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了臘八粥,就把年來辦。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是我國傳統的臘八節。這天,不少地方人家的餐桌上,都會出現一鍋暖融融的臘八粥,糯米、紅豆、棗子、花生、蓮子、蜜餞......各色食材被熬煮至濃稠,一碗下肚,過年的序幕也隨之拉開。
但其實,除了臘八粥,臘八節還有不少節令食物。
“把蒜瓣在這天(臘八)放到高醋里,封起來,為過年吃餃子用的。”作家老舍曾在《北京的春節》中提到的,正是臘八這天北方地區流行的一道有趣的美食——臘八蒜。其制作原料簡單,只需醋和蒜;做法便捷,將剝了皮的蒜瓣兒泡進醋里并密封好。唯一需要的,便是等待那么一段時間,“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而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雙美,使人要多吃幾個餃子。”
臘八制作,過年才吃,等待臘八蒜泡成的日子,正是農歷新年的倒數,這樣的安排,也讓臘八蒜的滋味,有了年的喜氣。然而,這滿滿年味的臘八蒜,最初的來歷,還有個有趣的說法。
據傳,古時候的臘月正是各家商號攏賬的時候,不僅要核算自家盈虧,外欠和外債也要在這天算清楚,就有了“臘八算”的說法,漸漸地,在臘八這天腌上一罐臘八蒜,便成了北方人的節日食俗。如今,臘八蒜與債務之間的聯系漸漸淡化了,但這道美食,卻流傳了下來。
與臘八蒜一樣,有著歷史淵源的臘八食物,還有臘八豆腐。
臘八豆腐是安徽黟縣地區的一道民間傳統小吃,也是黟縣先輩們智慧的產物。制作時,將豆腐抹上足量食鹽,在太陽下烤曬晾干,便得到了口味松軟、咸中透甜的臘八豆腐。平時,用草繩懸掛在通風處晾著,吃時摘取,一般可晾放三個月不變質、變味。據傳,當年黟縣商人外出經商,生活較為節儉艱苦,每年臘月時便會制作較多的臘八豆腐,便于外出經商時攜帶,作為菜肴,能吃上較長時間。
現在,臘八豆腐登上黟縣人的餐桌,已不是因為節儉。它不僅成為了當地人口中“巴掌打到嘴上都舍不得放”的美味,也成為了款待貴客的佳肴。但傳統賦予臘八豆腐的濃濃鄉情和年味兒,還保留其間。
其實,無論是甜糯的臘八粥,還是酸辣的臘八蒜,又或者是松軟可口的臘八豆腐,這些冠了節名的食物,都寄寓著人們對節日的喜悅與美好祈愿。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在這個臘八節,不妨也吃著你喜愛的臘八食物,一起期待新年吧!
綜合來源:中國新聞網、新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