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林場主跪地求供水,
有人同情,有人質疑,
越是此時,越需要真相。
近日,64歲的孫國友“跪地求供水”的一幕在網上熱傳。他稱:“我植樹治沙多年,煤礦把水源斷掉了,萬畝林場沒有水喝了。”但這一說法引起爭議和質疑。
3月30日晚,《環球人物》記者聯系到孫國友的女兒孫悅。她說,目前情況是多方還在商討當中,“我們也在等待回復,跟大家一樣,希望能有一個好的結果,能供上水是最重要的”。
昨天深夜,最新通報來了。當地政府對供水糾紛所涉新種苗木已安排灌溉。
孫悅稱,她已經將父母送到別的地方靜養,手機都沒讓他們帶。“他們的精神壓力很大,身體狀態不太好。而且這幾天事件發酵,出現各種質疑的聲音,我不敢讓父親看到。希望這件事不要再發酵了,我們全家人都很疲憊。”
“人是非常復雜的”
視頻里“跪地求供水”的一幕,發生在3月27日,寧夏靈武市馬家灘鎮,孫國友承包的一處林場。
回憶起那天的情況,孫悅對《環球人物》記者說,當時萬事俱備,卻沒有供水,樹苗就是種不下去,父親情緒崩潰才那樣做的。
·孫國友跪地求供水。
從公開報道來看,孫國友種樹的故事要從2003年說起。
這一年,他承包了萬余畝沙地。據他說,當時他在寧夏毛烏素沙漠承包了修建公路的項目,在修路基的時候發現這里地下會有水冒出來,因此萌生了一個念頭——“有水就能種樹”。
他出生于四川南部縣,因家境貧困、年少喪父,早早外出務工,21歲那年便來到了寧夏,找了個寧夏姑娘當妻子。他常聽妻子講,以前一刮風,她家滿院子都是沙子,只能風停之后再打掃院子里的沙子。在過去的報道中,這些故事往往被用來解釋孫國友為什么要種樹。
被問到“孫國友種樹的初衷”,孫悅表示,他自己可能都說不清。“有時當事人都不知道自己為什么要做這件事情,人是非常復雜的。”
從公開可查的法律信息看,如今的爭執可以追溯到2008年。
據中國裁判文書網公布的一份判決書顯示,原告孫國友起訴被告神華寧夏煤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稱2008年起,被告的雙馬煤礦項目,在未辦理采礦等行政審批手續的情況下非法占用原告的承包地從事開礦及其他改變土地用途等非法行為。其毀壞結果,造成原告承包林地千畝被破壞,大量林木被毀壞。
法院判決,被告賠償孫國友的經濟損失727.54萬元。被告提起上訴后,寧夏高級人民法院作出終審裁決,維持該項賠償的判決。
孫悅稱,此項賠償已經到賬,但這與水資源灌溉等沒有關系。
孫國友方表示,2011年,煤礦方同他們簽訂了“供水協議”。協議明確,雙馬煤礦籌建處在孫國友林場承包期內,提供林場綠化用水;礦井水處理站建成后,保證孫國友本林場的用水量,孫國友不得轉供他人。
2014年,央視還以《寧夏神華寧煤雙馬煤礦排污,千畝沙林被毀》為題報道此事。
據孫國友方稱,12年來,“供水協議”遲遲未落實。原計劃今年3月27日10時許,林場實現供水,當天他卻得知煤礦提供的水不達標,沒能供上。
當地水務公司負責人曾表示,污水處理達標,但水的鹽分過高不利于澆樹。
孫國友自稱,斷水后一度要花高價去10公里以外去取水,一車水要100元。之后取水的地方稍近了些,但一車水仍然需要50元。
“可能沒有過多講究科學”
孫國友“治沙英雄”的角色,在當地似乎并不被認可。有村民質疑其種的大部分是喬木,并不適合當地鹽堿含量高的水質,且很難成活。
“一般治沙不會種植喬木,因為沙地當中的土壤水分無法支撐喬木生長,尤其在生長后期,會加速汲取地下水,導致當地荒漠化更加嚴重。”山西大學黃土高原研究所教授柴寶峰告訴《環球人物》記者。
對此,孫悅稱,她父親種的植被有喬木,但也有灌木叢、草地等,之所以選擇這些種類,更多是考慮成本,“父親和母親的文化水平并不高,可能沒有過多講究科學,只是覺得那些樹苗價格比較便宜,栽到這里可以存活”。
此次事件中,糾紛的導火索是水。
孫國友認為,煤礦按協議應該為林場提供除了鹽的綠化用水,煤礦也有能力為水除鹽,只是不想花費這個代價。
那么,澆樹的水到底要達到什么要求?
“目前,灌溉樹木的水質要求其實還沒有標準。但考慮到水中的一些污染物可能會對土壤產生影響,進而對地下水庫產生影響,因此在澆樹時,需要注意水質對土壤的影響。”柴寶峰表示。
針對如何解決水源短缺問題,柴寶峰表示,水源短缺本來就是干旱區,包括沙地的一大難題。治理沙漠,需要靠矮小灌木和其他耐旱的植被防風固沙,如果在這些地方種植需要用水灌溉的樹木,恐怕在生態學上是不實際的。
撇開這些過程先不談,只看結果的話,孫國友種樹20年究竟取得了怎樣的效果?
