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好的表演,
沒有任何捷徑,
只有真誠和堅守可以完成。
采訪肖戰是在深夜。這一天,他白天忙于新電影的集訓,晚上又參與新劇的宣傳節目,一錄就到了將近12點。臨時改成采訪間的休息室里,掛著他今天穿的兩套衣服,地上擺著兩雙白球鞋。《環球人物》的機器一架,燈光一打,幾乎沒有什么走動的空間了。
錄完節目,肖戰以最快的速度換好衣服,整理頭發,又以最快的速度走進休息室。臨到門口,他停頓一下,放慢腳步走了進來。沉穩地打招呼,安靜地坐下來。四周是工作人員忙碌的身影,調試燈光、確認收音,他拿著采訪提綱仔細看著,仿佛有一道追光在他頭頂打下,使他與外界喧囂隔開,只剩下沉浸與思考。
手里拿著紙質的東西,好像是肖戰的習慣。與他有過多次合作的表演指導楊旭曾形容他“總是隨時拿著劇本”。這一方面來自他對于角色的忐忑,另一方面也來自他對角色的敬畏。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肖戰始終對表演抱有一種審慎的姿態。
這種姿態靜水流深,無聲無息地幫他實現了一些從量到質的改變。過去的3年,肖戰連續參演話劇《如夢之夢》,每場臺詞萬字;每年都有穩定影視劇輸出,從古裝到現代,從玄幻到現實主義;等到6月電視劇《夢中的那片海》播出時,觀眾看到了一個更加成熟的演員肖戰。
在這部劇里,他穿著軍大衣,講著一口北京話,騎著二八大杠,從小小的什剎海開始,演繹了一段橫跨30年的奮斗人生,勾勒出那一代人生生不息的拼搏青春。肖戰用“鄉愁”二字形容他理解的“夢”——對他飾演的肖春生而言,這個夢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北京城,也是從未妥協的初衷和堅持。
成為肖春生,同樣是一場夢。夢里,肖戰看到了人物,看到了時代;也看到了自己,看到了現在。
認為正確的事,就一直堅持
肖戰最初拿到《夢中的那片海》的劇本,就被肖春生飽滿的成長線吸引。“他的人生經歷了很多,有很多轉折和挑戰,但他總是選擇迎難而上。”
作為講述上世紀70年代北京青年奮斗成長的電視劇,《夢中的那片海》有著那個年代獨有的理想主義和浪漫色彩,總策劃葉京、導演付寧,也都是講述北京故事的高手。故事從高考恢復前夕講起,6個年輕人在什剎海冰場相約而至:聰明不羈的肖春生、溫婉嫻靜的佟曉梅、慷慨仗義的葉國華、驕傲明艷的賀紅玲、清醒理性的葉芳,還有好學溫吞的陳宏軍。他們各有各的理想,也各自有生活的掣肘。以這片冰場為起點,他們展開了截然不同又相互交織的人生軌跡。
此后30年,肖春生和他的伙伴們一起,經歷了人生的起伏跌宕,也在改革開放的號角里拼搏、成長。親情、友情、愛情,挑戰、機遇、成敗,這些關鍵詞構筑起平凡人在不凡時代中的寫照。
·電視劇《夢中的那片海》劇照。
肖戰飾演的肖春生,是其中最“軸”的一個:前期,他是團體中的大哥,有主意、有魄力、有想法,有著年輕人的俠肝義膽;中期,他在軍隊中渴望建功立業,在受傷后落寞歸鄉,又在頑強信念支撐下重新站起;最后,他走出了什剎海,在商海歷經沉浮,但仍懷抱初心,實現了另一種人生價值。
“我覺得自己和肖春生最像的地方,是對于自己認為正確的事就能一直堅持下去。劇中,肖春生隨著社會變化做出了很多選擇,但內心真正堅持的東西是沒有變的,包括他對朋友、對家人,以及對自己在意的事業,是一個比較認死理的人。”肖戰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這個角色是簡單的,自始至終都提著一股勁兒;但這個角色也是復雜的,過山車般的境遇需要演員展現截然不同的精神面貌。
肖戰印象最深的一場戲,是肖春生傷后回京的片段,“那段戲需要演員沉浸在悲傷的情緒里,同時又要在這種情緒里做出一些不同的層次,難點就是要把這種變化和遞進展現出來。”
雙腿被傷、父親去世、愛人離開,肖春生帶著三重打擊坐上了開往北京的火車。在肖戰看來,當時的肖春生是非常不安的,“他那么驕傲、那么倔強的一個人,竟然是坐著輪椅,被推上車的,所以我就會想,如果是我,會做點什么”。肖戰看到火車門旁有一根桿兒,就自己扶著桿上了車。“我覺得這是肖春生會做的事情,因為他骨子里的倔強就是:別人可以麻煩我,我可以為兄弟、為在意的人兩肋插刀,但是如果讓我去麻煩別人,那就是要了我的命。”肖戰說。
下了火車,肖春生見到姐姐,姐弟倆淚眼相擁,這個場面感動了許多觀眾。事實上,這場戲只是簡單走了一個位,等到正式開拍,情緒早已到位,兩位演員自然而然地把所有委屈、心疼、不甘釋放出來——真正的情感,是無法彩排的。
