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先被確定的一個節氣。
為了慶祝夏至的到來,古人們可謂是“花樣百出”:祭神祀祖、涼食避暑、食“麥粽”、吃餛飩等等,而詩人們在這一天,自然也少不了寫詩填詞,只為珍藏專屬夏至的“記憶”。
回想起在蘇州的日子,唐代詩人白居易熟稔的是夏至的筵席。飄香的粽子、炙烤過的鮮美烤鵝,不僅讓當時夏至宴上的賓客食指大動,也讓千年后品讀詩句的讀者咂嘴舔唇。
在夏至的正午,唐代詩人韋應物喜歡到園林里散步,更愛到池塘邊觀荷:圓圓的荷葉之中,荷花散發清香。此時,園林大門關閉著,在竹林中顯得分外幽靜,城頭高大的古樹郁郁蒼蒼。
一方園林、一方池塘、一壺小酒,韋應物也足以在此間覓得一絲清靜與清涼。
宋代詩人陳與義則選擇在這天與友人游船賦詩:深林樹葉茂密遮蔽了陽光,預示著盛夏的到來。仰望天空,總覺清晰而遙遠。
南宋詩人范成大則將目光投向鄉村,以文字再現了夏至日的溫馨“畫卷”:大人們腰間掛著李核敬祖先,粽絲系在手臂上求安康。應節的物品競相隨著風俗呈現,老人家慈祥地看著孩子們在祭祀現場打鬧。在他的筆下,孩子的天真情趣和鄉間的閑適生活一覽無余。
跨越時空,從這些詩人的“夏至記憶”中,我們仍能品味到當時濃厚的節日氛圍。值得一提的是,在清朝以前的夏至,全國放假一天,而宋代百官更是能在夏至前后休假三天,由此也足見古人對夏至的重視。
(本文綜合自中國新聞網、光明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