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得有趣味
林語堂對蘇東坡形象描述想象的居多:“兄弟二人,氣質不同,形貌各異。子由高大,豐滿的圓臉,兩頰附近松肉很多,而東坡則健壯結實,骨肉勻停。由他的畫像,我們不難判斷,他大概是五尺七八寸身高,臉大,顴骨高,前額高大,眼睛很長而閃閃發光,下巴端正,胡須長而末端尖細。最能透露他特性的,就是他那敏感活動、強而有力的嘴唇。他的臉色紅潤,熱情洋溢,會由歡天喜地的表情一變抑郁沉思的幻想狀。”
以下觀點也不正確:1.大胡子;2.大胖子;3.大帥哥;4.肌肉男。
東坡真實面貌大概是:長著一張上圓下方如同“圭”的長臉;眼睛細長明亮;額頭中間有突出的壽骨往兩邊去,直達耳朵附近;有中等程度的胡須;愛笑,并且愛紅臉。
此等面貌,有不少加分因素。比如笑,給人以趣味;比如紅臉,呈現勃勃的生氣。
東坡兄弟金榜題名,宋仁宗歡天喜地回到后宮,告訴家人:又給子孫選擇了兩個宰相。東坡后來做到正三品,蘇轍則官居宰執多年。
長得有趣的東坡,仕途初期就給人深刻的印象。
略說性格
一日,郭祥正誦詩,問東坡:我這詩,能值多少分?
東坡思考一下,答:十分。十分,這可是滿分啊,郭祥正面有喜色,一面大髯須跳動不已。
東坡說了:七分來是讀,三分來是詩,豈不是十分耶?
這是幽默。在物,他說“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在人,他說“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兒”。
這是平等。雪泥鴻爪、廬山面目、石鐘噌吰、竹外桃花……
這是好奇。還有活潑、真誠、熱情、保持理解與共情等,都是東坡性格的突出優點。
他與弟子打趣,與各種信仰、各類專家切磋,隨便走到百姓家討茶飲,站在百姓的位置為官行政,特別的性格總能獲得特別的效果。
當然,還有敢愛敢恨。他對于程頤:“未嘗假以辭色。”對于呂惠卿,他說:“兇人在位,民不奠居。司寇失刑,士有異論。稍正滔天之罪,永為垂世之規。”
民為邦本的大深情
東坡當過兩個州的副職,八個州的太守,逐漸走到權力中樞。
“民為邦本”,在他進士考試的文章《刑賞忠厚之至論》中就確定了。他說,堯時代,皋陶喜歡嚴刑峻法,總說:殺殺殺!但是堯制止了皋陶,說:免免免!這就是“宥之三”觀點。主考歐陽修不知,問東坡,他回答,我是根據堯帝的德行推理得知的。歐陽修吃一驚,知道發現了一個不讀死書、死讀書的人才,于是說“老夫當避路,放他出一頭地也”,這
是“出人頭地”的由來。
他還提出“罪疑惟輕,功疑惟重”“以君子長者之道待天下,使天下相率而歸于君子長者之道”的觀點。他上書皇帝,說:“自古存亡之所寄者,四人而已。”哪四人?“民、軍、吏、士”,“民”是第一位。這些“民為邦本”思想,貫穿一生。
嘉祐六年(1061),東坡步入仕途,擔任簽書鳳翔府判官。到任便遭遇嚴重旱情,草不發芽,樹不開花,百姓痛苦。他走鄉串戶,查旱情,尋找水源,挖掘深井,賑濟災民,忙得廢寢忘食。
太白山祈雨最為動人。他跟老天爺對話,很多人讀到,內心都會被電到:
五日不雨,可乎?五日不雨則無麥。十日不雨,可乎?十日不雨則無禾。無麥無禾,歲且薦饑,獄訟繁興而盜賊滋熾。
老天爺也得講道理吧?他的語言既是文學的,又是生活的。
雨還真下了。在鳳翔,他說“民勞吏宜羞”,讓百姓勞苦,執政者應該感到羞恥;在杭州,他大聲斥責坐在高堂之上的“白衣仙人”,同情吳中田婦、山村老翁;在密州,他看到災民失所,責怪自己“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饑”,也就是在這里,他一邊“磨刀入谷追窮寇”,一邊“灑涕循城拾棄孩”;在徐州,他帶頭抗洪,堅持七十多天直到勝利。
那次抗洪真難啊,他不拘成法,動員武衛營禁軍抗洪;他禁止富民離城逃命,擾亂民心;他本人住在城頭,穿著特制衣服組織調度;指揮修筑高堤,把水堵在堤外。
最終,洪水退去。秦觀《黃樓賦》說,“唯精誠之貫兮,幾孤墉之不全”,正因此,他贏得了徐州百姓、官兵、皇帝的心;京東西路官員向神宗皇帝上奏,要求嘉獎東坡,皇帝欣然準奏。
等他離開徐州,百姓說:“如果沒有你,孩子們早就變成魚鱉的食物了。”
貶黃州時,他勸鄂州太守明文禁止溺殺女嬰。條清縷析地給鄂州太守出主意,獎勵的、懲罰的一起上,關鍵是風俗的倡導,陋習消除了。
東坡粉絲,很大一部分是女性,她們說:“嫁人要嫁蘇東坡。”
武昌百姓發明了我國最早的插秧機——秧馬。人們坐在秧馬上插秧,因為勞作輕松,就唱起歌來。東坡覺得很先進。
元祐后期東坡再度貶官,走到廬陵看到一個官員寫的《禾譜》,他就建議增加《農器譜》,完整記錄農業科技現狀,并且寫《秧馬歌》推薦秧馬。
再貶海南,他把秧馬技術傳播到海南。
他清楚創新改變生活,能夠實現“民不饑寒為上瑞”的理想。
西湖的斯文及背后故事
疏浚西湖有兩個問題,一是挖出的葑根、淤泥需要一個堆放之處,二是環湖三十里,由南到北繞行一圈得一天,不便。辦法:取葑草、淤泥直接堆于湖中,筑起一條貫通南北的長堤。這是集思廣益的結果,一舉兩得!
