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尤安村的排排嶄新民居。
金秋時節的簡陽,微風帶來絲絲涼爽,驅散了今夏高溫帶來的燥熱,雞仔養殖戶段剛開著電動三輪車,穿梭在鄉村公路上。陽光透過茂密的枝葉灑下點點光亮,遠處的農田傳來豐收的香氣,車輪下的道路起起伏伏,目之所及,時而平坦開闊,時而重巒疊嶂,簡陽獨特的丘區地貌在眼前展開。
如果這時天上有臺無人機,會發現段剛正置身于一條鄉村振興示范環線中。全長40多公里、覆蓋22個村落的它,是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創新實踐。
在簡陽,這條環線,綠色是基底,發展是主色,承載著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希冀,也書寫著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大文章。
好看好耍,村里的人氣旺起來了
段剛生活的荷橋村,作為“家風荷鄉”成都市AAA級林盤景區,憑借其“北入口”一條聯結成安渝高速連接線的公路,成為簡陽鄉村振興示范環線的核心地帶。俯瞰村落,千畝荷塘與潺潺流水相戲,平整道路與智慧農場相間,由家風學堂向四周延伸,家風文化基因融入山水,也滋潤著村民的內心。
便利的鄉間道路也由村內向外不斷蔓延,觸及的區域日益寬廣。來回不到一小時,段剛就從8公里外的松林村送完雞仔回來了,以往這段路需要兩個多小時。

荷橋之路展示中心。(簡陽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經過村口的網紅景點“夫妻樹”時,他忍不住多看了兩眼。兩棵枝繁葉茂的黃葛樹相對而立,樹葉顏色深、枝干壯實的那棵是丈夫,相較顏色淺、略顯瘦弱的那棵是妻子,象征著村中的人文和諧。
“這幾年因治病欠的債還完了,村里的發展前景也越來越好了,是時候尋個老婆了。”想著想著,段剛的嘴角又不自覺地上揚起來。
段剛對于生活的美好憧憬,正成為簡陽1277平方公里的鄉村土地上,諸多村民內心的真實寫照。
近年來,為讓村民真正生活在“田園美景”中,簡陽努力繪就“青丘原野自在簡陽”大美鄉村形態,以特色鎮(村)為中心,修建綿延綠道、打造精品林盤。鄉村振興示范環線在此基礎上應運而生,覆蓋荷橋村、尤安村、連山村、八角村等22個村落,寬闊平坦的公路像一條靈活的巨龍,蜿蜒盤旋,串起丘田林塘、美麗人居。村落各自獨具特色卻又遙相呼應,儼然一幅美麗畫卷。
畫卷之上,簡陽以融合發展為導向,大力實施“文旅+”“+文旅”戰略,植入特色項目、營造多元場景,用設計點亮鄉村、用美學升華生活。

荷橋村雞仔養殖戶段剛。
在這場追逐美的旅程中,“人性化”是主題語,“我們不搞大拆大建,而是最大限度保護鄉村的歷史文脈和自然景觀,在盤活現有資源的基礎上發展鄉村旅游。”簡陽市文旅產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高文君介紹,為充分發揮本土活力,簡陽還鼓勵本土企業投資旅游資源,并通過項目提升當地發展水平,用外出學習、培訓等方式,鼓勵和發動當地新鄉賢、返鄉創業人員成為旅游帶頭人,帶領鄉親們一起吃上“旅游飯”。
如今,家風荷鄉、和樂尤安、千佛桃源以及金色丙靈4個成都AAA級林盤景區在簡陽煥發新生,休閑觀光、鄉村民宿、生態康養、田園旅居等多種業態兼具,“召喚”著越來越多的游客。
“只要一得空,我就會去荷橋村的悠然島坐上一天,喝喝茶,賞賞花,微風吹過成片的蘆葦蕩時,別提有多美了。”家住簡陽城區的楊娟特別喜歡親近大自然,而離城區不到30分鐘的路程讓她的“想走就走”更加從容,“這些林盤景區就像城市后花園一樣,抬腳就到了,也無需花太多心思去規劃。”
像楊娟一樣,被這美麗鄉村吸引來的,還有上百萬人,單就2021年,簡陽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游客509.4萬人次,鄉村旅游總收入15.1億元。“入蜀最宜游簡郡”正成為許多游客的內心旁白。

荷橋村韭黃種植戶袁龍。
如今,簡陽鄉村旅游規模化、集聚化、品牌化發展大文章逐漸寫就,高文君介紹,未來5年內,簡陽力爭將鄉村振興示范環線里的7個核心村文旅基礎設施打造完畢,激活文旅活力,讓簡陽的好山好水走出“深閨”。而這條示范環線的成功打造,也將成為簡陽樣板,延伸出更多示范線。線與線之間相互交匯融合,最終織出全域旅游新篇章。
“以前村里空落落,現在人氣越來越旺,推窗是美景,心里美得很,旅游旺季游客來了,還能賣一批農產品,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家住荷橋村的袁龍,是被村干部動員回來的返鄉創業大學生,開展農作物規?;N植,他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當年的創業夢當下已在田里生根開花,讓周邊近20戶人家一并嘗到了勝利的果實。如今,看著村里的人氣越來越足,袁龍也動起了心思,想要在韭黃種植基地上開發蔬菜采摘服務,讓更多人體會鄉間野趣。
