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這件事,
不是澆水就馬上開花,
要有等待。”
作者:王秦怡
紀錄片《人生第二次》播出后,又有幾個家庭找到柏劍,希望“夢想之家”代為照顧他們的孩子。
這其中,有喪失勞動能力的媽媽坐火車從甘肅趕到鞍山,哭著說“孩子正處于叛逆期”,她管不了,柏老師一定要管一管;有女孩在媽媽去世后,常常遭到爸爸的毒打,后被告知她并非親生,“養了10多年可以了,現在不養了”……
·《人生第二次》視頻截圖。
從1995年開始,柏劍經歷過多次這樣的傾訴。
一開始是偶然。那時,柏劍是鞍山第二中學的體育老師,班上有個孩子因為家庭變故眼看著要走歪路,柏劍受班主任的委托,把這個孩子帶回教師宿舍,帶著孩子一起生活,一起跑步。
1個、2個、5個、20個、120個……慢慢地,越來越多的孩子被送過來,他們大多是父母雙亡的孤兒、女方未婚生育或者家人有重疾而無力撫養的孩子。“但他們有一個相似點,缺愛,沒有退路。”柏劍說。
對于一群沒有退路的孩子,“跑步”是最佳選擇。
柏劍向《環球人物》記者歷數跑步的“高性價比”:鍛煉意志品質;跑步要跑出成績會很苦,一般家庭的孩子忍受不了;出路多,能改變命運,孩子們可以參加專業比賽,成為職業運動員,或者作為體育特長生走進大學,又或者報名參加征兵。
所有理由中,還有一點至關重要。頓了頓,柏劍說:“跑步省錢啊,像打網球、踢足球,那累死我,也供不起。”
以下是柏劍的自述。
家
你問我“夢想之家”的招收標準是什么,那你就說錯了——不是我選擇孩子,而是孩子們選擇了我。
他們沒有其他路可以走,有的是公益組織送來的,有的是遠方親屬送來的,很小的時候就經歷了很多人一輩子都不一定經歷的事。
像有個孩子叫羅磊,他10歲時,親眼看著媽媽被一個求愛遭拒的男人扎了20多刀,從此手腳不能動。他特別恨那個男人,恨不得殺了對方。
事實上,每一個剛來這里的孩子,我都能從他們的眼里看到恨意。
還有個孩子鄒凱(化名),你猜他說啥,他說長大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警察殺了。他那時候小啊,不辨是非,只知道警察把他爸抓了,然后他媽也走了。他不知道他爸販毒,犯了很嚴重的罪。
他剛來時就是一塊帶刺的冰,很冷漠,誰碰他都不行。要是其他孩子不小心踩到他,他馬上就想動手。那看人的眼神也特別嚇人,瞅誰都發直。
·柏劍和孩子們。
這一時期,我很少主動和孩子們聊起他們的家事。這些童年受過傷害的孩子,自我保護意識都特別強,不會輕易向別人打開心門。
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陪伴和愛,用真心換真心。我關心他們吃飽了沒,給他們買訓練服和專業的跑步鞋,領著他們閱讀經典,小朋友如果幫大人做家務,我給他抱抱、舉高高。
像《人生第二次》里的小金子也很讓人心疼。他不到5歲,父親突發腦溢血喪失勞動能力,媽媽在一個大冬天把他和雙胞胎的哥哥丟在了大街上。所以,別人唱“世上只有媽媽好”,他唱的是“沒媽的孩子像個寶”,還是笑著唱的。你就知道,媽媽在他心里是個坎兒。
他剛來這兒也是什么話都不說,但我就是對他好,他屁股上的凍傷每年都發作,我幫他擦凍瘡藥,用電吹風給他吹暖和。后來他一做噩夢,就來找我。我跟他說,“心中裝什么都不要裝恨,恨是把雙刃劍,受傷的永遠是你自己”。
為了讓孩子們放下恨,我們每天雷打不動閱讀一小時的經典,從《弟子規》《孝經》“四書五經”到國外名著,比如列夫托爾斯泰的書和莎士比亞的書,都會讀。
