雨如煙”;傍晚看見夕陽,自會感慨“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邂逅初雪美景,想到“應是天仙狂醉,亂把白云揉碎”;遇到月圓之夜,便沉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夫之有言:“以追光躡景之筆,寫通天盡人之懷,是詩家正法眼藏。”大自然中的山川草木、云煙光色,花開花落、魚躍鳶飛,都是詩人表達情思的素材,而由此生發的詩詞作品,便成為人們陶冶性情品格、提升審美修養的寶貴精神財富。
在詩詞間,有生的感悟。葉嘉瑩曾這樣分享自己的體會:“人生會經歷很多事情,哪一天你遇到了挫折或者心理上有邁不過的坎,你背過的那些古人的美好辭句,便會突然在腦海中出現,讓你頓然覺悟:人生是如此的。”朱彥軍此前的人生不算順遂,雖然從小酷愛詩詞,但在初中畢業后放棄學業,外出打工。“使窮賤易安,幽居靡悶,莫尚于詩矣。”每每在困頓之時,總有那么幾句詩詞,給這位終日勞作的西北漢子帶來一些生命的頓悟與啟迪。“打工人讀詩有什么用?”在朱彥軍身邊,也不乏有這樣的質疑,而他只會用“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的堅韌勉勵自己日復一日的閱讀,用“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無一點塵”的純粹去等待最終厚積薄發的綻放。在浩如星漢的詩詞中,朱彥軍最喜歡的還是《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里的那句“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對于這句詩,他的感悟樸素而真誠:“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說,這兩句話都特別受用。不論干什么事,只要你肯努力,哪怕這件事情你做不到,但是只要你盡力了,就不會有遺憾。”
在詩詞間,還有人的力量。除了朱彥軍,今年的詩詞大會上不少選手給我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的航空新青年谷建霖夢想能如辛棄疾般俠心劍膽、縱橫四方;“少年尚意氣,崢嶸各自擔”的小講解員謝雅丹最是景仰杜甫的萬丈豪情與滿腹柔腸。“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讀詩,便可思接千載,與歲月長河中的智者相遇;亦能視通萬里,與遼遠宇宙間的知己相擁。朱彥軍詩意人生的開端,源自其父親手中的一本《唐詩一百首》,而他也始終將詩書濟世的理想向兒女們傳遞——在更為漫長的時間坐標中,中國人心中持續涌動的詩意,也正是這樣一代又一代接續不息地綿延與傳承。在中國文化傳統中,詩詞最寶貴的價值和意義,就在于由作者到讀者,不斷傳達出生生不已的感發與力量,讓詩詞之美、詩意之愛成為平凡煙火中的一抹絢爛色彩。
這正是:
一半煙火一半詩,一掬水月一生情。(曹怡晴)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