生活巴適,更多人愿意留在鄉村了
“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不僅僅是形態、業態,還有老百姓的心態。要讓百姓生活富足,老有所養、幼有所教,村民能在家門口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游客在這里找到自己愉悅的生活方式。每個人都能在鄉村里找到自己的歸屬感。”2016年底,鄉村規劃師曾文婷返回家鄉,應聘進入簡陽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志在營造這份“歸屬感”。
這份“歸屬感”,在簡陽的“1+3+46”鄉村國土空間規劃和26個專項規劃里,有了明確方向,那便是構建“人地”新關系、打造“人居”新環境、培育“人產”新動能。三位合一,引領鄉村全面振興,讓更多人愿意扎根鄉村、愛上“鄉愁”。
將紙上規劃寫入現實的過程中,讓曾文婷嘗到了“苦頭”,“不同于城市規劃發展多年并且理論完善,鄉村規劃領域更像一張白紙,沒有統一的標準來參考,亦沒有成熟的理論可‘拿來’,只能摸著石頭過河”。
如何快速找到“甜頭”?因地制宜是良藥。曾文婷介紹,簡陽借鑒“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浙江安吉縣的鄉村振興樣板打造案例,打造“一村一品”,充分挖掘鄉村特色和資源稟賦,全面統籌自然風貌、建筑風格和大地景觀,打造生產、生活、生態的高品質融合場景,讓農民最終受益;在相關項目打造時,注重可運營性,前置資源匹配,確保項目可持續發展,真正普惠適民。
總體規劃思路已定,前行的步伐更加輕快。曾文婷說,不同于平原地區,簡陽獨特的丘區地貌決定了它無法建設大規模聚居點,經多番討論,便將成都此前在鄉村規劃實踐中探索出的“小組微生”模式,植入到簡陽農村安置小區場景。引導農民小規模聚居、組團式布局,打造微田園風光,遵循生態化建設。這種模式之下,村民生產生活水平有效提高,既能望得見山,也能看得見水,更能記得住鄉愁。
人居環境得以優化后,產業發展也需跟得上。“產業振興是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一環,我們注重一二三產業的均衡融合發展,一些區域不適合做旅游,那就堅決不做,著重強一產、提二產。”曾文婷解釋道,和一產相應的食品烘干、農產品加工廠等第二產業基礎設施的完善,能夠有效促進村民擺脫“自產自銷”的小農經濟,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大幅提高生產收入,從而為將來的三產高速發展奠定經濟基礎。
當前,鄉村振興示范環線上的十萬畝糧油產業園、簡陽天府農業科創園雛形正顯,屆時,現代化和數字化的加持,將進一步推動簡陽農業產業補鏈強鏈延鏈,環線的“振興”屬性也愈加凸顯。
因常常下村,曾文婷白皙的皮膚黑了好幾度,曾經愛美的姑娘對這些已滿不在乎,“找到了適合鄉村發展的道路,再看到規劃一步步落地,惠及廣大村民,就什么都值了”。
以曾文婷為代表的簡陽鄉村建設者,將構建活力鄉村的種子撒向一片又一片地方。如今,種子陸續結出果實,讓村民真正嘗到了甜頭,也牽引著村子自上而下不斷創造美好新生活。
距荷橋村20余公里的尤安村,春季來臨時,上千畝的桃花連片盛開,宛若一片粉色海洋,與白墻灰瓦的排排嶄新民居相映生輝,接踵而至的游客在這里賞美景、購買農產品,也爭相掛牌領養桃樹,讓自己與秀美景色產生愈發緊密的聯結。晉良秀家便有好幾棵桃樹被認領,“平常我們會精心養護,等桃子成熟了,領養人可以來體驗摘桃子”。
除此之外,游客們還可沿綠道上山俯瞰美景,晚上在船塢吃火鍋、柴火雞,盡享自在生活。
這兩年,尤安村的桃產業種植面積已擴至一萬余畝,桃樹下套種青菜、大豆、柑橘等,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收益,晉良秀的錢袋子也隨之鼓了起來,她常說,這些少不了村集體的有力托底。
作為遠近聞名的“億元村”,2018年,尤安村在簡陽立足“小城市帶大農村”實際,在創新實施的“四合一”(股份經濟合作聯合社+集體經營開發公司+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改革中不斷探索,大力發展集體經濟,引導村民以土地承包經營權、現金折股等方式入股尤安村股份經濟聯合社,加強資源整合利用,加快新農村建設。
