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雪的茶”品牌名字起得日系小清新,創始人夫婦“愛情結晶”的故事也寫得尤為動人,但作為“網紅身份”崛起的代表飲品,外界對它的要求和期待明顯更高。
|作者:劉瀟
|編輯:咖喱
新式網紅茶飲品牌“奈雪の茶Nayuki”(以下簡稱奈雪的茶)翻車了,栽倒在那個行業內始終繞不過的“坑”——衛生問題上。
8月2日晚間,新華社刊文稱,記者通過“臥底”調查奈雪的茶多家門店,發現其多家分店存在蟑螂亂爬、水果腐爛、抹布不洗、標簽不實等問題。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網下討伐聲四起。雖然此后奈雪的茶經歷官方約談、接受全國抽檢,且主動公布“抽檢結果合規合格”,但解消費者心中的“疙瘩”算是就此結下了。
而就在此次輿論風暴驟起的前3天,創始人彭心還在享受著聚光燈下的榮耀。
7月30日,在全球入選的207名杰出女性中,最終15位獲得“木蘭獎”稱號,彭心作為中國區木蘭名列其中。
27歲創業的彭心,曾親手為奈雪的茶戴上“新式茶飲第一股”的桂冠。品牌名字起得日系小清新,創始人夫婦“愛情結晶”的故事也寫得尤為動人,但作為“網紅身份”崛起的代表飲品,外界對它的要求和期待明顯更高。
“蟑螂亂爬”成了羅生門事件?
據新華社報道,臥底記者應聘進入奈雪的茶北京西單大悅城店,成為一名實習茶飲師,負責面包區“上包”工作。
然而,就在上崗當天,記者看見一只指甲蓋大小的蟑螂,從面包展柜底部爬向面包制作間。記者馬上報告同組值班店員,但得到“沒事,不用管它”的答復。
除了蟑螂亂爬,一向標榜自己新鮮、健康的奈雪的茶,還出現了“腐爛水果繼續用,產品標簽隨意換”的現象。
比如,飲品“霸氣檸檬油柑”的保質期只有一天。但記者發現,奈雪的茶北京西單大悅城店因操作失誤,出現過工作人員錯將當天該品生產日期打成前一天的情況。
記者臥底期間還發現,在奈雪的茶長安商場店,一些發黑的芒果擺放在后廚的桌子上,員工被提醒要去掉“黑色”部分繼續使用,“不要浪費,稍處理一下即可”;在其他門店,一些標簽紙等雜物不小心掉進芒果泥里,雜物被挑揀出來后芒果泥繼續使用;不少員工直接踩著清洗食材的桌面,從較高櫥柜中取食材,且未做任何清潔處理……
曝光的種種“衛生亂象”讓人看得觸目驚心,話題“新華社記者臥底奈雪的茶打工”在8月3日報道發出后,迅速登上微博熱搜榜單,引起輿論熱議。截至發稿,閱讀量已超過5億。
當天,奈雪的茶通過官方微博分條縷析做了說明,并且在微博評論區貼出涉事門店的消殺報告等。
而對于這一回應,有網友總結“簡單來說就是:蟑螂太頑強怪我們咯?芒果壞得太快不是我們的錯吧?打錯標簽這是失誤想必大家可以理解。臟亂的事,哦,知道了。”有人則指出“這不像是道歉,像是在狡辯”。也有網友選擇相信奈雪的茶,認為記者的調查沒有視頻佐證,不能盲目輕信。
8月4日,奈雪的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稱,各地政府監管部門已對全國186家門店(全部店數603家)突擊檢查,抽查結果合規合格,未發現有報道中提及的“地面有蟑螂”“用發黑芒果”“生產標簽標識錯誤”等問題。
看得出,奈雪的茶還在盡力為這次的“蟑螂羅生門”事件自證清白,但事實上,這并非奈雪的茶首次被曝出食品安全問題。