讀經典的效果顯著,孩子們的語文成績很好,高考全部在100分以上。更重要的是,他的心胸打開了,不會再為了眼前的事斤斤計較,不會心里只裝著恨。他的格局一打開,想的就是為自己的目標奮斗,甚至是怎么“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不過,對所有孩子來說,這個過程都很漫長,至少以年為計,有的甚至一生都放不下心中的恨。
這我也能理解。有的單親爸爸或單親媽媽送來孩子,說家里太難了,等度過難關就來領孩子,結果卻是“黃鶴一去不復返”。等我像地下工作者一樣,輾轉聯系到他,對方卻說,我現在有了新家庭,求求你不要來打擾我。
我說,那好吧,只要你愿意跟孩子做親子鑒定,證明親子關系。我可以拿著這個證明到派出所去,把孩子戶口遷到鞍山,讓他能正常上學,我以后不會給你添任何麻煩。
改變
這么多年,我們的訓練節奏基本上沒變過。
我早上4點起床,孩子們4點半起床,簡單洗漱之后,5點一定要出門跑了。孩子們按年齡和速度快慢分批跑起來,大一點的孩子日常跑16公里,小一點的剛來時跑少一點,后邊平均可以跑到12公里。
跑完步最晚到7點,回來開始吃早飯,吃完飯,該上學的上學。原來下午3點到5點還會訓練一次,疫情后改成了下午5點到7點。之后,吃晚飯,讀經典,做作業,寫日記,開家庭會議,9點半準時熄燈睡覺。
訓練是很苦的。你看《人生第二次》里,我開著車帶隊伍,用粗麻繩拉著他們。跟著車時,他們的跑步節奏會更快一些,按我要求的頻率來。肌肉是有記憶的,即使他以后不跟車了,還是會按照這個節奏來。
訓練的最初,我把自己當教練的心態多一些,想的就是要更快更強。不要跟我講什么不舒服,訓練這事沒商量,就是成績說話。腿在腳上,你就得跑,就得拼命。
那時的教育方式也很粗暴。傳統教育講“棍棒底下出孝子”“嚴師出高徒”,我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小時候在外邊跟人鬧別扭了,回家后父母不問青紅皂白,拿起笤帚先削我一頓。我當體育老師那會兒也這樣,不聽話,就打。
后來隊伍里有了女孩子,小女孩心思細膩,說,“爸,我努力了,你打我,你不心疼嗎?”還有幾個男孩也說,“爸,你不能總打我們,我們訓練的時候會害怕”。
我意識到簡單的方式不行,動手打他們,我也心疼。我就去學習,讀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書,上經典情商課程。
心理學上有一個“內在小孩”的概念,指的是人在長大后可能忘了童年時期的傷害,但潛意識里這個創傷還在,會傷害到他。你看小金子,老是夢到跟媽媽在一棟起火的大樓里,四面是火,只能跳樓,一低頭,又看見地上有一大堆釘子,媽媽帶著他直接跳下去。
·小金子。
理解了這些,我想通了。教育這件事,不是澆水就馬上開花,要有等待,不能只盯著他們的成績看。我們的老祖宗說,“育,養子始作善也”,我的這些孩子一個比一個可憐,他們的內心能越來越柔軟,做一個向善的人,已經很了不起了。
我很少再呵斥他們,都是慢慢講道理。我還買了一輛中巴車,放假了帶著他們去游學,有錢就走得遠一點,沒錢就在附近轉一轉。天安門、清華園、北京體育大學、孔子故里、云南……別看他們小,去過的地方可不少。
·柏劍帶孩子們去種植園摘果子。
命運
很多人說我是“傻子”,搞不懂我為什么白養一幫孩子。
這跟我的成長環境有關。我老家在葫蘆島市一個很貧困的山溝溝里,家里有5個孩子,我是最小的。為了讓我上學,哥哥姐姐都輟學了,他們上山刨中草藥、捉蝎子,換了錢給我交學費。1993年,我以體育生的身份考上錦州師范專科學校,是鄉里有史以來第二個大學生。
