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河南洛陽正平坊遺址等3項重要考古成果。這一消息,讓歷史名人太平公主又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據通報,正平坊遺址內發現了疑似太平公主宅院、孔廟和國子監。其中,太平公主的宅院,比孔廟和國子監還豪橫,居然占據了正平坊遺址的一半。
不過,豪橫歸豪橫,對于熱衷置辦田產地產的太平公主來說,其實這也不算事兒。畢竟,當年她的那座位于長安城郊的莊園別墅,讓見慣大場面的韓愈也驚呆了,并且回去后就來了一首酸溜溜的諷刺詩。只是,再權勢熏天,到頭來終歸是空。
占地200畝的“豪宅”,還是一線“學區房”
里坊,或稱里、坊,是我國古代城市的基層居住單位。里坊制度從北魏起日益完備,至隋唐長安城達到鼎盛。在城市結構上,里坊整齊劃一,千百家似圍棋局。在市民生活上,實行嚴格的“夜禁”制度,夜間坊門緊閉,坊外空無人行。
洛陽城全城以洛河為界劃為南北兩部分,宮城、皇城位于西北角,以東的洛北區東部和洛南區全部作為坊市區,《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洛陽共有“一百三坊,二市”。根據復原圖,我們可以看出正平坊遺址位于洛南靠近中軸線的地方。遺址平面為長方形,南北長533.6米,東西寬464.6米。坊內由“丁”字形道路分隔為西半坊、東南區和東北區三部分。西半坊為一座大型宅院,宅院南半部推測為園林區,北部為庭院區。庭院為中軸對稱布局,東西共三路,中路共五進。中軸線上至南向北分布五座大型夯土臺基,并由墻(或廊)圍合。
值得注意的是,這道圍墻把正常的里坊道路十字街西街的道路也圍了進去,圍墻也寬于坊墻,圍墻北部還超出了坊墻,侵占了坊間的道路。按照隋唐時期的里坊制度,這是不允許的。除非居住在這里的人是皇親國戚,那或許能有例外。
除此之外,正平坊遺址出土了大量的蓮花紋瓦當、筒瓦、板瓦、脊飾等建筑構件,以及青釉、白釉、黑釉的盞、盤、碗等生活用品。這些出土的建筑構件與隋唐洛陽城宮城區所見相同,工藝繁雜、紋飾精美,年代主要為唐代中晚期,也從一個方面證實坊內建筑的級別較高。種種考古發現,再結合文獻記載,專家推測它是太平公主的宅院。
據估計,這座“豪宅”占地大約有200畝地。算上南部的園林區,占了整個里坊的一半面積。正平坊的東南區,還發現了一處大型院落群,被認為是當時的孔廟和國子監。這兩處國家級的建筑,總面積加起來跟太平公主的“豪宅”庭院面積差不多。如果唐朝有學區房概念,這妥妥是一線學區加豪宅了。
唐朝時期,像長安、洛陽這樣的大城市,可以說是寸土寸金。很多名人在長安城都沒有房子,例如杜甫、白居易、韓愈等等。直到白居易50歲的時候,才終于在長安城買了一套房子。白居易晚年居住在洛陽東南角的履道坊,距離宮城和市都比較遠,“居止稀少,惟園林滋茂耳”,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寧靜幽美的居住區。那么白居易的房子有多大呢?據《池上篇》記載,只有約合今13.4畝。和公主200畝的豪宅一比,只能說勉強遮身度日了。
長安郊區綿延四五十里的山莊,全部是她個人所有
洛陽城里,除了這座“豪宅”,太平公主還有一處住所,位于尚善坊。尚善坊緊鄰洛水南岸,距離宮城極近,風景優美,交通便利,居住在這里的人非富即貴。坊內不僅有太史監、崇賢館、宗正寺、內仆局等官方衙署,還有安樂公主、武三思、岐王等人的住宅。大詩人杜甫所寫的《江南逢李龜年》中所提到的“岐王宅”,就是這里。
母親武則天死后,太平公主便長期居住在長安。她在長安至少有三處宅院,分別位于興道坊、興寧坊和醴泉坊。不過,在她所有的房產中,最有名的還要數位于長安郊區的山莊。
唐憲宗元和八年(813年)春,太平公主去世已百年。一日,大詩人韓愈閑來無事,跑去太平公主山莊舊址游玩。山莊從萬年縣(今陜西西安南部)南八里的樂游原,直通到縣南五十里的終南山腳下,綿延四五十里的山莊,全部是她個人所有,真大別墅無疑了。先天二年(713年),太平公主企圖控制政權,謀殺李隆基,失敗后逃入終南山,后被賜死,其山莊由朝廷分賜予寧、申、岐、薛四王。
雖然早已物非人也非,韓愈還是有頗多感慨,回來后寫了一首“游記”——《游太平公主山莊》:“公主當年欲占春,故將臺榭壓城闉。欲知前面花多少,直到南山不屬人。”就連見過大世面的韓愈都驚嘆,公主的房產實在太多了,好像把整個春天都霸占了去。站在亭臺樓閣里,連城門外的曲城都被壓了下去。走路許久,抬頭遠望,前方居然還有萬千花朵樹木,一直到終南山都還屬她名下。
