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色簡陽流光溢彩。
2018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視察時,首次提出“公園城市”理念,開啟了成都全面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的新征程。“公園城市”理念融合“綠水青山”“綠色低碳”“多元共治”“以文化人”“美好生活”等多元價值要素,體現了“生態文明”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勾畫出一個更加關注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新型理想城市建構模型,把現代城市理念推向更高級的形態。
以此為參照,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承載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和生態環境需要,成為衡量宜居城市的重要標準,也是城市價值最終沉淀為城市核心競爭力的一個關鍵要素。
俯瞰簡州大地,沱江、絳溪河穿城而過;周邊淺丘密布,鰲山、龍王山、棋盤山、余家大山、廟子山、虎山繞城而圍。“六山一壩、一江一河”,給予簡陽豐厚的天賦底蘊,也撐起了“城山相映、人水共生”的建設基石。
然而,擁有這些天賜條件還遠遠不夠,只有當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幸福才能真正成為一座城市最溫暖的底色。
“只要不下雨,每天我都要來這里走走。”吃過晚飯,到附近的天星公園走上一圈,早已成為石橋街道居民楊廷華的日常。“這兩年,簡陽的變化太大了,尤其是公園、綠道、綠地的建設,為我們老百姓創造了越來越好的生活環境。”
天星公園占地面積330畝(約22萬平方米),于2021年12月建成向市民開放,在設計上順應山勢地形,以簡潔靈動的弧線結合山嶺、森林、活水,形成“谷”的整體刻畫,并利用城市界面高差,打造出一個新穎的自然展示空間,成為市民游憩、打卡、健身的新去處,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呼吸新鮮空氣、享受戶外運動。
這是簡陽塑造山水公園城市形態、建設“宜居簡陽”的典型寫照。“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簡陽以此為目標,近年來先后建成鰲山公園、天星公園,完成對人民公園、濱江公園、龍王山森林公園的提質升級,新改建錦浪園等16個“小游園、微綠地”。深入實施全城增綠行動,積極探索自然公園、鄉村郊野公園、城鎮公園布局,全力構建“城市級、片區級、新鎮級、社區級”四級城區公園體系,著力塑造城市綠色活力空間,描繪出公園城市的大美形態。
住在簡陽,人在綠中,望山見水,城園相融。在公園城市建設實踐中,簡陽按照“公園+、+公園、特色+”三大策略,篤定實干,把城市自然資源有效轉化為滿足市民精神文化需求的生產力和供應力,向市民交出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已達到15.9平方米,遠遠超過新加坡最初為“花園城市”規劃的人均8平方米綠地建設指標。
簡陽城市的發展,就像帕特里克·格迪斯在經典著作《進化中的城市》所說,“像花兒一樣呈星狀開放,在金色的光芒間交替著綠葉”。

市民在鰲山公園騎行。(簡陽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如果說,公園是鑲嵌在城市里的一顆顆光彩照人的珍珠;那么,綠道就是一條條串起珍珠的項鏈。無論在沱江河濱,還是城市路旁,隨處可見蜿蜒的綠道把一座座公園連接成線、成環。近年來,簡陽陸續培育超過30個綠道項目,先后建成沱江示范段、G段、南段綠道,城區綠道累計超過200公里,與各處生態區、公園、小游園和微綠地一起,共同構建起城市綠化體系,提升了城市景觀,也為彰顯城市文化價值搭起了一條“文化環”。
簡陽民間跑團的邱女士是土生土長的簡陽人,近兩年跑遍了簡陽大大小小的公園和城區綠道。她發現,簡陽的公園和綠道各有千秋,也變得越來越有文化內涵,富有特色的文化節點一路綿延不斷。
天星公園以簡陽歷史演變為脈絡,用一條溯源飛廊,貫穿峽谷水影、谷底漫步、生態林地、山水雄州4個功能區;在鰲山公園,特色建筑、藝術浮雕、文化墻隨處可見,精心打造的狀元臺、印鰲閣等人文場景,講述著經典的簡州故事;走進人民公園,可以看到昔日“簡州八景”中的應第蓮池、漁村暮艇和金絳流虹,錦繡畫卷盡顯詩情畫意;沱江綠道串聯一塔凌云、印鰲拱璧等城市記憶,沿著綠道散播簡陽城市的人文魅力……
走在綠道上,兩旁的花灌木與常綠喬木相映襯,四季有景、四季有花。閑暇之余,邱女士也帶著女兒一起沿綠道游玩,或者坐在書吧、水吧里享受休閑時光。在這條城市文化長廊上悠閑徜徉,或三三兩兩相約伴游公園綠道,已然成為市民自得其樂的生活方式。
200多公里的綠道,為簡陽市民圈出了一個生態宜居的綠色“生活圈”。它既是穿梭多樣自然景觀的風景綠道,也是串聯城市山水風貌的生態綠道,更是引領綠色生活方式的人文綠道。
巍巍鰲山、湯湯沱江,見證了簡陽建設宜居公園城市的“山水文章”。這座城市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在擘畫一幅宜居幸福之城的“雄州”藍圖。(陳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