1995年,我被分配到鞍山第二中學,我的命運改變了。哥哥姐姐以我為榮,從沒抱怨過。
·柏劍、母親(左二)、父親(左四)、二姐(左五)。
家里人就是這樣,骨子里很善良。我爺爺是老紅軍,一輩子說的最多的話是“不做問心有愧的事”。我小時候,村里有上門討飯的,來我家里不光能要到飯,有時爸媽還會讓他們留宿。
吃過苦的人很容易滿足,覺得有的吃有的住就不錯了。所以,這么多年,我爸媽也沒說什么,來幫我帶孩子,做飯,收拾家務。我哥嫂、姐姐和姐夫也一直幫襯我,帶些蔬菜,在我困難時打點錢。
我好像總能遇到好人。
最開始,我住在教師宿舍,后來孩子多了,學校特意騰出一間教室。再后來,我租房住,男孩多,吵鬧,租一個月,房東就不愿意租了。學校里一個女老師聽了,把家里閑置的房子讓給我。
2013年,我參加《中國夢想秀》,在場企業團愿意出資,解決我們的房租問題。現在,我們住著政府提供的公租房。
在這邊長大的孩子,很多已經成家立業了,時不時也來轉一轉。
龐浩就是其中一個。他是我帶的第一個孩子,當時身上一股匪氣,說是借同學的吃的,其實就是搶。誰管他,他都不服,教導主任讓他不要打人,結果被龐浩前后打碎了幾副眼鏡。
但他喜歡上我的體育課。班主任找到我,說他家里出了變故才這樣,讓我帶帶他。我沒多么偉大,想著無非是添雙碗筷的事,就讓他住在宿舍里,給他做飯吃。
我那時一個月工資193塊,經常去夜市賣點服飾,好不容易攢了1000塊,結果有一天沒了!那錢放在一雙不怎么穿的球鞋里,只有龐浩知道。我找了他三天,最后在一家黑游戲廳里找到他。他眼圈發黑,不承認拿錢,說“我要拿你錢,出門被車軋死”。
哎呦,我太傷心了——他不單撒謊,還發毒誓。我找來他媽,他媽冷冷地說了一句“我知道我的死孩子什么樣”,走了。我以為他會跟著他媽走,結果一回頭,在我屁股后頭呢。但我還是生氣,那兩天沒吱聲,也沒做飯。他倒是出奇的乖,沒逃課,跟著我吃咸菜饅頭。
·龐浩。
心里憋著火,我嗓子直接啞了,到第三天,一咳嗽咳出了血。他畢竟還是孩子,一下子嚇壞了,說錢是他拿的,他錯了。還說,就我對他好,他能不能叫我“爸”,我說“行”。
就這樣,我一個23歲的小伙子當了爸。
后來送養過來的孩子都叫我“爸”。孩子嘛,有從眾心理,感受到你對他的好,就跟著其他人叫了。慢慢地,我的年齡大了,稱呼不知不覺就變成了“老爸”,挺有意思的。
雖然我成了一個溫柔慈祥的老爸,但孩子們依然很爭氣。其實,他們內心那顆夢想的種子,才是他拼搏奮斗的最大動力。
這樣的例子太多了,有個小女孩叫朱洪偉,來的時候像只小貓一樣,瘦瘦小小的。但她倔著呢,她的跑步信條是“不讓任何人跑到我前邊”,后來她拿下全國中學生運動會長跑冠軍。高考那年,她收到清華、北大和西安交大三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現在,她在重慶大學當老師。
孩子們都走出了自己的路。龐浩現在是鞍山市的一名公務員,鄒凱是跆拳道教練,特別呵護孩子,羅磊馬上升為大廚,還有的是職業運動員,有的進了特種部隊……
·孩子們的獎牌。
以前,我老跟他們說:條條大路通羅馬,但人出生在羅馬,你哪兒追去,你必須跑出成績。現在,我想法改變了,心也遠了,覺得孩子們以后可走的路可能更多,條條大路通羅馬,不是必須跑到最好才行。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凌 云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