在集體經濟的帶動下,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村民變股民,村民拓寬了增收渠道,村里也走出了屬于自己的致富路。當前,尤安村村集體下轄建筑、物業管理、勞務輸出、農機等多家公司和餐飲酒店,集體經濟總資產達上億元。

禾豐鎮連山村桃花盛開。(鄒文泗/攝)
尤安村的安逸,是簡陽市為破題鄉村振興動能不足,構建“四合一”平臺,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成就村民幸福生活的一個分鏡頭。
截至2021年,簡陽市累計成立“四合一”集體經濟組織636個,全市集體經濟增長21.5%,集體經濟收入超100萬元的村(社區)增加至5個。
一場上層設計與村民的雙向奔赴,為簡陽鄉村的活力發展匯聚了合力,美了鄉村的“面子”,更殷實了鄉村生活舒適的“里子”,“我以前都是在外面打工,現在村里產業越來越多,在家門口就業也能致富了”,令晉良秀更加高興的是,愿意留在村里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了,村子里時常傳來歡聲笑語,朝氣十足。
并肩前進,丘區里的鄉村底氣足了
作為成都的“東大門”,簡陽95%的土地在鄉村,有22個鎮(街道)、291個村(社區),各村經濟發展差距大。想要做優做強郊區新城,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鄉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鄉村,最大的潛力和后勁也在鄉村。
地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軸線上,作為全省“‘一干’連‘多支’”的重要節點,簡陽依托成都天府國際機場,發展臨空經濟和高端制造業,劍指千億級規模產業。城市高速發展的同時,生活在廣袤鄉村土地上的農民并沒有被忘記,簡陽決策者們把“打造全省鄉村振興丘區示范”作為簡陽核心功能之一的決定,寫實了這片土地興旺的未來。
水系發達、河網密布、植被茂密……得天獨厚的山水自然資源給予了簡陽做好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生態基底。但如何有效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的確存在難點和坎坷:大部分農民仍居住分散,村落建筑風貌雜亂;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相對薄弱;東部新區成立后,旅游資源相對匱乏,沒有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跡……
就此“躺平”?不,一張張自信的面孔給出了破題的底氣。曾文婷說,當前簡陽有14名鄉村規劃師,為鄉村規劃編制工作提供智力支撐。看著規劃下的鄉村一點點改善風貌,村民也對規劃有了更多理解和支持,這堅定了他們繼續做好規劃服務的決心,也相信更多村子的產業會旺起來、環境會靚起來、村民會富起來。
高文君說,并入成都后,看到與成都主城區的差距,但簡陽人民最不缺的就是做出好成績的決心。簡陽的產業發展有一定基礎,桃產業種植初具規模,相關農業技術以及技術能手兼具,曾經打造櫻桃溝旅游區的優質文旅經驗也可有效反哺其他村落,助力鄉村提升發展能級。
袁龍說,村容村貌越來越好,道路也越加暢通,感覺好日子就在身邊。作為鄉村振興的受惠人,也是參與者,他將繼續為村子的發展貢獻力量和才智,將好的種植經驗引入進來,將村里好的產品推廣出去,帶動更多農戶一起致富。
像他們這樣充滿底氣的簡陽鄉村建設者還有很多,在這片熱土上獻策獻力、揮灑汗水。他們是簡陽做好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可貴內核,是簡陽破解將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難題的真正“答案”。他們有沖勁、有干勁、求創新,但又不失客觀理性、穩扎穩打,就仿若他們生活的那片土地,相比平原多了一分變化與層次,相比山地又多了一分溫柔與舒適。
人才的并肩前進,繪就了簡陽公園城市鄉村表達的美好藍圖。這藍圖里,有清新怡人的自然美景,有村民宜居宜業的自如,更有堅定可持續發展的自信。
而這幅藍圖之美,正慢慢具化為村民內心的感慨。尤安村有一條人行綠道,一直延伸至文家山山頂,在那里有一棵百年黃桷樹,站在黃桷樹旁,可以看到簡陽主城區。晚飯后晉良秀總喜歡去綠道散步,望著城區的點點光亮,她說:“不管是城里還是村里,我們過得都是有盼頭的日子。”(蔡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