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漫,在她的指縫間流轉。
音樂靈動,畫面輕啟。
白色的沙畫臺上,被輕撒上一層薄沙,指尖飛舞,勾勒出茫茫大雪一片。皚皚白雪覆于矮屋頂上,屋后松樹挺立,飛舞的雪花落在俏皮的雪人頭上。指尖微拂,畫面一轉,一頭老虎踏雪而來……
12月7日,大雪。沙畫師何素丹在社交媒體上發布了這則視頻,將節氣與沙畫完美融合,迸發出了別樣的化學反應。
今年冬奧會期間,何素丹在線直播教觀眾畫冰墩墩,吸引了一大批粉絲,也讓她看到沙畫藝術在年輕人中備受歡迎。
趁熱打鐵,她開始了構思已久的二十四節氣主題創作。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漫,在她的指縫間流轉。
此外,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中國傳統節日,都成了她的創作靈感來源。今年端午節,何素丹在短短5分鐘時間內,接連畫出賽龍舟、包粽子、飲雄黃酒等意象,視頻配上英文解讀,在海外廣泛傳播。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轉發這段視頻說:“用沙畫講述了端午節的故事。”
沙畫之于何素丹是一種渾然天成的感覺。小時候獨特的成長經歷,加上近20年在行業的探索,讓她與沙子結下了不解之緣。近日,她對《環球人物》記者講述了自己與沙畫的動人故事。
2分鐘和4小時
我是大學老師,經常觀察周圍的孩子們,發現他們跟我那個年代的孩子很不同,很少去關注自然變化,幾乎失去了與土地的連接。他們對氣溫變化的感知更多是來自天氣預報,而不是親身觀察。
所以,我想通過這一套二十四節氣主題的沙畫作品,讓年輕人靜下心來留意生活中的美,去感受傳統文明、農耕文明,同時,也想讓世界看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浪漫之處。
一條視頻的創作周期通常是一個星期,包括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一是,搜集權威文獻,從浩瀚文獻中選取一些最具代表性、最具符號化的元素;另外,因為它是一門藝術,要感染人,所以我也會加入自己作為創作者的感悟,比如某一節氣中最讓我受觸動的點。
具體到創作過程,會涉及到很多細節,比如沙子的色彩。
我會將每4個節氣統一成一個色調:春天是翠綠的,樹葉開始發芽、播種;夏天是紅色的,色調比較熱烈,因為陽光燦爛,萬物都在生長;秋天是金黃色,這是豐收的季節,葉子慢慢變黃;冬天則歸于一種藍色。觀眾通過色彩變化,就能感知到一年四季的更迭。
·何素丹的二十四節氣作品《雨水》截圖。
·何素丹的二十四節氣作品《大暑》截圖。
此外,沙子顆粒大小的選擇也很關鍵。
細沙很細膩、柔美,霧蒙蒙的。像初春、雨水和驚蟄這些節氣,我會采用大概200目(代表物料粗細度的單位,數值越大代表越細)的細沙。而遇到秋天的節氣,出現稻田的元素,我就會用粗一點的沙子,大概140目到160目之間,體現豐收的喜悅。
·何素丹的二十四節氣作品《寒露》截圖。
在人物表現上,我更想表達中國傳統服飾,所以運用了很多東方審美的視覺符號。
現在大家刷小視頻,如果不好看,一晃手指就刷過去了,所以,如何在短短2分鐘內把節氣的美展現給大家,這是需要提煉的。
畫面有近景、中景、遠景、全景和特寫這些景別,因為想在節氣的變化上給大家一種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驚喜,所以我在畫面銜接上做了很多嘗試。
很多人看過我拍的視頻后跟我反饋,2分鐘一晃就過去了,覺得還沒有看夠。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評價。
一條節氣視頻呈現出來大概2分鐘,背后其實都是“大制作”,原片基本不少于4小時。光錄制通常就會花上2到3天的時間,之后還要進行剪輯、音樂包裝等。
與沙子結緣
我從高中開始接受學院派教育,學習素描,但其實從我有記憶開始,畫畫就已經成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這得益于我的成長環境。
我爸爸是美術老師,媽媽、爺爺和外婆也是老師。家里畫畫的材料很豐富,國畫、油畫我都涉獵過,從小就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
2003年我進入武漢理工大學學習動畫專業時,還沒有沙畫這一概念。2004年,韓國首爾舉辦了國際動漫節。開幕式上,一位名叫弗蘭克·庫科的動畫導演表演了一段用沙子畫畫的節目,叫作《創世紀》。當時我正好讀大二,開始上動畫制作課程,覺得沙子畫畫的形式其實可以做成動畫。