對于太平公主的家世背景,《舊唐書》如此評價道: “二十余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后,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 其實,她還有兩個哥哥和一個侄子都是皇帝。據《資治通鑒》卷二百四記載:“(太平)公主方額廣頤,多謀略,太后以為類己,寵愛特厚……食邑獨累加至三千戶。”唐朝的慣例,親王的食邑不過千戶,公主的正常食邑是三百五十戶,而武則天給太平公主的待遇接近原標準的十倍。到唐睿宗景云初年,更是“加太平公主實封滿萬戶”,這在唐朝歷史上前所未有。按照唐太宗所定的爵制九等,“一等為王,食邑萬戶,正一品”,太平公主實際上是王的待遇。
唐開耀元年(681年)七月,高宗夫婦為太平公主舉行了盛大而隆重的婚禮,婚禮禮堂設在萬年縣的縣衙。但婚車實在太龐大太豪華了,縣衙的大門根本進不去。怎么辦?誤了公主大婚的時辰可不得了。于是,皇帝夫婦化身拆遷隊,一紙令下:拆墻!唐朝的風俗,婚禮都在晚上舉行,可是當時的街道還沒有路燈這種設備,大隊人馬只能手持火炬上路。從長安城最東北的大明宮(興安門)出來,一直到城東南的萬年縣衙,一路上火炬點成了一條長龍,把路邊的槐樹都給烤焦了。
查抄公主宅,監察官員清點了好幾年
太平公主在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三朝都握有大權,尤其是到了唐睿宗時,因為滅韋氏有功,睿宗對這位姐姐極其敬重,軍國大事都讓宰相到她府中詢問建議,以至于朝廷七個宰相,其中“四出其門”。
唐初國力逐漸強盛,皇親國戚和握有大權的內外官員紛紛建造豪宅美第,成為風氣。唐初元勛郭子儀的宅院位于親仁里,占了整個里坊四分之一的面積。而長安城一里坊的面積要比洛陽城大不少,所以算下來郭子儀的宅院比太平公主豪宅更大。三千人的大家族出出進進,彼此互相不認識,其壯觀可想而知。武后從父姊之子宗楚客的新宅,豪華到什么程度呢?據說用文柏做房梁,用沉香加入墻壁,一開門香氣撲鼻。宅子里用拋光的大理石做地坪,穿著靴子走在上面很容易滑倒。宗楚客獲罪流放后,太平公主到他的宅第觀看,嘆息說:“觀其行坐處,我等虛生浪死!”
這話既有羨慕,又有感慨。也許是受到刺激,此后,她在爭權奪勢和置辦房產的路上一去不復返了,直到和宗楚客一樣,落得家破人亡的下場。
太平公主在還沒有太大實力的時候,就已經“崇飾邸第”,也就是崇尚豪華裝修的府邸。等有了勢力之后,更是大肆置辦田產。據《舊唐書·公主傳》記載:“(太平公主)田園遍于近甸膏腴,而市易造作器物,吳、蜀、嶺南供送,相屬于路……”她的田園數量不僅多而且都是好地段,同時,她還很喜歡收集奢侈的器物古董,遠至嶺南、巴蜀等地的人,近至朝中文武百官,競相向她進獻稀奇玩意。
因為太平公主的勢力龐大,已經威脅到了皇帝的權威,所以在唐玄宗登基后的第二年便賜死了她。她的住所被查抄時,人們發現家里的金銀堆積如山,奇珍異寶可媲美皇宮。牧場里的馬、羊之類的牲畜以及莊田菜園里的租金、利息,讓一大幫監察官員們忙了好幾年還沒有清點完,“收之數年不盡”。
隨后,這座位于正平坊的豪宅被唐玄宗改造成了安國女道士觀。之所以改成了道觀,與唐朝建立初期追封老子為先祖,并在國家層面推崇道教有很大關系。除此之外,太平公主早年還曾代母出家當過道士(實際還是居住在宮中),當時她才八歲,恰逢武則天的母親楊夫人(榮國夫人)去世,當時民間有種說法,說是如果子女出家可以為逝去的雙親祈福。后來有吐蕃使者前來求婚,并且點名求娶太平公主。唐高宗不忍心將最寵愛的女兒遠嫁,也不能直接拒絕吐蕃,所以干脆建了太平觀讓她入住,從而借口太平公主已經出家來避免和親。
關于安國觀的前身,《唐兩京城坊考》曰:“安國女道士觀,本太平公主宅。”《唐語林》介紹了安國觀的概貌:“政(正)平坊安國觀,明皇時玉真公主所建……殿南有精思院,琢玉為天尊、老君之像……院南池引御池水注之,疊石像蓬萊、方丈、瀛洲三山。女冠多上陽宮人。”玉真公主又名九仙公主,是唐玄宗的胞妹,在年輕時做了女道士。
“貴盛無比”的太平公主妄圖復制她母親的老路,卻以家財散盡、賜死家中草草收場,正如一句流行語所說: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文/本報記者 陳品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