對這個問題,孫悅的回答是,至少目前流動沙丘變得相對固定一些,地勢起伏也沒有之前那么明顯了,但由于寧夏仍處于早春,不可能滿眼綠意。“其實拿當年的照片一對比,我覺得還是有蠻大改變的。”
可不久前有當地村民向媒體吐槽:“除了他(孫國友)住的地方種了一圈樹,其他大片的地方依然保持著剛承包時的狀態。”
·截圖內容來源:@大皖新聞微博
真相如何,尚無定論。
“他是一個很倔強的老頭”
除了種樹的效果,網友的另一大關注點在于種樹的收益。
孫國友的這片林場,究竟是商業林還是公益林?
柴寶峰教授介紹說,商業林是以商業、經營為目的,比如說經濟林、木材林等。因為要有經濟收入,會種植生長周期短的樹木,將木材應用于工業、造紙等。而公益林,主要包含以保護生態環境為主的造林項目,幾乎沒有經濟收入。
孫國友在一次采訪種自述:“這些年種樹花光了我的一千萬,沒向國家要過一分錢。以前我坐奔馳寶馬,現在我坐三輪車。”
而據企查查顯示,孫國友名下共有6家公司,行業涉及批發業、零售業、林業、房屋建筑業等,其中3家已為吊銷狀態,包括寧夏狼馬生態建設開發有限公司,該公司的經營范圍為生態農業綜合開發、防沙治沙、農產品銷售等。
目前處于存續狀態的3家公司里,由他擔任執行董事、法定代表人的寧夏黃河億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注冊資本為1.6億元,經營范圍中包含“網上經營五金交電、日用百貨……化妝品、農副土特產品及實體店銷售”。
孫悅稱,孫家這些年在林場的投入粗略估算有1000萬至2000萬元,“收益幾乎為零”,只有直播帶貨算得上一部分“間接收益”。
“去年9月,我父親第一次在直播中帶貨靈武長紅棗,后面陸續還有愛緣果凍橙等,大部分是當地一些滯銷的蔬果產品。”孫悅對《環球人物》記者說。
“現在大家從各個角度評判我父親對與不對,但對于他來說,付出了這么多年的心血,是沒有什么回報的。”孫悅說,只是很多時候,父親并沒有非常有條理邏輯地去做這件事情。
孫悅認為,60多歲的父親在直播中講自己種樹的故事,曾收獲了很多網友的支持,“多少有點小驕傲”。“他就是一個很倔強的老頭,有時一意孤行,不計后果。但如果再給他一次機會,他肯定還會那樣做。”
孫國友的女婿在接受《環球人物》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岳父干了很多好事,但有時就需要他們給收拾爛攤子。
越是此時,越需要真相
3月29日,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有限責任公司雙馬一礦發文回應,目前正與孫某某就供水事宜進行協商,相關問題正在核查。
同時,其官方微信公眾號配上了研究供水事宜的照片。
靈武市也迅速成立了相關工作組,協調處理此事。
《環球人物》記者從30日中午開始持續致電靈武市委宣傳部,得到答復“有關方面正在開會,暫時不便接受采訪”。記者同時撥打馬家灘鎮政府以及馬家灘村書記馬興忠的電話,均無人接聽。
3月30日深夜10點半,“美麗靈武”微信公眾號發布消息,靈武市委、市政府按照自治區黨委、政府關于地方黨委政府要主動擔當的要求,對國家能源集團寧夏煤業公司雙馬一礦與孫某供水糾紛所涉新種和擬種苗木,已經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一是對孫某近期栽種的890棵絲棉木,馬家灘鎮已安排水車進行澆灌;對尚未栽種的1000余棵絲棉木,采取了有效保護措施,努力避免供水糾紛處置期間因缺水導致苗木死亡的情況。
二是由自然資源部門和馬家灘鎮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目前尚未栽植的沙柳橛子(沙柳樹枝)采取了技術保護措施。靈武市還認真履行監管職責,防止出現污染環境等次生問題。
·靈武市自然資源局專業技術人員指導苗木保護,馬家灘鎮工作人員對苗木進行澆灌。圖源均為“美麗靈武”。
截至發稿前,記者再次聯系靈武市委宣傳部,對方答復“會盡快回復”。
孫國友種樹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公益還是生意?供水的爭議能否妥善解決?跪求行為是否有道德綁架之嫌?不斷發酵的輿情,需要相關方面進行準確和及時的調查,也需要我們理性關注和冷靜等待結果。(作者: 許曄 陳佳莉 王喆寧 編輯:許曄)
總監制: 呂 鴻
監 制: 張建魁
主 編: 許陳靜
編 審: 蘇 睿
(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加微信“HQRW2H”了解細則。歡迎大家提供新聞線索,可發至郵箱tougao@hqrw.com.cn。)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