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網10月14日成都電 10月14日上午,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簡稱“COP15”)生態文明論壇開幕式在昆明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宣讀第五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并對相關代表進行表彰授牌。四川省共有8個縣(市、區)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成都市青白江區榜上有名。
生態事關民生,成績來之不易。
近年來,青白江先后榮獲四川省首批環保模范區、省級生態區、國家生態區、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全國綠色發展百強區、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殊榮,并作為全國唯一代表國企改革推進城市轉型發展典型案例,入選聯合國《中國人類發展報告特別版》。
榮譽的背后,是青白江區將生態環境保護、宜居品質提升、社會經濟發展三者有機結合,全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現實寫照。
生態環境持續整治
天更藍、水更清
“工廠的舊夢,在水里蕩漾;天空的蔚藍,也在水里蕩漾,她有工業時代的記憶,又孕育出新時代嶄新的風景……”這是青白江本土文學青年卓兮為長流河寫下的詩句。在她眼中,長流河的蛻變最能體現故鄉的生態和產業之變。

長流河濕地公園
在附近居民的記憶里,長流河以前又臟又臭。如今整治后的長流河水清澈見底,曲折蜿蜒的綠道沿著河岸向前延伸,成為市民休閑漫步、跳舞健身的首選。

陸港綠道
今年8月,青白江區再出實招,河長辦發布通知,按照市級相關制度,推行河長制管理紅黃牌警示、紅黑榜通報制度,根據突出水環境問題整改情況,對責任河長和責任單位實行河長制紅黃牌警示。
這種“獎優罰劣”的舉措,成為青白江河長制管理工作的新“利器”,有效提升了各級河長及責任單位參與河長制工作的積極性,河湖面貌持續改善、水質不斷向好。
水要清,天也要藍。青白江區碧水保衛戰打得有聲有色,藍天保衛戰也同樣成效顯著。特別是在科技手段的支撐下,治理越來越精準。
今年3月21日下午,青白江生態環境局工作人員在例行調看污染源在線監控系統時,發現異常數據,隨即聯系正在該公司所在轄區的環境執法人員進行現場調查,第一時間就鎖定該公司的環境違法證據并及時制止了環境違法行為。
此外,近年來青白江區實施燃氣鍋爐低氮燃燒技術改造、揮發性有機物治理等20余項管理措施,在全區范圍內設置了11個空氣標準站、100個空氣微站,將全域劃定為高排放非道路移動機械禁止使用區,完成臺玻、王牌、巨石、瀚江等重點行業企業涉氣工程治理……依托科技支持、精準治理、源頭把控等多種手段,進一步構建起了全覆蓋的大氣治理網絡。
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青白江區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制定土壤污染防治“三張清單”,強化部門聯動,確保全區無不符合土壤環境質量要求的土地進入用地程序。
生態價值不斷轉化
公園城市獨特魅力彰顯
在剛剛過去的國慶長假里,青白江再次向外界展示了公園城市的獨特魅力。數據顯示,國慶假期,全區共接待游客61.55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5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9.19%、25.59%。
淺丘、濕地、稻田、果林、草坪……天藍水清,花木蔥蘢,游客們放慢腳步、側耳傾聽,感受田園烏托邦的童話生活。這里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位于青白江區福洪鎮的“我的田園”綜合體。
與“我的田園”綜合體相鄰的福洪鎮三元村,同樣人氣火爆。這里青山繞著湖泊,四季綠水長流,林木茂密,宛若一個天然氧吧。或湖邊垂釣、或沿湖步行,在深深淺淺的綠蔭里,足以治愈所有的疲憊。
城廂古鎮
此外,城廂古鎮,上演寬袍廣袖,綺衣錦裳;鳳凰湖畔,演繹花團錦簇,游人如織。近年來,青白江區按照公園城市的理念,聚焦全域增綠,實施龍泉山生態提升、川西林盤保護修復、國土綠化等重點生態項目,區域生態空間進一步優化。截至2020年底,建成保護天然林3.8萬畝、退耕還林成果1萬畝,實現“增綠增景”2萬畝;全區森林蓄積量達到52.8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33.73%。堅持景區化、景觀化、可進入、可參與理念,全面推進城市形態優化,打造“兩拆一增”點位46個,建成東山公園、長流河公園等“百個”公園示范工程。2020年新增綠地120公頃,累計建成“回家的路”“上班的路”社區綠道50條33公里。

鳳凰湖
同時,青白江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實施城鎮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化行動,建立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制度,打造9個垃圾分類示范鄉村和生活垃圾分類黨建引領示范村。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和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穩定保持100%,完成農村無害化衛生廁所改造提升15502戶,普及率達93%,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的滿足感持續提升。

美麗鄉村
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爭當“雙碳”路上的排頭兵
青白江產業基礎雄厚。青白江是成都國際鐵路港所在地和成都中歐班列始發地,依托國家級經開區、綜保區、自貿區等平臺政策疊加優勢,青白江區堅持把產業園區建設作為培育區域經濟增長極和動力源的重要載體,持續優化產業結構、投資方向、供應鏈布局,高質量建設國際鐵路港、歐洲產業城、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園區,打造綠色低碳循環經濟新引擎,初步形成以現代物流、國際貿易、保稅加工、智能制造、先進材料為主導產業的新興產業集群。

成都國際鐵路港
基于產業集群優勢,今年,青白江區又提出更遠大的目標——建設全國碳中和產業發展先行區,并于今年9月24日率先發布了《成都高性能纖維材料產業功能區工業碳中和行動方案》。根據《方案》,青白江區將在2025年前建立起減排機制以及碳排放核算體系,單位產值的碳排放和能源消耗比2020年分別下降20%和1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力爭達到30%,順利實現整個功能區的碳中和。遠期目標是在2030年之前,比2020年分別下降40%和25%以上,建成全國碳中和產業發展先行區。
生態不斷改善、宜居品質提升、產業結構優化,曾經熟悉的城市正悄然發生著變化,更令人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