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從摘得戛納金棕櫚大獎的《霸王別姬》到榮獲英國電影學院獎的《活著》,蜚聲國際的中國電影常把目光聚焦于時代變革洪流中的人物命運。中國電影里的時代變革為何備受國際社會矚目?又當如何發揮國際化影響?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賈樟柯曾斬獲多項國際電影大獎。這位名聲在外的中國導演,總把鏡頭對準中國鄉土文化與時代變遷。賈樟柯近日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時表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對于鄉土經驗的回望和渴求;電影本身就有一種全球化的基因,而文化則是聯結全人類最基本的條件。他的新作《一直游到海水變藍》就是通過四代作家講述中國七十多年的社會變遷。
【同期】導演賈樟柯
最初這個影片是想拍中國過去七十年的生活經驗,特別是來自個體的生活的命運、經驗,所帶來的個人歷史的講述,帶來整個中國經歷的現代社會變遷。因為中國城市化進程非常迅速,生活在重組。對于理解當代的中國,對于理解城市化的中國,可能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角度就是回望歷史。要了解今天我們在城市里遇到的問題,我們的困惑,以及界定今天的生活形態,向歷史問答我覺得是很重要的。
【解說】賈樟柯表示,如果針對人類共同關心的話題,提供中國藝術家的觀察和回答,就能引起廣泛的共鳴。
【同期】導演賈樟柯
《一直游到海水變藍》電影最開始提到的吃飯問題,不僅困擾過去,也在困擾今天;不僅困擾中國,也困擾一切的發展中國家。賈平凹先生的病,比如說他談到他生病的故事,生老病死也是每個人都要的面臨。我覺得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確實是一個命運共同體,中國遇到事情全世界都會遇到。
【解說】賈樟柯從影二十多年來,始終聚焦大時代背景下的普通民眾和基層生態,引發國際關注。為何中國的“鄉土文化”和“時代變革”備受國際矚目?
【同期】導演賈樟柯
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帶來了對鄉土經驗、鄉土文明的回望和渴求,帶來了文學和電影表達上的一種沖動。在中國藝術中,無處不在是對于這種變革的呈現。
【解說】賈樟柯認為,電影是全球化的一個標志。自一百多年前被發明,電影就具有超越語言的能力。
【同期】導演賈樟柯
今天確實我覺得有一種全球化被終止的焦慮,人類的交往因為疫情進入一個相對不密切的低潮。在這樣的情況下,電影國際化的基因特點再次呈現,因為我覺得不管外部社會變遷何如復雜,文化需要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因為這是人類聯結最基本的條件。
【解說】賈樟柯曾參與金磚五國合拍電影,目前已經拍攝完成3部。他創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始終致力于挖掘非西方國家的新電影、新導演,推動中國電影“走出去”。
【解說】除了人們熟知的電影導演,賈樟柯還是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和山西電影學院院長。作為教育工作者,賈樟柯認為應培養中國青年電影人走向世界。
【同期】導演賈樟柯
中國電影目前有巨大的人才培養需求。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為中國電影培養更多人才,他們是電影的未來。不僅是中國電影的未來,也是世界電影的未來。
記者王惠琳 綜合報道