要完成這種現場感,一是需要演員對劇本百分百熟悉,二則要求演員完全進入角色。《夢中的那片海》是跳拍,前后戲未必總是順聯,因此必須花時間和力氣理清每場戲的順序和表現,在劇本上做足功課。
在肖戰看來,這是挑戰,更是成為演員的必經之路。
·電視劇《夢中的那片海》劇照。
演員就是以作品說話
肖戰是“90后”演員,《夢中的那片海》講的就是父輩們的故事。提起父母對自己的影響,肖戰對《環球人物》記者說:“我遺傳了他們的那一股勁兒吧。重慶人大多都有一種很堅強、很堅韌的勁兒。”
這股勁兒貫穿了他迄今為止的演藝道路。兩年半前,他正在拍攝電視劇《王牌部隊》,提前進組參加軍訓生活,每天早上5點半出操,在烈日下操練奔跑。該劇導演劉巖有3個字簡單準確地形容他:“能吃苦。”
·電視劇《王牌部隊》劇照。
劉巖對肖戰的另一個評價,也是3個字,“會思考”。對于每個角色,肖戰總要竭盡所能去探索,以此找到表演上的支撐點。在與《環球人物》記者討論起表演心得時,肖戰說:“我比較喜歡去做一些劇本外的準備工作,比如說這個人物,他從小生長的環境是什么樣子,什么人和事對他的影響最大,這些東西都是劇本外的、需要自己去挖掘的。”
每一個角色在開拍前,就已經有了一本屬于自己的小傳。“通過自己的理解把他寫出來,會對這個人物的詮釋有所幫助。”這是肖戰的心得。
“你希望別人以后提起肖戰,會說他是一個怎樣的人?”記者問他。
“他最近那部戲不錯。”他笑著回答。
這是他的企圖心,做一個用戲立足的演員。近些年,肖戰越發感受到表演與演員之間的羈絆。常常拍完戲回到酒店,回想起這一天的拍攝,都莫名有一種滿足感,“會很開心,會覺得哎呀,其實這場戲真的還是可以的,所有的辛苦都是值得的”;也會有反思,“或者覺得這場戲的狀態不太好,要是再來一次的話會更好”。
“作為非科班出身的演員,又加上那么大的關注度,觀眾難免會用更加嚴苛的眼光看待你、評價你,對于這些評論,你怎么看?”
“就是平常心對待吧,就像《夢中的那片海》里面的一句臺詞,‘難走的路才是上坡路’。說得對的,那我就自己吸收,然后下一次改正。對于我來說,演員就是以作品說話,所以一切都服務于作品。”
·電視劇《余生,請多指教》劇照。
3年前,在紀念曹禺先生誕辰110周年的一場活動上,肖戰與曹禺之女萬方有過一場對話。肖戰問了萬方一個問題:“真誠是不是創作中最重要的?”
萬方用她的作品《冬之旅》中的一句臺詞回答:“沒有一條道路通往真誠,真誠本身就是道路。”
這句話被肖戰深深地記在了心里。他知道對待表演也應該是這樣的態度——通往好的表演,沒有任何捷徑,只有真誠和堅守可以完成。
不卑不亢,專注當下
在進入演藝行業之前,肖戰是一個學設計的大學生,一個在公司勤勤懇懇的“乙方”,也正因為25歲前的工作經歷,他總有一種職業自覺,比如在談到話劇《如夢之夢》時,他形容自己是團隊里的一顆螺絲釘。
·話劇《如夢之夢》劇照,肖戰(右二)飾演角色五號病人。
肖戰對《環球人物》記者說,幾乎每一年都會被問及未來的計劃、目標,但事實上他并不是喜歡羅列計劃的人。“就是做好當下的事情,活在當下。”
如今正值畢業季,肖戰回憶起自己這一路的職業生涯,很是感慨。“大學畢業后,我先從事自己學的專業,然后又跳到這個行業,我能夠共情現在一些畢業生可能會出現的焦慮心情。從校園出來之后,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工作內容也在不停變化,每個人都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和挑戰,過了一個難關還會有下一個。”他說,“但還是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不卑不亢,不要過于擔憂和困擾,做好當下手頭上的事,麻煩也會迎刃而解的。”
2020年初,肖戰出席一個頒獎典禮,領獎臺上,他寫下了一個“JIE”。那是他對自己的小小期許:“不驕不躁戒熬夜,破界跨界闖世界。”
從設計師到歌手,這是肖戰人生路上一個美麗而意外的轉折;從歌手到演員,他不斷拓寬職業邊界,逐漸收獲屬于自己的星光;從初出茅廬到沉淀自我,他用3年的舞臺歷練和多部作品積累,夯實能力,踏實前行。采訪最后,肖戰說,他不會好高騖遠地去制定人生方案,所有未來都來自這個瞬間的自我。
關于人生,時間會給出最好的答案。
·6月12日,肖戰在北京接受《環球人物》專訪。(本刊記者 侯欣穎 / 攝)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