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幸存女孩講述遭遇網暴經歷,部分網友利用私信對其進行侮辱謾罵、惡意騷擾;某大學生在網絡上惡意捏造黃謠,并將修改過的女性圖片出售牟利;湖南桑植一名高三學生因高考誓詞激情澎湃,被網友冷嘲熱諷為“瘋癲”……最近,幾起網絡暴力事件引發關注,讓人們在震驚憤怒之余,更加呼喚用法治方式、法治辦法徹底根治“按鍵傷人”問題。
謾罵抨擊、侮辱誹謗、泄露隱私……現實生活中,許多人都有目睹網絡暴力甚至是被其所傷的經歷。敲敲鍵盤、動動手指,把惡毒觀點和極化言辭釋放到網絡上,看上去無足輕重,實際上輕則侵犯個人名譽和隱私,重則使受害者蒙受心靈創傷。十億量級的網民數量,任何小唾沫星在網絡輿論的發酵下,都可能演變成一場個體所不能承受的暴風雨。
“按鍵傷人”者現實中可能溫文爾雅,一旦躲進電腦、手機,躲在網名、頭像后面,就可能換了一張面孔。“不用承擔任何實際后果”的臆想,也增加了網絡暴力發生的可能。要看到,互聯網時代,人人都能表達,這既受法律保護,也受法律管束。無論披上怎樣的網絡“馬甲”,誰都沒有凌駕于他人正當權益之上的特權,也沒有肆無忌憚胡作非為的自由。
有些人扮演“鍵盤俠”惡意編故事、帶節奏,是因為有利可圖。許多網絡暴力事件中,都有某些網紅、大V甚至普通網友故意參與其中蹭熱度、賺流量,有時還有網絡黑灰產業鏈的影子。為了獲取流量和關注,不惜捏造、歪曲事實,炮制低俗謠言,惡語攻擊他人。因此,扼住“帶血”流量,重塑網絡空間清朗,亟需依法懲治信息網絡犯罪和網絡暴力“按鍵傷人”。
從全球范圍看,網絡暴力早已是公害。網絡絕非法外之地,不斷加強治理是近年來的大趨勢。比如“清朗·網絡暴力專項治理行動”,推出了監測識別、實時保護、干預處置、溯源追責、宣傳曝光等措施,進行全鏈條治理。相關部門也積極推動網站平臺參與協同治理,建立網絡暴力預警、保護、防擴散等治理機制。網站平臺其實是信息安全的“守門員”,既有法律義務也有技術能力,從源頭上管住那些網絡暴力者的“嘴”。
根治網絡暴力,必須讓法律長出“牙齒”。今年全國兩會上,多名代表委員建議制定反網絡暴力專項立法,兩高報告也均提及治理網絡暴力。不僅要立法反網絡暴力,還要強化執法管好網絡秩序,訴諸司法途徑加以嚴懲,徹底扭轉違法成本過低的現狀。特別是對那些網絡暴力發起者,務須堅決“亮劍”。普法也應當重視起來,確保人人繃緊網絡法治之弦。
生態毀壞了,誰也無法逃脫;法治失護了,誰也不能幸免。網民整體是溫和理性、懂法講理的,隨波逐流、人云亦云、跟風起哄不是常態。保持好依法治理網絡暴力“按鍵傷人”的良好態勢,需要全社會齊抓共管、形成合力。依法文明上網、理性平和表達,共建良好網絡生態,這不僅僅是文明倡議,更是守護每個人福祉的最佳選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