2020年5月,據南昌都市頻道《都市現場》報道,南昌的消費者孫女士在奈雪的茶門店買了一份名為“草莓魔法棒”的歐包,晚上回家后發現面包上的草莓已發霉變質。最終,奈雪的茶公開道歉,并給予賠償。
記者在黑貓投訴平臺看到,截至目前,奈雪的茶共接到380條投訴,其中關于食品安全問題的投訴不在少數,用戶爆料吃到頭發、橡皮圈、塑料,甚至吃出玻璃渣,也有用戶投訴奈雪的茶將此前未賣出的飲品貼上新簽當作新品出售。
新華社則在報道中指出,奈雪的茶并非行業內的個案。北京市市場監管局此前在突擊檢查中發現,部分茶飲店使用過期的、不新鮮或“三無”物料等問題,并責令其整改。
其實,早在今年2月,上海市場監管部門曾突擊檢查部分奶茶店,涉及1點點、茶百道、7分甜、都可、熊姬等品牌,發現食品標簽不明確、冰箱內食物不加蓋、操作區衛生不達標、物品與食品混放等現象普遍存在。
奈雪的茶背后,整個行業的“軟肋”早已暴露。而奈雪的茶作為網紅產品,自然是被捧得越高摔得越疼。
創始人的“天鵝夢”
一個茶飲品牌,如何能引起如此巨大的社會關注,這與近年來我國茶飲市場迅速崛起的背景有關。而在這個背景下,奈雪的茶及其創始人彭心有著一個實現“天鵝夢”的故事。
2010年,彭心本科畢業于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后來在深圳一家上市IT公司做品牌經理,收入穩定。
懷揣一顆不安分的心,彭心于2012年12月辭職開始創業。她自擬了一份創業項目商業計劃書,PPT有幾十頁,主打飲品、烘焙,兼做教學,自認為很完美,卻被很多商鋪業主拒之門外,擔心她抗風險能力不足。辭職了4個月,還是沒有人理會她。
為了找資源、找投資,彭心經朋友介紹,打算去見一個叫做趙林的深圳餐企業大佬。
2013年3月8號,兩人見面后,彭心跟趙林講了一堆商業計劃書上的點子,可趙林有點心不在焉。
眼前這個姑娘的企劃書,在趙林這個在深圳餐營業打拼了幾十年的老油條看來,不免有些幼稚。但他此行,醉翁之意不在酒。
當彭心終于結束了她滔滔不絕的推介后,趙林說:“你的企劃書好不好我不知道,但你覺得我這個人怎么樣?”彭心一時語塞。
出生于1970年的趙林,彼時單身,標準的“鉆石王老五”一枚,朋友介紹他此行過來的真實目的是——相親。
最終,佳偶天成,“奈雪的茶”這個品牌也作為兩人的愛情結晶正式落地。
·創始人彭心和趙林。
2015年11月,彭心就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家店鋪,此后又接連開了三家,深圳卓越世紀店、歡樂海岸店、華強北九方店陸續開業。每家店的面積都在200平方米以上,且全部選址在A類商場中心位置。
彭心主要負責監督產品研發、質量控制及整體營銷戰略,丈夫趙林則負責物色及發展店址以進行進一步擴張。
一開始,A類商場都不太看得上奈雪的茶,覺得它不是大品牌、沒名氣。可是奈雪的茶高調入場之時,恰逢茶飲市場覺醒的空檔期,首家門店深圳卓越世紀店開業不久,在經過各種商業宣傳之后,消費者即對奈雪“茶飲+軟歐包”的產品非常認可,門庭若市。
之后,深圳九方店開業三天后,門店便排起了長隊,顧客拿著朋友圈的“曬單”購買產品,奈雪的激進經營法讓它一下成為了茶飲品牌中的網紅產品。
市場的關注,讓之前對其愛答不理的A類商場主動放下姿態,要求將奈雪的茶的logo放在商場醒目處。
彭心在短短幾個月內實現了“天鵝夢”,但她的野心不只是在高端商業區開幾家高端奶茶店,她看到了趙林更大的資源:資本人脈圈。
彭心的想象力開始豐富起來,她開始拓展茶品以外的產品和店鋪。
