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怎么還沒被“勸退”?
“人生除死,無大事。”
在熱播電影《人生大事》里,莫三妹(朱一龍飾)的父親做了一輩子殯葬人。最后,他躺在病床上,哽咽地說出這句話。
· 朱一龍(左)在《人生大事》中飾演莫三妹,羅京民飾演其父親。
電影里,他們是“種星星的人”,也是行走在中國喪葬習俗變遷中,送逝者最后一程的“擺渡人”。
· 《人生大事》劇照。
現實中,有一批“殯葬專業”的學生,正在努力成為他們。
“殯葬專業”只是一個統稱,其中包括現代殯葬服務/技術、陵園管理、殯葬設備等細分專業。目前,國內開設相關專業的院校只有幾所,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便是其一。
近日,《環球人物》記者與幾名該校的“殯葬專業”學生聊了聊。
“在火化車間實習,接收了1000多具遺體”
王燁,女,2003年生,現代殯葬服務與技術專業(技術方向),大二
我這個專業吧,每當和外人介紹起來,不出意外,都會迎來一絲“異樣的目光”。我也習慣了。
傳統的殯葬人,很多是像《人生大事》里一樣“子承父業”。我算是例外,家里沒人干過這一行。
那我為什么選它?大概是……緣分?
我高中是一個很調皮的孩子,學習也不好。高三那年,我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迷茫之際,遇到一部電影。
女主角是一個入殮師,為遺體裝扮儀容,讓他們體面地離去。我很觸動,原來殯葬是這么專業、有意義的工作。
緊接著,我產生一股強烈的好奇心,在網上不停地搜索資料,沒想到真找到了能學“殯葬”的院校,就報名了。
我選的是現代殯葬的技術方向,會學習像遺體整容、防腐、火化等實操內容。我現在才大二,上的主要還是理論課,比如“殯葬文化學”“殯葬法規與標準”“殯葬職業道德”等。
· 王燁的部分課表。
就像剛說的,以前殯葬技藝都靠代代傳承?,F在變得系統化、專業化了。而且我們學的是“現代殯葬”,這里面既包含很多傳統的文化背景、風俗習慣,也有新興的科技(比如最新的火化儀器)、觀念趨勢等。
· 王燁的部分上課內容。
但我覺得不管殯葬文化怎么變,最重要的還是建立對生命的敬畏心。
我印象最深的是剛入學時上的一門“生命文化教育課”。那是我第一次真正去思考“死亡”。
從小家里人多少會忌諱聊這個,我也覺得這種事很遙遠。但在上完這個課后,我猛地意識到,原來每個人都會有到達終點的那天。
去思考“死亡”,其實是為了讓自己好好地過現在的每一天,珍惜生命。
去年寒假,我在一個二線城市的殯儀館實習,被分配到了火化車間。
館里有兩個車間,里面很空曠,擺著兩/三個火化爐,上面布滿了管道。我第一次穿上工作服走進去時,還有點小緊張。
當逝者的遺體交接過來后,我們要確認好幾遍單子,才開始火化。大概1個小時,結束后,等到骨灰冷卻,我們就在操作臺上用專門的工具,將其裝進骨灰盒里,交給逝者家屬。
真的,整個過程,我都是屏氣凝神的。
實習1個多月,我接收了1000多具遺體,逐漸熟練起來。但每次,我都會留意他們的年紀。比如這是一個20多歲的小伙子,這是一個70多歲的老奶奶,就好像看到了他們走過來的一生,會有很多感觸。
這就是一個人的一生啊。
最難過的一次,是看到一個不到1歲的嬰兒。雖然素未謀面,但真的會產生一種很復雜又不舍的情緒。
· 王燁實習的殯儀館一角。
我們還有一門課,講到了葬禮策劃設計。能在活著的時候就設計自己的葬禮,我覺得太酷了。我認真地想了很久,我要提前錄好視頻,做自己葬禮的司儀、主持。
我想,從自己口中介紹的“我的一生”,會更加真實。如果暫時用不上,我還可以偶爾拿出來看看,那時的我是怎樣的?
從前迷茫、調皮的我,因為這個專業,變得耐心、穩重,有了人生的方向。但如果你問我,推不推薦報考,我還是會猶豫一下。
首先,你必須具備強大的心理素質,倒不是因為學習內容,而是要面對他人的聲音。不同于其它小眾專業,這個專業會因為與“殯葬”“死人”掛鉤,天然地背上一些偏見。
其次,總有人問我們,在殯儀館上班是不是很高薪?真的沒有!
我們也很頭痛,明明都只是拿著再普通不過的薪資,卻被貼上“多金”的標簽。而且,還有人因為這個來報考,到最后反而覺得“被騙了”。
所以,除非你真的對殯葬職業本身感興趣,否則這可能會是一條很難走的路。
“膽子大,就能學好這個專業?”
小薛,女,2002年生,陵園服務與管理專業,大二
“這一行,有能耐的看不上,沒能耐的干不了。”
《人生大事》一上映,我就迫不及待地去看了。里面這短短一句話,道出了殯葬人才懂的辛酸。
曾有人問我,是不是膽子大,就可以學好這個專業,去殯儀館上班?