剛好那段時間,我經常去江邊寫生,發現手邊的沙子和庫科用的沙子看起來不一樣,但也可以嘗試用來作畫。
因為沒有人指引,現在看起來很簡單的事,當時卻困難重重。
第一次在燈光臺上進行試驗,我發現光影都斷開了,原來是因為燈管光線不均勻,最終在燈管上加了一層亞克力板,才解決問題。
然后,我發現自己的手經常被磨破,這才明白,直接從江邊挖的沙子有粗有細,需要篩過才能用。
還有,那些視頻里的沙子是怎么發光的?如何一下子就把造型體現出來?這些問題都是在慢慢嘗試后才解決。
·何素丹在拍攝沙畫作品制作過程。
那時我十六七歲,出去演出時,一個人拎著大箱子,大概三四十斤重,里面不僅裝有沙子,還有沙畫臺,另外還需要扛一個支架,上火車、飛機都非常不方便。
有一次去深圳演出,沙畫臺不能帶上飛機,只能托運。然而,抵達時,我打開箱子發現沙畫臺已經摔爛了。還有幾次過安檢時,沙子被扣下不準帶上飛機,因為那時很少有人見過沙畫,行李里的一包沙子就可能被認為是危險品。
我最擔心的還是在室外進行演出。如果碰到下雨,舞蹈演員還能跳一跳,但沙畫一遇水,就全成漿糊了。大風天也不行,沙畫的形狀剛展露一點,觀眾還沒看明白,呼的一下就被風吹散了。
有一次室外表演,天氣很冷,其他節目的演員可以穿蓬蓬裙和保暖褲,而我只能穿吊帶或者短袖,因為衣袖會掃到沙子。當天我的臉和手都凍僵了,但還是盡量呈現出最好的表演效果。
為了探索行業邊界,我做了很多嘗試,比如用沙畫直播馬拉松。
那天,我從早上6點就開始準備,跟蹤一位馬拉松選手,他跑到哪一站,我就畫到哪一站。當天我穿著18厘米高的高跟鞋站在那里,一直畫到下午2點他跑完全程。
早期沙畫是單色的,缺乏層次和表現力,我們就把沙子染色,進行彩色沙畫的探索。
這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如果是在紙上畫畫,紅色畫得越厚就越紅,但沙畫不一樣,紅色沙子堆得越厚,反而可能變黑了,所以要去做一些技法和厚薄機理的探索。
2010年到2018年我在部隊,那段經歷培養了我的責任感,也擴充了我的創作題材。我很想創作一些跟現代社會生活發展相關的作品,讓大家知道,這個時代有很多人為我們負重前行,所以要懂得感恩,懂得回報社會。
幫孩 子插上想象的翅膀
其實,我國的沙畫藝術很早就開始了 。 成語畫荻教子,講的就是宋朝歐陽修的母親和 他 在沙地里用蘆葦棒畫畫、寫字的故事。
讀 碩士期間,我在瓊臺師范大學做外聘教師, 當時 的 很多 學生 到 現在也經常跟我聯系 。 我覺得能夠去感染 、 影響別人,是一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我最近 在 給海南省鄉鎮小學骨干教師培訓 。 他們班里的 很多孩子是留守兒童,家里極其貧困,從鎮上走到村里 , 都要走一個下午 , 接受的 教育水平 和 城里孩子 有很大差別 。
培訓 結束后 , 當地 老師 跟我說 , 沙子這種材料隨手可得,不需要花太多錢去買 , 而且可以開發孩子們的想象力 、 創造力 , 很適合那里的孩子 。
·何素丹(左)在教學生畫沙畫。
這也讓我想起了此前去 特殊教育學校基地教沙畫 的經歷 。 那里的 很多孩子不會說話,也聽不見, 但學會了 通過沙畫 來表現 故事 , 找到了樂趣和成就感。
其中 一個孩子的表演 , 讓 很多人都看哭了 。 他出生在一個小山村,每天只能看到河面上一些船只來來往往,沒有人跟他交流,因為他聽不見 。 但是沙畫藝術 幫 他打開了一扇窗戶,讓他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創作 沙畫 其實 是一種對話,沙子好像在跟你交流,隨意一撒,可能是一片樹葉,可能是一朵花 。 最重要的是 , 孩子們 在創作上是平等的, 不論貧富 , 也不論個人先天條件 , 都 可以利用想象力講述自己的故事 。
目前,我們已經進行了100多場公益講座,想通過沙畫,讓孩子們的生活更加精彩。
·何素丹在做沙畫講座。
這個行業也有瓶頸期。2018年左右,我逐漸發現,每次去沙畫錦標賽擔任評委,很多孩子的作品都是在模仿過去的創作,原創性在下降。
從部隊轉業后,我去了高校,希望再度進修,對沙畫行業進行再探索。在高校接觸到的人工智能,給我帶來了新的希望。
如果借助人工智能,比如說人機協同、機器深度學習、智能生成等,就會帶領行業再前進一步。跨學科的融合,會給沙畫這一行業注入很多新鮮血液。
我開始探索沙畫和工科、設計學科的結合。今年11月,我們團隊設計并用3D打印制作了機械手臂的末端執行器,開發了算法,使人機協同創作得以實現。
如果進入到人機協同2.0、3.0階段,可以讓線上機器演示和旅游文化景區互動。
沙畫這種技藝還有多少種可能?我還會繼續探索下去。(王喆寧)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