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人物網廣漢12月23日電(李佩藺)12月20日,記者走進廣漢市雒城街道金佛社區,餐廳后廚不見廚余垃圾,居民的廢舊家具“得到重生”……處處干凈整潔的環境讓人眼前一亮。在這里,令人頭疼的生活垃圾正在變廢為寶。
近年來,廣漢市積極破解城市生活垃圾處理難題,圍繞垃圾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總目標,聚焦源頭分類、終端處置、長效管理等環節,探索出“政府主導、公司運營、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的“3+1”生活垃圾分類模式,上演一場生活垃圾“變形計”的好戲。
餐廚垃圾處理廠里的“黑科技”
20日下午,一輛輛新型餐廚垃圾分類收集車將廢渣和油水分開裝運后,緩緩駛進四川恒云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餐廚垃圾應急處置廠。工廠里,各臺機器正干得熱火朝天,養殖架上密密麻麻的黑色蟲子引起記者的注意。
左圖為黑水虻蟲干;右圖為餐廚垃圾處理設備
“這是黑水虻。”四川恒云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羅孟夫介紹,所有的餐廚垃圾會統一運送到這里進行生物無害化處理。前端收運的餐廚廢棄油脂通過科學技術處理變為生物柴油、有機肥等,并將分解后的餐廚垃圾殘渣作為飼料用于昆蟲——黑水虻的養殖,而這些黑水虻就像“工作者”,在“車間”里以餐廚廢棄物為食,將之消耗殆盡,僅一個車間的日處理量就能達到100噸。處理了餐廚垃圾的黑水虻成蟲可作為活體飼料進行農業特種養殖,其排泄物則作為有機肥料用于果樹、花圃等農業種植。“令人頭痛的餐廚垃圾不僅能無害化處理,還能通過這種生物轉換、生態化處置的方式實現新的價值。”羅孟夫談道,運輸處置1噸餐廚垃圾大概需要470元的成本,但這些成本可以通過后期產生的活體成蟲飼料、烘干的幼蟲飼料、有機肥料的盈利中收回,這樣的高效管理和高科技利用也帶出了一條生態經濟產業鏈。
“2019年,我們通過公開招標引進這家特許經營公司——四川恒云泰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統一規范化回收、處理全廣漢的餐廚垃圾。實施兩年多以來,全市近2000家餐飲店、企事業食堂日均上百噸的餐廚垃圾都得到了妥善處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做到了高效、低碳、可持續”,廣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辦公室副主任肖尤富欣慰地說:“餐廚垃圾全程分類處理在廣漢真正成為了現實。”
昔日“三無小區”大變樣
極宇小區垃圾分類點
走進廣漢市佛山路東段的極宇小區,干凈的門庭、規劃有序的停車位、整齊規范的垃圾分類點......處處煥發新的生機。“小區環境好了,心情一下子就舒暢了。這要是在以前,我們都不敢想”,一位居民大媽興奮地說。
“這里原先是一個無物業管理、無主管部門(無產權單位或多產權)、無人防物防的‘三無小區’,居民家園意識差,垃圾分類不積極不徹底,社區組織活動也不愿意參加”,肖尤富介紹道。小區環境無人管理,居民的居住幸福感從何提升?
近年來,針對像極宇小區這樣的“三無小區”,廣漢市以推行垃圾分類為抓手,讓企業與社區“結對子”,為社區垃圾分類引入“活水”,助力人居環境整治。“我們積極倡導企業發揮特長投入到社區垃圾分類工作中,幫助社區解決了垃圾分類投入力量不足的問題。企業員工定期在社區開展重點宣傳推廣,通過召開動員大會、積分兌換、現場講解等活動,提高社區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熱情。”肖尤富介紹道,同時,廣漢市還通過機制建立、撤桶并站、督導值守齊發力,增強居民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準確率與分出率。截至目前,廣漢市已完成第一批5個試點小區撤桶并點工作。
“大家看到社區的變化,感受到了環境提升帶來的好處,居住幸福感也提升了”,肖尤富說,“接下來,我們將繼續維護好創建成果,并積極推廣極宇小區的試點經驗,讓社區管理走上良性循環軌道,實現從小區自行管理到住戶自我管理的轉變。”
“大家伙”有了新歸宿
廢舊桌椅、沙發、雜物柜……家里放不下、小區沒地方扔,請人來收走還要倒貼錢。這些“大家伙”的處理,曾一度成為困擾市民的難題。
針對這一問題,廣漢市積極探索市場化思路,在重慶測力市政工程有限公司的建設運營下,兩家大件垃圾處置場在廣漢落地——位于廣漢市三水鎮陳家院子新建的大件垃圾處置場和位于大件路川糧米業旁的廣漢蜀峰大件垃圾處置場。
廣漢蜀峰大件垃圾處置場
大件垃圾處置場內,一張舊沙發隨著傳送帶緩緩上升,被送進設備高處張開的“大嘴”。舊沙發被擠壓、破碎,碎片又被送到磁檢區域進行分選,出料口“吐”出了碎末狀的布條、海綿,而彈簧則被分解成小鐵件從回收口落下……整個過程只用了幾十秒。“這些舊床墊、舊沙發、舊家具等大件垃圾經過處理后,能送到煉鐵廠進行再生利用;農作物秸稈、落葉河草等經加工可以變成生物質燃料;各類樹木樹干則可以運到家具廠進行粉碎利用或加工成木料”,廣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辦公室工作人員吳珊說道。
與此同時,為加快推進大件垃圾處理回收工作,廣漢市還吸納了一批閑置人員和退休后低收入人員再就業,主動參與垃圾分類工作,“根據不同的材質,有不同的費用結算方式”,吳珊介紹,“目前,三水鎮已有數名無業人員自發收集大件垃圾送往處置場。這不僅幫助他們實現了增收,還帶動了新的就業模式。”
廣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負責人表示,垃圾終端處置技術和能力的提高,政府、企業、群眾共建的“多元共治”模式的形成等一系列探索,既帶來了城市形象的提升,也推動了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將努力打造垃圾分類可復制、可借鑒的‘廣漢模式’,并不斷推廣出去。”(圖片由廣漢市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辦公室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