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幸運”的最佳時刻之一。
轉眼間,2022年悄然進入尾聲,“考研黨”掐表倒計時的沖刺期也來了。
提起“考試”,許多人總能一下回憶起人生某個重要節點。“考”的存在不意味著定勝負,卻像分水嶺一般,引領著我們走向不同的人生軌跡。
·高考考場外等候的家長。
古人云,“厚積而薄發”。為了從容走向考場,我們能做什么?
王子瑾有自己的答案。
她忘不了17歲那一天。2013年河南高考,她以658分的成績斬獲該省文科狀元。內黃縣,這個河南省安陽市東北部的小縣城,隔了十幾年,終于再出了一個全省狀元。
不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趕忙跑去取經——這樣的娃是咋教育出來的?
父親王運安也說不出啥“秘訣”,“我們很少管她,她從小就讓人省心。”
王子瑾的媽媽和姥爺都是教師,家里在縣城里也算得上書香門第。可王運安說,“上小學和初中時,她媽媽還能勉強輔導一下,高中就全靠她自己了”。
王子瑾自己卻把高分歸功于失敗。“上高中前,我是活潑張揚的性子,自以為很聰明,隨便看看就能考個好成績。高一幾次考試失利給我的打擊很大。我突然明白,這個世界上聰明的人很多,踏實才最重要。”
讓她性情轉變的另一“秘密武器”是——讀書。“我覺得看書不能有太多的功利性。我不是為了分數,而是真的關心這些國家大事,結果也開闊了我的視野。”
這位文科狀元的書單是啥?王運安在接受當地媒體采訪時提到,“子瑾愛讀書,特別對《環球人物》和報紙感興趣。”
這一消息也引起了本刊記者的好奇。一問才知,原來,王子瑾早在2008年就與《環球人物》結緣。還在讀初二的她去當大學老師的叔叔家做客,看到一沓擺放得整整齊齊的《環球人物》雜志,便拿起翻了翻,結果再也放不下手。
她軟磨硬泡地把雜志從叔叔那兒“借”過來。看完“存貨”還不夠,她想自己買雜志,但身邊的報刊亭較少,就說服媽媽在學校里幫訂一份。
每次媽媽把新雜志帶回來,她都會第一時間看完。“我的同學也喜歡看,班里有一本,大家就爭相傳閱,傳一圈要好長時間。”
即使在高三學習最緊張時,王子瑾每夜放學回家也要先花半小時看《環球人物》。高考前最后一星期,她已經不想看課本了,看雜志的時間增加到每天一小時。父母也沒有意見,說:“你覺得有用就好。”
“當然有用!我看過的雜志很多,但有些主要是娛樂報道,學生時間寶貴,看這樣的雜志浪費時間。有些又太嚴肅,讀得沒意思。相比而言,《環球人物》讀起來很有趣。”王子瑾說。
并且,“雜志中的人和事,寫作文時可以用。”她說,別人寫作文,往往是牛頓、愛迪生這種老故事,而她用《環球人物》里的人和事做例子,很新穎。
·《環球人物》最新一期封面報道。
翻讀雜志,有那些為真理和國家發展上下求索的國之大者、以中國眼光觀察的世界政要,有昔日藝術大家、傳奇身影,也有當代知名學者、創作者,還有像你我一樣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被時代記住的動情時刻……
他們都成為“王子瑾們”下筆有神的素材。
說起來,《環球人物》與高考的緣分可不少。
2017年是高考恢復40周年。京城一隅,門開處,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
他是楊學為,也是傳說中那位“主導我們命運的人”——恢復高考的文件經他之手起草,最終經鄧小平之手一錘定音,在1977年那個特殊年份里,成為冬天的第一聲春雷。
·楊學為。
《環球人物》記者從這位思路清晰的老人口中得知:從前呀,高考分數是絕密的,試卷上沒有選擇題。考試中心也沒有。保密室里,他獨自守著考卷,突然害怕要是有小偷進來,該先追賊還是留下來看卷子。
他向記者細數了“高考廢與立”的往事,“恢復高考改變的何止是個人命運,更是國家命運。”
讀完這些“冷知識”,許多人當時只是圖一樂,又或是道幾分感慨。但2017年高考考生可不這么想,尤其是碰到全國卷Ⅲ的考生們……
·2017年高考全國卷Ⅲ語文卷作文題。
看到這樣的“巧合”,有讀者馬上就趕來留言……
不僅是高考,“考研黨”即將進入的考場里也出現過《環球人物》的身影。
·《環球人物》2021年封面報道。
就在去年考研政治卷上,《環球人物》(2021年第21期)的封面報道內容被選用作材料:
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取得勝利。“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類兩度身歷慘不塔言之戰禍”,剛剛走出浩劫的人類苦苦求索和平進步之道。同年10月24日,《聯合國憲章》生效,聯合國正式成立。
自1949年10月1日成立那天起,中華人民共和國理所當然地享有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1949年11月15日,周恩來致電聯合國秘書長賴伊和第四屆聯合國大會主席羅慕洛,要求“立即取消‘中國國民政府代表團’繼續代表中國人民參加聯合國的一切權利”。然而,由于美國等西方國家的阻撓,新中國被長期排除在聯合國之外。為爭取合法權利,中國政府和人民開展了不懈的、不疲倦的斗爭,得到世界上主持正義國家的共同支持,最終匯聚成無法阻擋的時代浪潮。