東坡聽取意見,募人種菱遏制葑草,西湖得以保持水位,造福人民。
湖堤之名,杭州士民稱“蘇公堤”。
疏浚西湖,把政府的目標、百姓的愿望、環境的充分利用和保護、文化軟實力建設等方面巧妙地結合,贏得了人民的敬仰。歷史學家黃仁宇說:“如此看來,中國傳統政府以具有美術觀念的人才為官僚,有其用心設計之奧妙,雖說兩人(按,即白居易和蘇東坡)同在西湖留名也算事出偶然,但其注重環境之保養與生態學則已勝過一般官吏。”東坡的文藝美學,成就了西湖。
東坡把在黃州發明的燒豬肉做好,慰勞疏浚的百姓,大家覺得好吃,稱“東坡肉”——“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美!
今天往西湖上一走,你可能會被導游的話突然擊中:“往這邊走啊,這一座雕像,是我們杭州人民的老市長蘇東坡……”
把時間再往前追溯一點。疏浚西湖,實際上是因為杭州連續的災害,要給百姓飯吃,急中
生智的辦法。
元祐三年積雨,四年春仍未退去。
到四年五六月,水位不下,農時已經耽誤,好不容易補種晚稻,卻又遇到了干旱。
東坡七月到達杭州,旱疫肆虐,此次大災,不亞于熙寧八年。
饑饉已然不免,如果持續大旱,百姓大量死亡便不是危言聳聽了。
東坡上奏對策:首先要求朝廷減免所轄軍、州錢糧一半或三分之一,等將來豐饒年份漸次補足;二是停止運走本年上貢米、封樁錢,因為一旦運走,到時這些米、錢會原路返回,既費人力,還會產生折耗;三是停止在本路收購常平米;四是發放度牒增加財政收入,以行切實的救災。結果如何?
熙寧八年大災,死亡五十余萬人,不包括經濟損失。而本次大災,“遂無一人餓殍者”。
把老百姓從死亡線上拉回來了!若是欺上瞞下,形象工程,結果會怎樣?
一百年后,朱熹在衢州讀到東坡寫給同僚的尺牘。其時他因救災束手無策,焦頭爛額。遇到困難一比較,就知道要向東坡學的地方太多了。
朱熹說“仁人之言不可以不廣也”,第二年就把東坡尺牘中的話刻石,放到常平司的西齋。朱熹沒少攻擊東坡,但是東坡救災、疏浚西湖的組合拳,他是五體投地地表示服膺。
再換一個角度,被他救活的百姓會怎樣想?
不止于文
把東坡簡單化為一個文人,就中道學家的圈套了,有人問程頤:作文害道否?
程頤答:害也。在這個邏輯下,會作文的文人東坡就成了一個“害道”的人。
作為歐陽修一手拔擢出來的人,東坡對歐公的事業是一個忠心不二且卓有成效的繼承者。歐公一〇七二年還在世,東坡說:“斯文有傳,學者有師。”而到了一〇九〇年東坡已經成為一位當之無愧的思想領袖,“自視缺然,而天下士不吾棄,以為可以與于斯文者,猶以文忠公之故也”,這里提到的是“斯文”,而不是簡單的“文學”,東坡站在孔子理解的“斯文”的意義,繼承歐陽修的衣缽。
孔子心中那一個文化、道德的理想世界,即斯文的世界,也是東坡抵達的世界。東坡把那斯文生活化了,與他熱愛的人民、熱愛的世界打成了一片。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今日頭條
川公網安備5101900200431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