當然不是!我們需要經過很多系統的學習和培訓,還要考取相關的證書,絕不是有膽量就可以。
我是學院第一屆“陵園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這一專業與其它殯葬專業最主要的區別是更偏重設計,要學會用電腦給告別、追思儀式等場景建模,還要設計墓碑、骨灰盒等。
· 小薛課堂上的建模教具。
所以,我的課表里就會更多出現“陵園計算機輔助設計”“陵園設施規劃設計”等設計課。
· 小薛的部分課表。
一開始,我選這個專業只是覺得好玩。但隨著這兩年的學習和實習經歷,我已經深深愛上了它。
不過,我家人從一開始就不支持,覺得一個小姑娘做這樣的工作晦氣。直到現在,他們依然不好意思和朋友說我是學什么的。
· 小薛的課堂場景。
也不怪他們。
我第一次去殯儀館實習是去年的清明節,當時非常興奮。我們的宿舍在告別廳對面,就是專門舉行遺體告別儀式的地方。
有一次,我們晚上點外賣,外賣員居然帶了另一個人來,然后將餐遠遠地放在門衛室就走了,不敢送進來。
有點哭笑不得吧。所以說,《人生大事》這部電影,讓觀眾對殯葬行業有所改觀,也給了像我一樣的學生很多鼓勵。
電影中反復出現了“私人定制”的情節。像為小女孩做的粉色骨灰盒、為老人舉辦的“活人”葬禮、在海邊放飛的“骨灰煙花”等,都是我們上課會涉及到的內容。
· 《人生大事》劇照。
比如,在殯葬用品設計的課程中,老師會讓我們根據不同人物的人生經歷,設計不同的骨灰盒。
每個人走過的一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告別時也就不必千篇一律。
而且在我們的學習中,葬禮是將逝者或平凡、或精彩的一生通過儀式表達出來。留給生者的不是無盡的哀痛和遺憾,而是在今后每一次回憶里,都充滿感動。
因此,殯葬人正是連接生者與逝者之間的橋梁。
電影中,導演還設置了這樣一個場景:
在老舊的小巷子里,莫三妹家的殯葬店對門就是婚慶店。我覺得,這恰好印證了“婚喪嫁娶”這四個字——它們都是“人生大事”,也都是尋常事。
· 《人生大事》劇照。
實習那段時間,我做的工作主要是服務和引導家屬,每天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的冷漠至極,有的哭到不能自已。還有一次,一位老爺爺去世了,留下一筆遺產,兒女為財產分配吵得不可開交,卻無人關心如何辦理后事。
所以,那些因為“不想和人打交道”就要報考殯葬專業的人,完全理解錯了。真正進入這個行業,你會接觸到比日常生活中更多的人生百態。
前不久,我考取了中級殯儀服務員證書。過幾天,我也要開始新一輪實習,做的是遺體防腐整容,是我一直很向往的“入殮師”工作。
· 小薛近照。
未來要不要繼續?
當然會。我希望自己可以一直用熱情來守護這個行業,傳遞愛與溫暖。
“這個職業不是陰冷的,是有溫度的”
陳發(化名),男,95后,現代殯葬服務與技術專業(服務方向),已就業
一晃畢業都3年了。走出校門后,我正式成為了殯葬人,進到一線城市的殯儀館工作。
我們那一屆有100多人,大概有一半人沒有從事這個行業。你可能想問,有那么多人“嫌棄”這個行業,我們怎么還沒被“勸退”?
我有一個觀察,不一定對。我們部門大約有30多人,從四五十歲的中年人,到我們這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包括“00后”。
你會發現,“00后”的心態反而會更積極、更從容。大家只想著做好自己分內的事,沒那么在意外界的評價。
下班后,他們就換上自己亮麗的服飾,很正常地出去“浪”,去社交,完全不會避諱介紹自己的職業(雖然這本來就是一個普通的工作)。我感覺,這就是“新一代殯葬人”的特征。
現在,我主要的工作是接待逝者家屬、辦理喪葬手續。最大的感受是:這不是外界眼中陰冷、可怕的職業,而是有溫度、有人情的。
· 《人生大事》劇照。
我剛參加工作沒幾個月時,遇到了一個老太太。我記得那是冬天,我們都穿著厚厚的大衣。逝者是他老伴,我負責主持告別儀式。
這位老太太跟我交談時,全程都沒有哭、沒有叫,整個人的狀態是呆滯的。
我當時也沒什么經驗,害怕她憋著一股勁,在一會的告別儀式上發泄出來,場面失控。我就忍不住和她說:“阿姨,您一定要挺住,外面還有很多親屬在等著您,您要好好的。”
結果,她真的很配合。直到最后一個來賓走出了告別廳,她才終于憋不住了,滿地打滾地嚎啕大哭,幾個人都拉不住。
等到終于緩過來,她開始拉著我的手,和我講老伴的故事,他們怎么認識的、如何相愛的,講了20多分鐘,我就一直靜靜聽著。
到最后,她給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說:“小伙子,我感謝你,特別感謝你。今天,我終于釋懷了。”
我的那個心啊,第一次真真切切感受到,這個職業能帶給人們的一絲溫情。
當然也有頭痛的時候。各種不講理、鬧事的家屬也會有,搞得大家很心累。但善良的人始終是大多數。
每天,我去上班時都會在兜里揣一包紙巾。因為你要和逝者家屬接觸,他們剛失去至親,難免會有情緒。我就會想,他們落淚時,自己能不能及時遞上一張紙?
干這一行,同理心特別重要。
但坦白說,專業也好、行業也好,確實太小眾了,求職空間也很有限。就拿我們那一屆來說,去到殯儀館的只有不到10人,大多是去了一些殯儀服務公司,后者門檻較低,就業質量也參差不齊。
就算是進了殯儀館,也只是拿著幾千元的工資,根本不像外界傳的“高薪”“高福利”。所以,報考前還是要慎重考慮。
《人生大事》火了后,我們確實更受關注,也更受尊重了,但要走的路還很長。不過,我相信“新一代殯葬人”們,會越來越好。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