1971年,美國政府雖已認識到很難再把中國拒于聯合國大門之外,但又不甘心失敗,便與日本政府再次提出“重要問題”案并炮制所謂“雙重代表權”案。對此,中國政府嚴正聲明,決不允許在聯合國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臺”的局面。
1971年10月25日,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交鋒。由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等23個國家共同提交的“要求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立即把臺灣國民黨當局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的決議草案,遭到美國代表的極力阻撓。廣大發展中國家代表據理力爭,逐一排除了美國設置的障礙。最終,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的壓倒多數通過第2758號決議,決定恢復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權利,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的唯一合法代表。這是中國人民的勝利,也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勝利!美國代表也不得不承認:“任何人都不能回避這樣一個事實——剛剛投票的結果,確實代表著大多數聯合國會員國的看法。”
摘編自《人民日報》(2021年2月23日、10月26日)、《環球人物》(2021年第21期)
考生能在考場發現自己“已閱”的題,那真是“努力+幸運”的最佳時刻之一。
在王子瑾看來,除了寫作,《環球人物》對她對世界的思考、認知能力也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她漸漸發覺自己變了,“在政治上對國家更加關心了,對周圍世界也更加關心了,對歷史發生了很大興趣,自己的人文情懷更重了些。”
這也是我們堅守的原因。
自2006年創刊以來,由人民日報主管主辦的《環球人物》雜志為一個又一個身影留下了時代烙印。
新的一年,《環球人物》為每一個同行的你準備了以下欄目:
思享
在碎片化的閱讀空間,我們需要一點深度;
面對紛亂的輿論場,我們需要一點邏輯;
身處大變局的時代,我們需要一點定力;
邀請你,與我們一同——思享。
封面人物
我們關心國際局勢,將目光投向被戰火和制裁傷害的人們;
我們崇尚科學家精神,將贊美送給周光召、王希季、錢七虎,以及和他們一樣為真理和國家發展上下求索的國之大者;
我們熱愛文化、體育和藝術,穿過香港街頭,找尋一個個經典影視形象,穿梭冬奧會與世界杯的賽場,記錄激情與昂揚的瞬間;
我們發掘歷史,為魯迅、雷鋒、焦裕祿寫下新的注腳;
我們更關心每一個你,希望在這個不確定的當下,我們的文字可以為你增添一些內心的安定與前行的力量。
特別報道
普通人身上的故事最容易讓人共情——
罕見病患者綻放的笑臉,外賣女騎士逆境中不失生活的信心,科考隊員南極大陸上近700個扎實的日夜……
他們的故事渺小而動人,他們的故事里也有我和你。
世界·政要
在這里,我們以獨家資源追蹤世界政要,以國際視野分析全球局勢,以獨到視角解讀人生智慧。在這里,我們以中國眼光觀察世界,我們讓世界聽到中國聲音。
中國·國士
什么樣的人能稱為“國士”?
宋代黃庭堅說:“士之才德蓋一國,則曰國士。”
“國士”對于國家意味著什么?
春秋《左傳》云:“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
古人如此,今人亦如此。
“國士”欄目報道在各領域為國家的“勢不可擋”做出突出貢獻的人。他們的本領可上天入地,他們的生活卻樸實無華。他們是這個時代最低調的一群人,也是這個時代最值得弘揚的一群人。
希望你能通過這個欄目,記住他們的名字。
文史·名家
朗朗星空,星斗燦爛。對話文化大家,走進他們的廣闊人生與內心世界。
我們追憶昔日名人大家,從汪曾祺到葉圣陶,從聞一多到楊憲益,追述那些歷久彌新的人生故事與思想光輝;
我們對話當下知名作家,從王蒙到馬識途,從劉心武、梁曉聲到格非、畢飛宇,記錄大時代下人性與文學的無限可能;
我們坐在學者對面,聆聽他們對歷史、當下、未來的獨特見解;
我們跟著考古人的腳步,走進故宮、二里頭、三星堆、北京中軸線,探尋中華文明;
我們聚焦熱點,觀察文化趨勢,剖析社會心理……書寫當代中國獨特的文化氣象。
藝界·大咖
我們懷念昔日藝術大家,從曹禺到于是之,從秦怡到朱踐耳,打撈他們在舞臺、銀幕、樂譜上留下的印跡,找尋和傳承文藝根脈;
我們對話熱門電影、劇集、綜藝、演出、畫展等的創作者,從《覺醒年代》的張永新到《功勛》的鄭曉龍,從《流浪地球》的郭帆到《萬里歸途》的饒曉志,從人藝的濮存昕、馮遠征到畫家何多苓、劉曉東……講述他們匠心制作的幕后故事,描繪當下文藝界的萬千氣象。
在這里,你將看見世界,讀懂世人。
別走開!
還有福利送給你↓↓↓
現在訂閱2023年《環球人物》
加20元即可換購價值166元的
《人民日報教你寫好文章》套裝版
(可自選初、高中)
“硬核”指導寫作,高分作文必備選擇
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