2019年,彭心在深圳、北京、上海等城市落地“奈雪Bla Bla Bar”,加入了酒精元素,并推出了奈雪雞尾酒。一時間,奈雪的茶風頭正盛。
·2019年夏開業的北京“奈雪Bla Bla Bar”華貿店。
2021年春節,彭心和趙林夫婦向港交所提交招股說明書。6月30日,奈雪的茶搶先競爭對手喜茶上市,成為“新式茶飲第一股”。
上市即破發的窘境
帶著巨大光環上市的奈雪的茶,卻遠不能高枕無憂。
根據招股書,2018年、2019年、2020年三年間,奈雪的茶營收分別為10.87億元、25.02億元、30.57億元,分別同比增長130.17%、22.21%,營收增速放緩;凈虧損則分別為6972.9萬元、3968.0萬元、2.03億元,其中2020年的虧損規模同比擴大412.35%。
即使在2020年虧損嚴重的情況下,奈雪的茶還是選擇了斷臂上市。今年6月30日,奈雪的茶登陸港交所,開盤即跌破發行價。
當天,奈雪收報17.12港元/股,較IPO發行價下跌13.54%。而后的一個月內,奈雪股價也持續走低,一個月內蒸發約170億港元,市值腰斬,并在7月27日達到9.10港元/股,創造了歷史新低。
被曝光存在一系列衛生安全風險隱患后,奈雪的股價在8月3日繼續受壓走低。
奈雪破發,資本對奈雪的茶的經營也開始暴露出不信任。有評論認為彭心只對門店裝修和茶品口味用心,依然保持著她文藝小清新的“天鵝夢”,但對經營方面明顯經驗不足。
奈雪的茶收入增長主要靠擴張開店,但是開一家賠一家。目前奈雪的門店數量已達500家,令外界對其成本控制存疑。而產品定價更是以彭心自己的承受能力為準,而非普通消費者。
即便如此,彭心表示奈雪未來將擴大10倍規模,500家店、1.8萬員工,也即未來平均每店(200—400平米)2人。“500家門店才只是剛剛開始。以后的目標是開到全世界,像星巴克一樣。”
另外,奈雪的茶一直被業內認為是“不賺錢”的“奶茅”,即奶茶中的茅臺。產品定價高,但利潤率卻出奇低。據報道,按2020年的數據,僅原材料成本、員工成本、租金開支三方面,就占去了總營收的82.8%。
與此同時,來自市場的競爭不得不讓彭心殫精竭慮。
目前,發跡于廣東的兩大頭部品牌看似形成了“爭奪天下”的局面。一是被稱為“茶飲一哥”的喜茶,由“90后”聶云宸于2012年創辦。2021年7月13日,喜茶完成D輪融資,此次融資金額為5億美元,目前估值金額已達600億人民幣。二就是被稱為“茶飲一姐”的奈雪的茶。
雖然“新式茶飲第一股”的名號被奈雪的茶搶先一步摘得,但喜茶近段也動作頻頻。
7月19日,喜茶被爆收購樂樂茶,雖然而后又以“徹底、完全、堅決放棄”收購樂樂茶計劃回應,但其收購競品意圖明顯。緊接著,7月21日,精品咖啡品牌Seesaw宣布完成了A+輪億元融資,由喜茶領投。喜茶的各種舉動可謂是“響應”了奈雪搶先上市的高調行為。
國內茶飲品牌由低端發展進入高端階段,由喜茶和奈雪的茶領銜,但近段時間爆紅網絡的低端產品蜜雪冰城,可謂打了二者一個措手不及。讓市場前景更傾向于哪個領域,變得難以捉摸。
·奈雪的茶和喜茶成為高端飲品中的競品。
風云變幻的市場大環境,讓奈雪的茶疲于應對。而由于激進拓張、成本控制不力導致的門店經營、食品安全問題也正在暴露。
彭心當年說過“不忘初心”,但如果一味走向資本,那么消費者的食品安全、消費體驗又由誰來維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