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動物很鬧心。憑一己之力拉高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半個園區“GDP”的“明星”大熊貓花花睡覺時被游客扔石頭;七個月大的大熊貓寶寶福菀被游客潑水;一只海鷗在昆明停留時被“熊孩子”一家三口抓住,差點給塞進塑料瓶帶走……
最近,有些網友很開心。一條名為“峨眉山的猴子你們的好日子到頭了”的帖子稱,峨眉山將推行“人猴分離”管理模式。峨眉山景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清音閣風景區附近的生態猴區已經開始執行,其他景點暫時沒有。害怕被“潑猴”打擾的網友覺得,以后去峨眉山多了一些安全感。
對很多人來說,親近自然、和動物互動是令人愉悅的體驗,既可以放松身心,又能滿足好奇心。但過多的互動也會帶來負面影響。比如,猴群為景區增添了吸引力,卻也屢屢肇事,威脅游客人身財物安全;候鳥為一些地方增加了人氣,但過多的投喂對它們的健康無益。
不止在旅游景區,近些年來,在不少地方,生態保護讓植被得到較好的恢復,野生動物活動區域擴大,野生動物和人類活動空間重合的情況也變得常見,人與野生動物遭遇的情況增多:大學宿舍有猴子“飛檐走壁”、游蕩覓食的新聞常見諸報端,伐木工人等戶外工作者撿到野生動物幼崽的情況也常有耳聞,還有城市小區中野生貉泛濫……不管是去景區觀光時的“主動奔赴”,還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期而遇”,隨著人與動物接觸的增多,是時候重新審視人和動物的關系,更新對待動物的態度,規范與動物接觸、互動時的行為了。
其實,不論是在動物園、旅游景區觀賞,還是在日常生活中偶遇,對待非寵物動物都應該遵循一個基本原則:敬而遠之。此處的“遠”指的是物理空間上的遠,保持適當距離,不接觸、不驚擾、不追求互動。雖然人類總是忍不住擬人化、“萌”化某些動物,但對它們身上海闊魚躍、天高鳥飛的野性與生命力,我們有必要保持尊重與敬畏。
反過來看,對動物而言,一廂情愿的善意也可能帶來傷害。比如看起來很有愛心的“投喂”行為,也可能影響動物健康。一些景區的猴子、梅花鹿等動物由于習慣被投喂,曾誤食游客扔下的塑料袋遇到生命危險。候鳥大量攝入面包、饅頭等食物會導致肥胖、羽毛生長過快而影響飛行,還會讓它們由于蛋白質攝入不足而營養不良。至于餅干、薯片等油膩食物,則有可能讓它們消化不良。其實,以候鳥保護為例,補食是一項講究方式方法的工作,需要營造食源充足但“近自然”的棲息環境。在候鳥重要越冬地鄱陽湖周邊,一些地方會發放生態補償,讓部分農田只種不收,留作“候鳥食堂”;還有一些地方會在春季栽種候鳥愛吃的沉水植物,以備候鳥越冬時食用。
隨著社會整體生態意識的提升,保護珍稀動物、野生動物已經是許多人的自覺。我們也應該了解相關知識、提升生態素養,以規范自己的行為,更科學地處理與動物的關系。在景區,“幕猴而來”“慕鷗而來”的游客希望和動物互動,心情可以理解,但我們應更新觀念:對動物保持尊重,與動物保持距離,才是對彼此都更好的相處方式。正如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提醒的那樣:“參觀時注意降低音量,管住雙手,不投喂不拋物,安安靜靜看萌熊!”“拍攝時請關閉閃光燈,避免驚擾到他們哦。”
尤其是在野外,遇到“不明來源”或是“不明物種”的動物,則應主動回避,保持安全距離,不去驚擾。那么,遇到需要幫助的動物,是否要施以援手呢?云南省森林公安局的專業人士提醒公眾,沒有相關專業知識的普通人遇到需要幫助的動物,最好不要“親自”動手,尤其是不要在野外直接救助獸類、猛禽類和蛇類等。可以及時向林草部門、自然保護區管理部門等尋求幫助,也可以報警,由森林公安等專業人員來處理。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人類而言,如何處理與動物的關系,是一項需要長期學習和研究的課題。愛護動物是好事,不過要講究方法。在大多時候,不妨“敬而遠之”,在彼此尊重、相互理解中共生共存。
這正是:
距離之美,亦是共生之道。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